孟村回族自治縣

河北省滄州市轄自治縣

孟村回族自治縣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是河北省六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總面積386.73平方公里,總人口23.28萬人(2016年),轄4個鎮、2個鄉。

孟村縣地處華北平原東部,地勢低平,鹽鹼地較多。宣惠河、大浪淀排水渠流經縣境。糧食主產小麥、玉米、穀子等,畜牧業以肉雞養殖為主。工業以管道裝備製造和建築扣件為主導產業。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0.6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4億元。2019年9月,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孟村縣為八極拳發祥地,有“武術之鄉”之稱。孟村是革命老區,抗戰中回民支隊屢建功勛,名聲顯赫。古迹有唐代饒安城遺址、程氏父子墓、王翱墓等。

2020年6月30日,列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歷史沿革


據考古發掘,商代時期今孟村縣境內已有人居住。
春秋戰國時期,縣境屬齊國地。
秦朝,屬齊郡。項羽分齊郡置濟北郡,今縣境屬之。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屬幽州勃海郡高成縣。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在今孟村設宛鄉城,為宛鄉侯劉隆領地。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改屬冀州渤海郡。
西晉時,改高成縣為高城縣,今孟村縣境屬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今縣境分屬瀛州浮陽郡浮陽縣、高城縣和滄州地。東魏北齊時縣境隸屬未變。
隋朝,開皇元年(581年)廢浮陽郡,本地改隸渤海郡。開皇十六年(596年)析高城縣地一部設浮水縣(在今新縣鎮),今縣境分屬高城縣、浮水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高城縣為鹽山縣。大業元年(605年)撤浮水縣,大業三年(607年)今全部縣境隸渤海郡鹽山縣。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浮水縣,今縣境屬浮水縣和清池縣。貞觀十二年(638年),饒安縣移治浮水故城,並改名新饒安(今新縣鎮),今縣境屬饒安縣、清池縣和鹽山縣地,屬滄州。五代十國時期隸屬未變。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省饒安入清池,今縣境隸屬清池縣、鹽山縣地,仍屬滄州。
元代,縣境隸屬於中書省河間路滄州清池縣和鹽山縣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池併入滄州,隸屬於河間府,今縣境屬河間府滄州鹽山縣地。永樂二年(1404年),孟氏應詔遷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
清雍正九年(1731年),滄州改屬天津府,今縣境仍屬滄州鹽山縣地。
民國二年(1913年),撤滄州設滄縣,縣境分屬滄縣、鹽山縣地。
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縣境隸河北省,屬滄縣和鹽山縣轄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6月,縣境屬第七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督察專員公署成立,轄滄縣、鹽山等七縣,今縣境分屬鹽山縣、滄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隸屬於山東省冀魯邊區,今縣境仍分屬滄縣、鹽山縣地。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1月,今縣境分屬青城縣、滄縣和鹽山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月,青城縣與新海縣合併為新青縣,今縣境北部屬青城縣第二區(楊寨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鹽山縣城解放,恢復原建置區域,並與靖遠縣合併,稱靖遠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署,今縣境分屬靖遠縣、滄縣轄地。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靖遠縣改稱鹽山縣,屬山東省滄南專區。滄縣屬河北滄縣專區。今縣境分屬滄縣、鹽山縣。
1952年11月,鹽山縣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今縣境仍屬鹽山、滄縣地。
1955年11月,孟村回族自治縣成立,屬滄縣專區。
1958年4月,滄縣專區併入天津專區
1958年11月,孟村回族自治縣與鹽山縣、慶雲縣合併,稱鹽山縣;12月,天津專區撤消,併入天津市,鹽山縣從屬之。
1959年3月,原孟村回族自治縣改為鹽山縣孟村回族自治區。
1961年6月,恢復滄州專區,鹽山縣孟村回族自治區屬之。
1962年5月15日,恢復孟村回族自治縣,仍屬滄州。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孟村縣地處東經117°01′—117°21′,北緯37°57′—38°14′,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南與鹽山縣毗連,西與南皮縣、滄縣接壤,北、東北與渤海沿岸的黃驊市、海興縣為鄰。縣人民政府駐地孟村鎮,西北距滄州市40公里,西距石家莊市231公里,北距天津市160公里。縣域東西最大距離為31.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為32.5公里,總面積386.73平方公里。

地質

孟村縣內地質構造單元屬華北平原新華夏系第二沉積帶,次一級構造為黃驊凹陷。黃驊凹陷以西以滄東斷裂為界,與滄縣隆起為鄰,東以羊二庄斷裂為界,與埕寧隆起相交,其上有深厚的新生帶、鬆散沉積,厚達千米。滄東斷裂、羊二庄斷裂均屬新華夏系,走向南西一北東。

地形地貌

孟村縣地形圖
孟村縣地形圖
孟村縣地處河北平原東部沖積平原向渤海平原過渡地帶,地貌形態低平開闊,微有起伏,分為高上地(海拔10米以上)、二坡地(呈傾斜狀者)和低洼地(海拔7米以下)。由於歷史上黃河沖積及漳河泛濫,水土流失,形成高中有窪、窪中有崗的地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呈傾斜,坡度17/10000,最高點海拔11.1米,最低點5.1米。

氣候

孟村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9℃,1月平均氣溫-4.6℃,極端最低氣溫-20.1℃(1969年2月4日);7月平均氣溫26.1℃,極端最高氣溫40.1℃(1969年6月23日)。日照年平均2902.9小時,無霜期年平均194天。平均年降水量為635毫米,多集中於6-8月。年極端降水量最大1143.2毫米(1964年),最小為323.9毫米(1965年)。

水文

宣惠河和大浪淀排水渠分別在孟村縣的南部和北部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均屬海河水系。宣惠河由縣境內的艾宅村西起至高姚庄東止,流經3個鄉、8個村,境內全長12.5公里,流域面積為83.4平方公里。大浪淀排水渠西自馬莊子村入境至李留舍村出境,流經4個鄉、20個村,境內長18.5公里,流域面積252平方公里。另有總長75公里的孟東乾溝、孟西乾溝、百里乾溝、和肖留乾溝4條骨幹溝渠,貫穿南北,溝通兩河。

土壤

孟村縣境內土壤分1個土類——潮土類,3個亞類——典型潮土、鹽化潮土和褐化潮土,8個土屬,20個土種。
孟村瀕臨渤海,土壤鹽漬程度較重,多因地下水鹽分大、蒸發量大、地表不平形成托鹼、地下水位高等原因所致。據1988年統計,縣內有鹽漬化地87487畝,主要分佈在縣境北部和東南部。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5年,孟村縣土地總面積57.53萬畝,其中耕地33.62萬畝,園地1.76萬畝,林地1.19萬畝,其他農用地5.07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9.38萬畝,交通用地0.49萬畝,水利設施0.38萬畝,未利用地5.64萬畝。

水資源

孟村縣水資源缺乏,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730.67萬立方米,地上河流溝渠平均年徑流量2684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年平均總量為1662.33萬立方米,因大量開採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水量減少。

生物資源

孟村回族自治縣風光
孟村回族自治縣風光
孟村縣野生灌木有酸棗等,野生喬木有檉柳(紅荊)、杜梨(棠梨)等。草本植物繁多,覆蓋面積廣,有25科、74種,如蒿子、鹵蓬、刺蓬、黃菜等。
截至2005年,孟村縣境內野生動物約計67種,分屬12綱。主要野生動物有,哺乳綱:黃鼬、地狗子、獾、田鼠、兔、刺蝟、蝙蝠等;鳥綱:麻雀、燕子、啄木鳥、鵪鶉、老鷹、呱呱雞、布穀鳥、鴟鶚、烏鴉、喜鵲等;昆蟲綱:蟬、蟻、胡蜂、蝗、蟋蟀、螻蛄、螳螂、蜻蜓等;魚綱:鯉魚、鰱魚、鯽魚、鯰魚、黑魚、鰍等;爬行綱:蜥蜴、蛇;兩棲綱:青蛙、蟾蜍;多足綱:蜈蚣;甲殼綱:蝦、蟹;毛足綱:蚯蚓;腹足綱:蝸牛。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孟村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2個鄉。
下轄區劃
孟村鎮民族大街社區建設大街社區孟村一街村
孟村二街村孟村三街村孟村四街村
丁莊子村中漲沙村后漲沙村
西漲沙村前漲沙村龐莊子村
四莊子村馬莊子村后屯村
北街村前街村東街村
高姚庄村東姚庄村西姚庄村
后姚庄村胡姚庄村王御史村
尹庄村張庄村付庄村
新縣鎮新縣村肖莊子村王莊子村
北劉庄村於道村宣庄村
台庄村徐庄村楊庄村
孫樓村王帽圈村大堤東村
小堤東村劉石橋村趙石橋村
王石橋村楊石橋村韓石橋村
伊興村楊村羅町村
町庄村正道村
辛店鎮辛店村張官店村掛甲林村
卜宅村何呂店村小李庄村
小姜庄村卜老橋村王林村
代林村付林村谷林村
董林村牟庄村趙莊村
東滿西村西滿西村
高寨鎮高寨村楊寨村張寨村
小馬閘口村李店子村小趙莊村
大許孝子村泊北村流潭村
正南庄村西南庄村李留舍村
魏留舍村東留舍村張留舍村
中留舍村王留舍村孫留舍村
南留舍村大文台村小文台村
小許孝子村泊二庄村
宋莊子鄉宋莊子村東姜官屯村西姜官屯村
許村王宅村沙漲村
東賈官屯村西賈官屯村賀莊子村
大高河村小高河村東宋村
西劉庄村張院村艾宅村
閆莊子村
牛進庄鄉牛進庄村耿莊子村孟莊子村
趙莊子村北肖莊子村東河村
田莊村路莊子村塔上村
棒張村土樓村辛莊子村
小徐市村大徐市村徐楊橋村
東趙河村西趙河村大墳庄村
小墳庄村大北趙河村小北趙河村
代庄村

人口民族


人口數量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孟村回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203507人。
民族構成
孟村回族自治縣人口以漢族和回族為主,其中回族大多是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奉旨從晉、魯、浙、蘇、皖、鄂等地遷來。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孟村縣內還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壯族、藏族、維吾爾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等少數民族。截至2005年縣內有回族人口4.7萬,佔總人口的24.87%,有44個民族村(20個純回族村),是中國北方回族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

政治


縣委書記:張國輝

經濟


綜述

2011年,孟村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4.0865億元,比2010年增長18.1%;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5.78億元、39.01億元和19.29億元,比2010年增長15%、23%和22%;三次產業比重為10:60:30;實現財政總收入5.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7億元,比2010年增長25%;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9244萬元,比2010年增長28.4%;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破百億,達107.6億元,比2010年增長81.17%;全年直接利用外資1003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26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86億元,比2010年增長29.4%;規模以上工業利稅4.1567億元,比2010年增長7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96元,比2010年增長14.9%。

第一產業

2008年起孟村縣實施肉雞規模化養殖,截至2014年有存欄3萬隻以上規模的肉雞養殖小區96個,5000隻以上大棚891個;全縣肉雞存欄量540萬隻,年出欄2600萬隻以上;直接和間接從事肉雞產業的人員達9000餘人,年實現養殖效益近億元,帶動2000多農戶增收致富。肉雞孵化、養殖、屠宰、加工的全鏈條初具雛形。
2010年,孟村縣糧食種植面積46.4萬畝,經濟作物4.3萬畝;林果面積7.81萬畝;牛出欄2.8萬頭,羊出欄13.6萬隻,雞出欄2100萬隻,農民人均純收入4700元,比2009年增長10.7%。2011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9億元,比2010年增長25%;農業增加值6069萬元,比2010年增長11%;糧食總產量17萬噸,比2010年增長12%;農機總動力30.2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5%。

第二產業

孟村彎頭管件業
孟村彎頭管件業
彎頭管件業是孟村的傳統支柱產業,截至2013年有彎頭管件企業1800多家。2013年通過引進新加坡管道裝備標準化製造基地項目,實現了管道裝備業精細化、規範化發展。建築扣件業是孟村另一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全縣共有扣件生產企業120家,年產扣件1.9億套,佔全國總產量的30%,產品出口亞、歐、非等多個國家。
工業園區
孟村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以管件製造為龍頭產業,2013年進入河北省12個超百億元特色產業集群行列,年營業收入232.8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6億元,稅收收入4.1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1.6億元。2014年有企業12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8家,24個著名商標,2個公司在天交所上市。

第三產業

2011年,孟村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2563億元,比2010年增長17.8%;201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7.86億元,貸款餘額17.12億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105億元;完成外貿出口總值13290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48.6%。
截至2013年,孟村縣有20個大型民營運輸公司、100個運輸聯合體,運輸車輛5000餘部,年載貨能力1000萬噸,形成了輻射全國的運輸網路,年營業額3.4億元,利稅8000萬元。

文化


回民風俗

飲食
回族飲食以米、面為主食,尤其喜食各種油煎麵食。油香是回族特有食品。回族只吃反芻類的牛、羊和食穀類的雞、鴨、鵝等;忌吃一切兇猛禽獸的肉和自死之物(包括牛、羊)。食用可吃的動物和家禽時,必須請阿訇、掌教屠宰。只可食用帶鱗的魚類,凡不帶鱗或樣子古怪、醜陋和體形特大的魚,則禁止食用。
節日
回族的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日期分別在伊斯蘭教曆10月1日、12月10日和3月12日。
•聖紀節又叫聖忌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忌日。穆罕默德公元570年9月23日誕生,632年9月23日逝世,他的誕生和逝世是同月同日。因此,聖紀也叫聖忌,這天為伊斯蘭教曆3月12日。
•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曰之—。傳說原伊斯蘭教徒用童男童女祭奠真主,后穆罕默德弟子改用牛、羊代之。從此之後,每年這天,教徒們都要宰牛羊以作獻禮,故“古爾邦節”又叫“宰犧節”。
•開齋節,伊斯蘭教曆9月為齋月,在這個月里,穆斯林教徒每天日出不食,日落而餐,每天去清真寺禮拜5次,稱為“閉齋”。教歷9月29日或30日晚,在看到新月的第2天即為“開齋節”,這一天穆斯林們都會身著盛裝,聚集在清真寺參加聚禮,互送油香,共慶佳節。
婚嫁
男女雙方自由戀愛,按規定到政府登記結婚,並且請阿訇寫“依扎布”。
喪葬
孟村清真大寺
孟村清真大寺
實行土葬、速葬,一般埋葬不超過三天,不用棺木,不要陪葬品。
宗教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信教者堅持“六大信仰”和“五種功課”。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後世;五功,即念、禮、齋、課、朝。回族信教群眾稱為穆斯林。平日的宗教活動主要有禮拜、念經、把齋三項。截至2004年,孟村縣建有41座清真寺,駐寺阿訇42人(其中女阿訇1人),海里凡70人,

革命文化

1926年8月,劉格平在孟村創建了中共在津南農村的第一個黨支部。1934年各黨支部聯合成立“滄縣農民自衛隊”,組成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一路軍,對日軍、偽軍展開武裝鬥爭。
1940年8月,由原“津南抗日救國軍”改編成立“冀南第六軍分區回民大隊”,1941年秋改編為“冀魯邊區回民支隊”,1944年又改稱“渤海軍區回民支隊”。回民支隊主要戰鬥在津南魯北一帶,曾取得舊城、姚庄、青紗帳等戰役勝利,殲敵千餘人,繳獲各種武器三千多支(挺)。回民支隊團結各族人民共同抗日,幫助地方建立抗日政權,開展政治攻勢瓦解敵偽軍,由初建時數十人發展到千餘人。1945年8月改編為野戰軍,參加解放戰爭。

武術

孟村是全國十大拳種之一的八極拳的發祥之地。八極拳始創於清雍正年間,汲取太極、八卦、形意等拳術的長處,充分利用人體頭、肩、肘、手、胯、腰、足、尾這八大部位的攻防能力,具有剛猛爆烈、近身突擊、長於實戰的特點。孟村曾湧現出丁發祥、吳鍾、李大中等一大批八極拳武術家。21世紀以來,八極拳在孟村得到發揚,幾乎鄉鄉有武館、村村有拳社。2008年孟村八極拳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方言

孟村方言屬於冀魯官話石濟片中的黃樂小片,有23個聲母,37個韻母,平聲、上聲、去聲3個聲調,陽平字讀上聲。在孟村方言中,所有韻母都能兒化,在日常口頭用語中常兒化的詞語有“東西兒”、“唱歌兒”、“麥粒兒”等。

文物古迹

唐代饒安縣城遺址
饒安縣城遺址位於縣城南10公里,新縣村東北50米處,當地人稱“殿頂子”,為唐貞觀十二年(638年)至宋神宗五年(1072年)饒安縣城池。遺址長1.5公里,寬1公里,東低西高,文化層暴露在外,出土文物有陶器、磚瓦、人獸骨骼、陶盆、石磨等。
齊堤
齊堤遺址位於石橋鄉王帽圈村南30米,長200米,寬22米,高4.5米,為春秋時期齊桓公為御水災所築,原堤長達百里。
丁莊子清真寺
丁莊子清真寺位於縣城北偏西1.5公里丁莊子村中,佔地1782平方米,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丁發祥主持興建。寺內有大殿、北講堂、沐浴室等,一個抱廈、兩個大殿和一個小殿,布瓦硬山頂大殿懸樑吊柱,斗角飛檐,造型古樸。
牛進庄清真寺
牛進庄清真寺位於縣城北偏東11.5公里牛進庄村內,佔地1705平方米,始建於明天順五年(1461年)。寺內有大殿、北講堂、沐浴室。大殿長24.53米,寬15.53米,高10米,面積381平方米。前殿面寬5間,縱深3間,五脊布瓦頂梁架結構完好。院內有古槐兩株,樹榦下部中空但仍枝繁葉茂。
程氏父子墓
程日華為唐代將領,曾任滄州刺史、橫海節度使等職,程懷信為程日華從子。墓葬位於縣城北偏東5公里,董林村西北1500米處。程日華墓現殘留北半部,高5米,長5米。墓室門南向,壁上繪有壁畫,入門分廊內有屋,室中有炕,並有馬骨、箭簇、唐三彩、壁畫等,均被毀。程懷信墓保存完好,封土高3.5米,直徑34.3米。
王翱墓
王翱墓位於縣城東南17.5公里,王帽圈村南500米處。原墓地長、寬各約200多米,佔地約40畝,有磚牆圍護,墓及神道居中央,神道兩側依次排列石猴、石羊、石虎、古侍俑等,左右豎“望天猴”柱,其後各排石馬千匹。後有石坊及四幢座碑。墓室呈正方形,內平放3口棺木。文革中墓被掘。

交通


205國道(山海關—廣州)自北向南穿過縣域東北部,由大浪淀排鹼河大文台橋入境,南至肖留乾溝橋出境,境內長4.7公里。283省道(滄州—樂陵)自西北向東南斜穿縣境中部,由李家鋪村入境,經過辛店鎮,在掛甲林村東南出境,境內長8.9公里。302省道(海興—泊鎮)為縣內東西交通幹線,境內全長14.6公里,西自沙漲庄入境,東至王御史村東南出境。
2011年,孟村縣總客運量42萬人次,周轉量1102萬人公里;貨運量320萬噸,周轉量7265萬噸公里。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孟村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61所(其中民族學校2所),總佔地面積1397畝,建築面積150695平方米。其中小學53所(縣直小學2所,鄉鎮小學51所),初中5所,普通高中、職教中心、教師進修學校各1所,教學點11個。有中小學在校生25506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6524人,佔在校學生的25%,小學生16528人,初中6425人,普通高中1930人,職業高中623人;教職工2229人,其中學前教師299人,小學教師1196人,初中教師521人,高中教師213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孟村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4萬冊;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孟村縣共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299個,醫務人員495人,其中公立醫療衛生機構11個,有直屬醫療衛生單位5家(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所、縣疾控中心、縣衛生監督所),鄉鎮衛生院6家,村級衛生室及個體診所290家,民營醫院4家。全縣衛生系統有幹部職工635人、全縣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共有病床235張,平均每萬人11.5張。

代表人物


王翱
王翱
王翱(1384—1467),字九皋,原籍永平府灤州(今河北唐山),幼年隨父遷居滄州鹽山縣常趙帽架圈(今孟村縣王帽圈村),明代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封太子太保,為官清正,治政有方,齊家有素,待人寬厚,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百官敬佩,百姓愛戴,卒謚“忠肅”,被後人尊稱為“王天官”。
丁發祥(1615—1694),明末清初武術家,回族,字瑞羽,河北孟村丁莊子村人,后遷居孟村鎮。自幼習武,闖蕩江湖,善交武林名家。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遊歷北京,擊敗稱霸京師的俄羅斯大力士二人,名揚內外,被康熙帝叔父達摩親王聘為武師。后回歸故里,收徒授藝,安度晚年。
張穆熙(1878—1934),字皋如,大許孝子村人,曾任直隸省議員、直隸省議會秘書長、南開中學教師、南開大學教授、《華北日報》主筆、安徽省財政廳秘書長等職。周恩來、鄧穎超、許廣平、劉清揚等都曾是其學生。文學造詣較深,1925年後從政。
劉格平(1904—1992),孟村大堤東村人,回族。曾任中共津南特委、天津工委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民運部副部長。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第一、二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兼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委書記,山西省副省長等職。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2020年6月30日,列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