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

西安古秦腔劇社

西安易俗社原名“陝西伶學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創始人孫仁玉。易俗社與莫斯科大劇院、英國皇家劇院並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

1912年7月1日,陝西同盟會會員李桐軒、孫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東、高培支 等160多名熱心戲曲改良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陝西易俗社。

簡介


易俗社第一任社長李桐軒
易俗社第一任社長李桐軒
該社以“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為宗旨,按照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領導機構。主要領導成員由社員民主選舉,並規定任期。設立評議部、編輯部、學校部、訓練部,招收少年學員,先學初小、高小課程,後上“文史進修班”,達標者發給畢業證。在此基礎上學習六年戲曲專業,合格者發給戲曲專科學校畢業證書,從事戲曲演出。易俗社將文化教育、戲曲訓練、演出實踐結合起來,培養了大批戲曲人才,創作和演出了許多優秀劇目,對戲曲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戲曲改良起到了示範作用。易俗社劇場與莫斯科大劇院和英國皇家劇院並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西安市西一路258號。

核心人物


易俗社的創作機構制定有劇目編寫要求,王伯明、李桐軒、孫仁玉、范紫東、高培支、盧縉青、李約祉、李儀祉、王紹猷、李干臣、胡文卿、呂仲南、王輔丞、封至模、馮傑三、樊仰山等劇作家創作、改編大小劇本500餘本(另有資料顯示為800多本),不少已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如《呂四娘》《三滴血》《火焰駒》《櫃中緣》等。
易俗社還聘請了陳雨農、趙傑民、黨甘亭、唐虎臣、李雲亭、劉麗傑、高天喜、王觀登等名家執教,僅在1949年前的37年中就訓練演員13期600餘人,延續到今天,共招收培養了15期學生近千人,畢業者遍及西北各個秦腔劇團。其中有較大影響並形成各自藝術特色的前輩名家包括劉毓中、劉箴俗、王天民、孟遏雲肖若蘭等,當今的陳妙華、張詠華、全巧民、伍敏中、郭葆華、張保衛宋百存、任炳漢、毛文德、戴春榮、惠敏利、王科學、馮永安、李淑芳、薛學慧等均是該社培養的秦腔著名演員。

社會影響


易俗社的戲曲改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192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訓令,讚揚易俗社編演的劇本“命題取材,均有可取,不失改良戲劇之本旨”,並頒發“金色褒獎”。1924年,魯迅到西安講學期間多次觀摩易俗社的演出,題“古調獨彈”匾額相贈,並捐獻50元講學金。1929年,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捐資大洋百元獎勵易俗社所取得的成績。1932年,蔣介石通過陳果夫獎勵易俗社大洋一千元。新中國成立以後,易俗社由政府接辦,並多次進京演出,《三滴血》《游西湖》《游龜山》《櫃中緣》《三回頭》《看女》《西安事變》等優秀劇目享譽全國。

相關信息


易俗往事之西安事變
在秦腔的發展史上,易俗社劇場功不可沒,而在中國的革命歷史中,易俗社劇場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
西安事變
在方寸舞台間導演的滔天巨變
1936年12月12日,轟動全國的西安事變發生了。在這場事變中,易俗社劇場成為張學良、楊虎城進行西安事變的重要場所,很好的配合扣押蔣介石的軍事行動,扮演了歷史賦予它的角色,以秦腔的大氣磅礴之態,吟唱出西安事變中機智悠遠的聲韻。
12月9日晚:距西安事變3天
台上才子佳人,台下瞬息萬變
易俗社早期演員演出的時裝戲
易俗社早期演員演出的時裝戲
1936年12月9日晚,西安最著名的秦腔劇場易俗社劇場中燈火通明。西北軍將 領楊虎城正陪同南京政府要員觀看名角王天民主演的《櫃中緣》。楊虎城的親信王菊人先生回憶道:“(宋:楊虎城的特務營長宋文梅;孫:張學良的衛隊營長孫銘九;張:張學良;楊:楊虎城。)據宋判斷,孫是去扣蔣,這問題重大緊迫,得立即決定。可這時張、楊正在請蔣系高級將領在易俗社看戲,並都在那裡作陪。彙報后,楊決定馬上配合東北軍行動。他為不使蔣方人員看出破綻,下令后又去易俗社陪蔣系將領看戲。當夜衛士隊兩連,包圍易俗社並擔任扣押蔣系高級將領的任務,同時擔任新城至易俗社禁戒,各街口均布雙崗。十時后仍無消息,楊從易俗社急回總部問了情況,決定請陝西幾位紳士再點幾段戲,以延長蔣系將領看戲時間,等待臨潼方面消息。他仍回易俗社陪蔣系將領看戲……事後,張、楊決定扣蔣時間不能再拖。十日準備,十一日晚上行動。”戲台上,才子佳人依然在方寸天地中演繹著悲歡離合,渾然不知台下早已暗流洶湧,一場決定國家生死大事的計劃差點因為小小誤會而夭折。
十二月九日,楊虎城的指揮位置實際是設在易俗社劇場,他三進三齣劇場。正可說明他是坐鎮在此,遙控著西安城內的軍事行動。
12月11日晚,西安事變前夜
千鈞一髮之機上演兵不厭詐
西安事變前一天,即1936年12月11日,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宴請隨蔣介石來西安的軍政大員,宴會後在城內易俗社劇場看戲,準備一網打盡。
南京的“貴客”不遠千里而來,楊虎城是陝西人又作本省官,盡地主之誼的辦法,就是在盛宴之後,請他們盡情領略一下秦腔的風采。在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易俗社劇場來款待南京的權貴,當是名貴的藝術欣賞。
當日的情形,據當年是蔣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的曾擴情先生、蔣介石的侍從秘書汪日章、當年的陝西省主席邵力子先生都曾在回憶錄中感嘆西安事變的“突然”。三人當時均系蔣介石身邊的要員,某種程度上講,他們當時也是西安事變中要“一網打盡”的對象,可是事變前他們毫無覺察。易俗社劇場內兩天八小時的盛大演出晚會,真正起到了“掩人耳目”的迷感作用。
當時形勢,只有用易俗社的藝術魔力,才能把這些南京要員“請進”易俗社劇場。一旦入座,他們的生命前程,便在張、楊的掌握之中。因為十二日未到,新的任命未頒,他們仍是客位。客聽主便是官場慣例。張、楊是真正的強者,其軍事行動的計劃,就是在易俗社劇場“畫地為牢”,用秦腔的殺伐之聲,先將南京要員征服,使他們樂而忘返。然後出其不意,一聲令下,先扣蔣介石,再將他們一網打盡。用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巨變,令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愛國主張。
易俗往事之古調獨彈
魯迅在西安易俗社的秦腔緣
《魯迅日記》:“晚晴。赴西車站晚餐,餐畢登汽車向西安,通行十餘人,王捷三招待。”1924年7月7日,新文化運動的領軍者——魯迅坐上了去往西安的汽車,開始了他為期近一個月的西行講學之旅,並在日記中記錄了這次旅途。然而讓魯迅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西安之行不僅結識了眾多文壇友人,也使自己與秦腔結下了不解之緣。
連續三天在易俗社看戲
魯迅多年任教、講學,並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里做過擔任過職務。而在當時,戲劇本就屬於這個部門管轄。因為職務的需要和興趣的原因,魯迅對中國戲曲情有獨鍾。秦腔是中國多種戲曲的鼻祖,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魯迅來到西安,怎能錯過這個欣賞“秦風秦韻”的大好時機。
7月14日,魯迅到達西安,起初還並未對秦腔在意。在開始的三天里,他在講學之餘,游碑林、購古董,饒有興趣地開始了自己的古都探索之旅。
7月16日,魯迅受邀來到西安易俗社劇場看戲。對於這位文壇巨匠的到來,易俗社拿出了自己的看家好戲《雙錦衣》,演出了全本的上半部分。該戲是著名秦腔編劇呂南仲根據《宋史紀事本末》創作而成,並於1920年在西安易俗社劇場首演。劇中秦腔角色齊全,生、旦、凈、丑一一亮相。魯迅先生觀后意猶未盡,第二天又來到這裡觀看了下半部分。
自此,魯迅先生便喜歡上了這種流傳了上千年的古老藝術,並於第三天,也就是7月18日,第三次來到了易俗社觀看了《大孝傳》。過足戲癮的他在當夜的日記里滿懷高興地寫下了“月甚朗”,以表達自己的心情。一周之後的7月26日,在他的學生王捷三陪同下,魯迅又一次來到了易俗社劇場,觀看了《人月圓》。據當時陪同魯迅一同看戲的學生,也是當時被稱為“副刊大王”的孫伏園回憶說:“魯迅先生過去就喜歡戲劇,有欣賞戲曲的能力,因此對易俗社演出的這些節目很感滿意。他每次看完演出后,總是給予好評,他感到西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而能有這樣一個立意提倡社會教育為宗旨的劇社,起移風易俗的作用,實屬難能可貴。”
贈匾題字“古調獨彈”
易俗社著名編劇范紫東
易俗社著名編劇范紫東
1924年8月3日,也是離開西安的前一天,魯迅在收到講課費200圓后,本就不富裕的他慷慨地拿出50圓捐給了易俗社,以幫助解決易俗社的戲曲學校和戲院的經費困難。晚上,時任陝西省 長的劉鎮華在易俗社劇場為魯迅一行人設宴餞行,這也是魯迅最後一次來到易俗社觀看秦腔。孫伏園回憶說:“那期間,適逢易俗社成立的十二周年,魯迅先生為了對易俗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親筆題‘古調獨彈’四字,製成匾額一塊贈給易俗社,匾額上除魯迅先生以周樹人的名字署名外,還有我們同行的其他學者多人。今日看來,此匾乃是很有紀念意義的實物了。”
魯迅先生在社教司工作時,對於外地編演的好劇本,總是要派人去看戲或者要劇團把劇本送到教育部審閱,以便介紹推廣。他在易俗社看到了1920年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會獎給易俗社的金色褒狀。這個褒狀的獎給是和魯迅自己在教育部門任職時重視戲劇改革有關的。
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魯迅五次在易俗社劇場觀看秦腔,結下了非一般的情緣。時至今日,“古調獨彈”匾額依然懸掛在易俗社劇場前廳,成為那段時光的唯一紀念。1996年,文化部組織的“紀念徽班進京二百周年”活動中, “古調獨彈”的題詞出現在北京吉祥劇院的那一刻,現場如雷的掌聲再一次印證了魯迅先生不但對易俗社、對秦腔情有獨鍾,更折射出了易俗社精神內涵與新文化運動思想的緊密結合。
易俗往事之譽滿京華
回憶那段光輝的秦腔往事
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千年來承載著多少先輩的藝術之魂。時光流逝,秦腔的那些光輝往事已經逐漸不被人們所熟知,但這依然是歷史中重要的一頁。1912年,同盟會會員李桐軒、孫仁玉等以“改良社會、啟迪民智”為己任,用戲曲為手段,在“移風易俗”的宗旨下,創辦了易俗社。秦腔自此不再是一門單純的藝術,更是起到了輔助社會教育的作用,在歷史的歲月中閃亮著它的光芒,並被譽為“世界三大古老的劇社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 1951年7月1日,習仲勛出席了西安市政府在易俗社劇場舉辦的接管大會,並高度讚揚易俗社是優秀的進步團體,應該越辦越好,並建議把“接管”改為“接辦”,要求易俗社堅持“移風易俗”的傳統,進一步演出好的秦腔。易俗社自此成為了新中國最早的國營劇團,並打開了幾十年的門禁,開始吸收秦腔女演員孟遏雲等同志入社,成為第一個招收女演員的秦腔劇社。
1958年11月,易俗社在陝西省政府組織下隨團赴京演出,首都文藝界領導及知名人士周揚、錢俊瑞、田漢夏衍梅蘭芳、歐陽予倩、曹禺等觀看了演出。易俗社被安排在國務院小禮堂演出《三滴血》。在習仲勛的陪同下,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以及陳毅、賀龍、薄一波、羅瑞卿等觀看了演出,並在演出後接見了演員。碰巧的是,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從外地視察返京后也想看看《三滴血》,於是就在公安部安排了一次專場演出。
1959年是國慶十周年,中央文化部指定陝西秦腔團進京參加國慶獻禮演出活動。易俗社在廣和劇場第一天公演《三滴血》時,全場爆滿。習仲勛與鄧子恢、薄一波、謝覺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並與演員合影留念。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習仲勛的安排下,易俗社隨團又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再一次觀看了演出,並給予很高的評價。
參加新中國成立十年慶典之後,易俗社隨陝西省戲曲演出團巡演了十三省、行程二萬八千餘里,先後到達南京、上海、杭州、廣州、遵義等二十多個大中城市,宣傳了秦腔文化,擴大了秦腔影響,為秦腔發展史添加了一筆重彩。
秦腔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是國內多個戲種的鼻祖,西安易俗社憑藉著百年“移風易俗”的堅持,成就了秦腔的輝煌往昔。甚至連著名戲劇、戲曲、電影藝術家歐陽予倩先生都說:“中國各處的劇團還很少能和陝西易俗社比的呢!”
易俗喜迎四方賓客
憶往昔崢嶸歲月 看今朝絢麗乾坤
西安易俗社劇場,經歷了百年的蹉跎歲月,它是跨越了一個世紀的經典,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時至今日,這座百年古老劇場終於迎來了新生。隨著試營業的開幕,西安易俗社劇場將以新妝從2011年開始上演一個全新的時代經典。
從清朝末年建成開始,經過護法運動、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等戰火的洗禮,在魯迅、張學良、楊虎城、毛澤東、周恩來、習仲勛等歷史人物的好評中,易俗社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一個世紀。百年來,易俗社劇場上演的一段段歲月詩畫,使享有“中國多種戲曲的鼻祖”之稱的秦腔被世人所熟知,使秦腔“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美譽傳播四方。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唱不盡的戲曲人生,演不完的悲歡離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易俗社劇場曾經歷了三度較大規模的整修才屹立至今。據介紹,第一次是在購買初期,劇場重新改建了舞台,因演出場景變換的需要設計安裝了轉檯,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第二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市政府撥專款重修劇場。第三次是1992年,市政府對易俗社劇場進行了改建。最大的變動是將原來的門樓移至劇場的西邊,使劇場矗立在西一路的街面上,讓人一眼就能看到這座古樸凝重的老式建築。1983年,易俗社劇場被列為“西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和2006年,易俗社劇場分別被列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3月,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出資1000萬元,註冊成立了西安曲江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秦腔劇院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與旅遊業緊密結合,大力開拓演出市場。2010年,在曲江新區管委會和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的大力支持下,西安秦腔劇院(曲江)有限責任公司又以重資對劇場進行了維護和翻新。百年古老劇場因此煥然蝶變,這隻蹁躚輕舞的蝴蝶燦然破繭新生。
重新修復的西安易俗社劇場擁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整棟建築古樸典雅、富麗華貴。走進劇場,那長方形的格子窗、屏風式的雕花大門、暗紅色的圓柱,高大的歇山屋頂、古樸尊貴的嵌地金磚……讓人感覺光陰迴轉,彷彿看到了當年那人潮湧動的演出場面。劇場兩側走廊的文化展陳訴說了這一百年來發生的點點滴滴;陳舊的秦腔樂器彷彿在彈唱著曾經的那段歲月之歌。與此同時,通過動態的液晶展示屏所展示的照片,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易俗社的秦腔情緣。
可以說,易俗社劇場是凝固的歷史,不僅記載著包括秦腔在內,中國戲曲的發展和興衰,而且折射出中國百年近代史的整個曲折過程。西安易俗社劇場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傾注著幾代三秦人的心血和感情。輝煌的過去註定了與眾不同的未來,匯聚了如此深厚的內涵,我們相信百年易俗社劇場將會為新時代演奏出全新的旋律。

捐贈儀式


應廣大戲迷及社會團體強烈要求,為慶祝易俗社誕辰100周年,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於2012年3月28日在易俗社小劇場前舉行“慶祝易俗社誕辰100周年首批社會捐贈儀式”。屆時有關部門領導、社會各界賢達人士及廣大戲迷觀眾都將出席這一秦腔藝術界的盛會,並捐贈與易俗社有關的資料及慶祝易俗社百年的各類書畫作品。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調動廣大社會群眾的積極性,使其自發性的參與到易俗社百年慶典活動中來,自願的捐贈與易俗社有關的各種珍貴圖片及資料和相關徵文。
本次活動邀請了我省文化主管部門領導、省內外文化界、新聞界領導嘉賓、專家學者、戲迷協會代表、戲迷代表及各界群眾等 300餘人,參加這一盛典活動。陝西省文化廳副廳長劉寬忍,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作權,新城區區長李德文,曲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寇亞玲,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馬金山,省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甄亮,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劉向陽,省文化廳振興辦公室主任唐瑜君,市文廣新局藝術處長楊居禮,新城區文化局局長張阿平,建築科技大學文學院院長楊延龍教授,西安秦腔劇院總經理雍濤、副總經理張保衛、藝術總監何紅星、副總經理石軍、副總經理惠敏莉等領導出席本次活動。我省著名專家學者及中央駐陝媒體、省內主流媒體負責人參加儀式。西安秦腔劇院副總經理惠敏莉主持本次活動,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雍濤致辭。
在文化體制改革之後,易俗社作為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下屬的演出分公司,憑藉曲江文化旅遊的大舞台,優勢凸顯,活力大增,近幾年,創排復排了一批在全國極具影響力的精品劇目,成為面向市場的知名品牌以及深受三秦父老喜愛、譽滿全省乃至全國的戲曲藝術團體。易俗社是稀缺而珍貴的文化資源,是沉甸甸的文化名片,在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方面所發揮作用將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