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喉姬鶲
鶲科姬鶲屬動物
紅喉姬鶲(拉丁學名:Ficedula parva)小型鳥類,體長11~13厘米。雄鳥上體灰黃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褐色,基部白色。頦、喉繁殖期間橙紅色,胸淡灰色,其餘下體白色,非繁殖期頦、喉變為白色。雌鳥頦、喉白色,胸沾棕,其餘同雄鳥。
棲於林緣及河流兩岸的較小樹上。有險情時沖至隱蔽處。尾展開顯露基部的白色。遇警時發出粗糙的trrrt聲、靜靜的tic聲及粗啞的tzit聲。
相似種鴝姬鶲。雄鳥上體黑色具白色眉斑和翅斑,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橙棕色。雌鳥上體灰褐沾綠,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淡棕黃色。區別均甚明顯。
紅喉姬鶲
雌鳥頦、喉不為橙紅色而為白色或污白色,胸沾棕黃褐色,其餘似雄鳥。
幼鳥似雌鳥,但胸和兩脅為赭色或黃褐色,大覆羽和三級飛羽尖端皮黃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8.2~14.2g,♀10~14g;體長♂115~132mm,♀110~130mm;嘴峰♂8~11mm,♀8~11mm;翅♂66~74mm,♀65~73mm;尾♂47~58mm,♀47~55mm;跗蹠♂15~19mm,♀15~19mm。
(註:♂雄性;♀雌性)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針闊林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在長白山夏季最高上到海拔1800米的針葉林帶上緣與岳樺矮曲林交匯地帶,非繁殖季節多見於林緣疏林灌叢、次生林、雜木林和庭院與農田附近小林內,尤其在溪流和林區公路附近疏林灌叢中較常見。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成小群。性活潑,整天不停地在樹枝間跳躍或飛來飛去,並常常從樹枝上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然後又飛回原處。有時也在林下灌叢中或地上,尤其是非繁殖期,喜歡在近地面的灌叢中覓食。性膽怯,較少鳴叫,叫聲似‘hu~lee’、‘trill’或‘qi~qi’ 單調的聲音。但繁殖期間鳴聲婉轉,其聲似:‘piyopipi,piyopipi’或‘kiyu,kiyu,qi~qi’。常常喜歡將尾散開和輕輕地上下擺動。
遷徙:在黑龍江和吉林東部長白山等地繁殖為夏候鳥。在遼寧和北京分別在5月中旬和5月末均採得標本,亦可能在遼寧、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和北京繁殖,部分為夏候鳥。其他地區為旅鳥,部分在廣東、香港和海南島越冬,為冬候鳥。
繁殖期5~7月。到達繁殖地后不久,雄鳥立刻開始占區鳴叫。通常營巢於森林中沿河一帶的老齡樹洞或啄木鳥啄出的樹洞中,也在樹的裂縫中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和草葉以及苔蘚、獸毛等編織而成,結構較為粗糙。巢的大小為外徑9厘米,內徑6厘米,高3~4厘米,深2~3厘米。
每窩產卵4~7枚,多為5~6枚。卵粉黃色或淡綠色、被有銹粉黃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7~17.5mm×12.8~13.0mm。
紅喉姬鶲(2亞種) | |||
---|---|---|---|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01 | 紅喉姬鶲指名亞種 | Ficedula parva parva | Bechstein,1792 |
02 | 紅喉姬鶲普通亞種 | Ficedula parva albicilla | Pallas,1811 |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屬常見物種(del Hoyo et al. 2006)。紅喉姬鶲在中國繁殖分佈區較窄,繁殖種群不豐富。大量是遷徙和越冬種群,數量豐富,較常見。
綠:原生種;紫:迷鳥分佈;紅:來源不明
迷鳥分佈:法羅群島、冰島、愛爾蘭、蘇丹。
來源地不明:梵蒂岡、塞內加爾、敘利亞。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黑龍江北部大興安嶺、東北部小興安嶺、西部松嫩平原,東部完達山、南部老爺嶺、張廣才嶺,吉林東部長白山、延邊、南部通化、渾江、西南部四平、遼源、西部白城、中部吉林、長春,遼寧東南部丹東、寬甸、岫岩、東部本溪、撫順、新賓、桓仁、南部大連、營口、西部北鎮、錦州、朝陽,內蒙古東部和中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青海西寧,甘肅,四川,貴州,雲南,廣東,香港,廣西,福建和海南島等整個中國東部、中部、南部和西南等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3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第584項 紅喉姬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