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神奇

夢溪筆談·神奇

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雲雷神所墜,多於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嘗親見。元豐中,予居隨州(1),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其一楔,信如所傳。凡雷斧,多以銅鐵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無孔。世傳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間多雷斧、雷楔。按《圖經》,雷州(2)境內有雷、擎二水,雷水貫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則“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然高州電白(3)縣,乃是鄰境,又何謂也

夢溪筆談·神奇


註釋

(1)隨州:今湖北隨州市。
(2)雷州:今廣東雷州市。
(3)電白:今屬廣東茂名市。

原文翻譯

傳聞世人有拾得雷斧、雷楔的,說是天上的雷神所遺落,多可在震雷之下的地面上拾到,而我未曾親自見過。元豐年間,我在隨州,夏天發生大雷震,下面一棵樹被劈斷,我也找到一件楔子,果然如世人所傳。凡是雷斧,多用銅鐵製造,而楔是石制的,像斧而沒有孔。世傳雷州多雷,那裡建有雷祠,祠中就多有雷斧、雷楔。我翻查《圖經》,雷州境內有雷、擎兩條河,雷水經過城下,因此其地就因水名而叫雷州。如果這樣的話,則這個“雷”自是水名,說雷州之名得自多雷乃是妄說。然而高州又有電白縣,與雷州是鄰境,這個“電白”又是什麼意思呢?

隕石

治平(1)元年,常州(2)日禺時(3),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4)如月,見(5)於東南。少時(6)而又震一聲,移著(7)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8)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許氏藩籬皆為所焚。是時火息,視地中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9)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10)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州守鄭伸得之,送潤州金山寺,至今匣藏,遊人到則發視。王無咎為之傳甚詳。

註釋

(1)治平:宋英宗趙曙年號(1064—1067)。
(2)常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蘇省常州市。
(3)日禺(yú)時:太陽西下時。禺:禺谷,古代傳說太陽落下的地方叫禺谷。一說“禺”即“禺中”,指“日近午”,也就是快到中午的時候。推敲文義,沈括所描寫的情況應該發生在傍晚時分,因為天光漸暗時,才能見其“幾如月”、“火光赫然照天”、“星在其中,熒熒然”,如果是在中午陽光燦爛的時分,與所描寫的情況似乎不符。
(4)幾(jī):將近,接近。
(5)見(xiàn):出現。
(6)少時:不多時,不多一會兒。
(7)著(zhuó):放置,安放,文中是“到”、“至”的意思。
(8)宜興:地名,在今江蘇省宜興市。
(9)下:往下。
(10)發:開挖,挖掘。
州守:宋代州一級的行政長官。
鄭伸:人名,事迹不詳。
潤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
金山寺:即今江蘇鎮江金山寺。金山:位於鎮江市西北,原在長江中,后因沙漲水退,漸與南岸相連。
發視:文中指打開匣子讓人觀看。
王無咎:字補之,王安石的學生。

原文翻譯

治平元年間,常州有一天傍晚時分,天空響起雷鳴一般的聲音,原來是一顆大星,差不多像月亮那麼大,出現在天空的東南方。過了不多久又發出一聲震響,大星移到了西南方,接著又震了一下便墜落到了宜興縣一個姓許人家的園子里。遠近的人們都看到了,熊熊火光照亮天空,許家園子的籬笆都被火燒毀了。這時火光熄滅了,看到地里有一個像杯口大小的洞,非常深。往下看去,落下的星在裡面還熒熒地發著光亮。很長時間才慢慢暗下來,不過還是熱得無法接近。又過了很長時間,挖開那個洞三尺多深,於是得到一塊圓形的石頭,還是熱的,像拳頭般大小,一頭略微有點尖,顏色像鐵,分量也像鐵。知州鄭伸得到了這塊隕石,把它送到了潤州的金山寺,直到現在還用匣子收藏著,有遊客來了就打開匣子讓人觀賞。王無咎對這件事作了很詳細的記載。

雷震

內侍(1)李舜舉(2)家曾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間出,赫然出檐,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3),牆壁窗紙皆黔(4)。有一木格,其中雜貯諸器,其漆器銀扣(5)者,銀悉鎔流在地,漆器曾不(6)焦灼。有一寶刀,極堅鋼,就刀室中鎔為汁,而室亦儼然(7)。人必謂火當先焚草木,然後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鑠(8),而草木無一毀者,非人情所測也。佛書言“龍火得水而熾(9),人火得水而滅”,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10)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區區世智情識,窮測至理,不其難哉!

註釋

(1)內侍:官名。宋代增設入內內侍省和外侍省,分別稱前省、后省,前者尤其得到寵幸。後世稱宦官為內侍。
(2)李舜舉:字公輔,北宋熙寧年間任內侍押班,統轄駐紮涇原路的軍隊。元豐年間曾與沈括一道領兵抵禦西夏軍。
(3)宛然:真切的樣子。宛:事物真切可見,歷歷在目。這個義項用得不多。
(4)黔(qián):黑色。
(5)銀扣:用銀裝飾。扣:用金屬裝飾鑲嵌器具。
(6)曾不:並沒有。曾:副詞,用來加強語氣。
(7)儼然:完整的樣子。
(8)鑠(shuò):熔化。
(9)熾:火旺,引申為旺盛、強盛。
(10)人境:人世。
至理:最根本的啟發。至:極,最。

原文翻譯

內侍李舜舉家曾被暴雷所震。他家堂屋的西頭房間,有雷火從窗戶冒出,赫然躥出於房檐之上,家裡人以為堂屋已被燒了,都跑出去躲避。及暴雷停止,那間房子卻宛然如故,只是牆壁和窗紙都變黑了。屋內有一個木架,其中雜七雜八地存放著各種器物,那些有銀飾的漆器,銀飾全都熔化流到了地上,漆器卻不見被烤焦。有一口寶刀,極為剛硬,就在刀鞘里被熔化為鐵汁,而刀鞘也儼然完好無損。人們通常必定會認為,雷火為害當先焚草木,然後才熔化金石;而現在卻是金石都被熔化,草木反而無一被毀,這不是人之常情所能推測的。佛書上說“龍火得水會更熾烈,人火得水則會熄滅”,這話確有啟發。人只不過了解人世間的事情罷了,人世間之外,無窮無盡的事理又有何極限?欲以區區人世間的知識和情理,去追根究底地測量終極的啟發,不是太難了嗎?

事非前定

人有前知者,數十百千年事皆能言之,夢寐亦或有之,以此知萬事無不前定。予以為不然。事非前定,方其知時,即是今日;中間年歲亦與此同時,元非先後。此理宛然,熟觀之可喻。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遷避之。亦不然也。苟可遷避,則前知之時,已見所避之事;若不見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原文翻譯

人有號稱能“前知”的,世傳這種人就連數十百千年之後的事都能預言,就是夢寐中的事或者將來也會發生,以此知道萬事無不是“前定”的。我對這些說法不以為然。萬事並沒有“前定”的,當所謂將來的某件事被人們知道的時候,它便已是“今日”的事;從“今日”到預言的將來的年歲,這中間所有的時間都與“今日”同時,原沒有先後。這啟發看似曲折,仔細體察就會明白。有人說:假如能夠“前知”,那麼將來事情有不利的就可以躲避。這說法也不是那麼回事。假如可以躲避,那麼人們在“前知”的時候,就已看出所要躲避的事;若是看不出所要躲避的事,那就說明人們不能“前知”。

作品賞析


《筆談》本卷所記都是古人不能解釋的一些傳聞異事。其中有些現象,在今天看來已是常識,如所謂“雷斧”,應該就是原始先民留下來的石斧,只不過因雷震而偶然有所發現而已。至於流星隕石、閃電熔化金屬之類,就更無可奇怪了。從“事非前定”條看,沈括其實是很“唯物”的,他的大量科學記錄也同時包含著對宿命論的批判,但古人的思想中本多矛盾(今人也是一樣),對此不必苛求。這裡僅略選幾例,以見所記並非都無可取。

作品簡介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葯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佔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佔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佔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也就具有極高價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還稱譽沈括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作者簡介


沈括像
沈括像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 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