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喬彬

鄧喬彬

鄧喬彬,男,漢族,廣東珠海(原屬中山)人,中共黨員,暨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鄧喬彬教授·暨大網站
鄧喬彬教授·暨大網站
1943年10月(日本飛機停止大轟炸后兩個月)出生在重慶市,1947年隨父母移居上海,1948年底回廣東原籍,在祠堂小學完成初小教育后,於1953年再遷上海,滬穗間的一來一往,因語言不通而多讀了兩年小學。1956年考入華東師大一附中,1960年被選入虹口區少體校受訓,學籍仍保留在師大一附中,1961年打破區男子跳高記錄,1962年6月獲上海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業餘體校組跳高冠軍。因有意於科幻小說創作和自然辯證法研究,同年考取華東師大物理系,卻因對微積分的厭煩,無意於抽象的數理邏輯思維,“思遷”圖變,經努力爭取並考試,於次年轉入中文系二年級學習。課餘寫作詩歌、散文,曾將葉紫的中篇小說改寫為電影劇本,又繼續著初中以來對繪畫的愛好,並初涉篆刻。1964年4月跳過1.92米(運動健將標準為1.95米),再破華東師大跳高記錄,並破上海高校記錄(保持15年之久)。正當學業和體育都可以有所作為時,被全國性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浪潮裹挾,於1964年10月與同學一起到安徽全椒縣參加“四清”運動,后再到定遠縣,先後共參加三期,1966年4月回校。不久,“五·一六”通知下達,“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在運動大潮中,曾參與批判“文藝黑線”,因自己家庭受到衝擊,在惶惑中深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遂隨大流而加入“保守派”,在毛澤東《炮打司令部》的大字報發表后,全國形勢急轉,“保守派”迅速瓦解,“造反派”掀起奪權高潮,因曾“保皇”而遭受打壓,逐漸轉向“逍遙”,以臨摹毛澤東詩詞手跡、刻印魯迅詩抄等打發歲月,亦曾參加學校的電影批判組,因此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得以在上海譯製片廠看過小銀幕的《一個人的遭遇》、《海之歌》、《雁南飛》等“蘇修”“毒草”片。
1967年從華東師大中文系畢業,因“文革”持續,各地武鬥不斷,推遲到1968年分配工作,被分到甘肅永登水泥廠,服從建材部的決定,先到江蘇南通東方紅軍墾農場勞動鍛煉。1968年9月至1970年3月,在長江邊的蘆葦灘上戰天鬥地,接受解放軍的再教育,共勞動一年半。其間曾受命創作幻燈片與宣傳畫,先後代表團、師二級,參加師、軍組織的文藝“調演”,並在南京軍區機關報發表作品。鍛煉期滿,1970年5月到甘肅廠里報到,先專職挖防空洞,後到原料車間當工人,1971年春,在蘭州市首屆運動會上獲得男子跳高冠軍,在集訓並即將代表蘭州市參加省運動會之前,被令回廠,使得打破省記錄的希望落空,也就此告別體育生涯。1972年初,被“頂缺”調到該廠職工子弟小學當體育教師,一年後才教中學體育課,兼教中學語文,擔任班主任,后一直教語文,兼當班主任,直到離開該廠。曾數次為廠文藝宣傳隊參加重工業局、建材局和省的文藝調演而創作節目,包括話劇、朗誦詩、曲藝等,並設計、繪製布景,其中如獨幕話劇《為英特納雄耐爾而戰》,多幕話劇《祁連春潮》、《斗鱷魚》等,都曾得較高評價,受到觀眾的歡迎,在甘肅、青海的廠礦、部隊演出,但一如體育一樣,仍無法以此專長改變自己的境況。當時社會為“讀書無用論”所左右,卻仍能勉力教書育人,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二十多年後仍為學生所樂道。
粉碎“四人幫”后,恢復了高考,於1978年考取華東師大中文系研究生,師從萬雲駿、馬興榮學習詞曲,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系工作。先後從事本科、函授、助教進修班、骨幹教師進修班的古代文學有關課程教學,指導論文,也當過班主任。又曾為徐匯區政協、虹口區、鐵路局、冶金局的電大輔導站授課,在上海市老幹部局所辦的班上講過古代詩詞。1983年任講師,1988年任副教授,1994年任教授。1989年起帶碩士生,1995年被評為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1996年起帶博士生。所帶碩士生有哲學系的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建設)方向,中文系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方向和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文學)方向等;所帶博士生有唐宋詞研究方向和中國古代詩畫比較方向。共帶出了14名碩士生和11名博士生(另有4名因本人調動工作而移交別人),都獲得了學位。 2003年12月調離華東師範大學。2002年11月借調到暨南大學並報到,2003年12月正式調入,工作至今。
擔任職務
20多年前始任中國韻文學會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學學會理事,並加入上海作家協會。現在的社會兼職有: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秦觀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詞學會學術委員;《詞學》主編、《中國韻文學刊》、《中華詞學》、《宋代文學研究年鑒》編委。

研究方向


詞學及詞學批評,詩學,古代詩畫比較,古代文藝與文化關係,中國古代畫論與繪畫,二十世紀古代文學學術史。

主要貢獻


學術講座:《詩畫與虛實》。所著百萬字的《中國繪畫思想史》是我國首部研究繪畫思想的通史著作;《有聲畫與無聲詩》亦為古代詩畫比較的首創之著,有書評稱之為“中國的《拉奧孔》”;《唐宋詞美學》、《中國詞學批評史》與《吳梅研究》均在各領域為初創,將出的《唐宋詞藝術發展史》是工具書之外篇幅最大的詞學著作;《學者聞一多》亦為全面研究聞一多古代文學學術成就的第一部專著。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文藝理論研究》、《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文史哲》、《學術研究》、《華東師大學報》、《浙江大學學報》、《上海大學學報》、《暨南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求是學刊》、《齊魯學刊》、《東南大學學報》、《中國文學研究》、《美術史論》、《中國畫研究》、《戲曲研究》、《詞學》、《中國韻文學刊》等刊物發表古代文學、藝術及相關理論研究的學術論文150多篇,在各種鑒賞詞典和報刊發表賞析文章、學術短論170多篇。以上已出版、發表的論著共約500萬字,連編著約700萬字。

主要著作

學術著作:《吳梅研究》(華東師大出版社1990年)
《有聲畫與無聲詩》(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3年)
《唐宋詞美學》(齊魯書社1993年,2004年再版)
《中國詞學批評史》(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華東師大出版社於2005年再版,更名為《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
《學者聞一多》(合著,學林出版社2001年)
《中國繪畫思想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古代文藝的文化觀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宋代繪畫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論文集《詞學廿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愛國詞人辛棄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文三百篇》(《三百叢書》之一,第二作者,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年)
《豪放詞萃》(主編,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年)
《絕妙好詞譯註》(第一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詞與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近代文學大系·文學理論集》(副主編)
《中國詞學大詞典》(編委)等

主要論文

論文:1.《論姜夔詞的清空》
2.《夢?詞藝術初話》
3.《淺析<古詩十九首>的美學思想》
4.《論吳梅的戲曲觀》
5.《論南雜風雅詞在詞的美學進程中的意義》
6.《詩畫與詩詞》
7.《論姜夔詞的騷雅》
8.《從荷馬史詩與西周史詩談中西文學》
9.《中國韻文發展規律臆說》
10.《詩的空間假借與畫的時間凝縮》
11.《南宗禪與南宗畫》
12.《聞一多的圖騰研究》
13.《論氣韻生初》
14.《庄學對畫論的影響》
15.《論漢畫的藝術表現原則》
16.《彈指詞淺嘗》
17.《從藝術特色透視揚州八怪的創作觀》
18.《玄學佛學與魏晉南北朝繪畫》
19.《論宋詞中的“騷”“辯”之旨》
20.《論顧愷之的繪畫思想》
21.《長安文化與王維詩》
22.《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與文藝功能論》
23.《簡論農業文化與古代文學的民族特徵》
24.《董仲舒天人感應論對文學的積極影響》
25.《詞的由中唐至宋初之變與文化轉換》
26.《先秦諸子的地域文化特徵》
27.《秦觀“詞心”析論》
28.《簡論先秦歷史散文的文化特性》
29.《論唐宋的繪畫思想與題材之變》
30.《論宋代繪畫發達的原因》

承擔課題

已完成者:1.中國詞學批評史(國家教育博士點基金)
2.20世紀中國美學研究(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
3.中國古代詩畫藝術思想史(國家社科基金)
4.中國古代文藝審美的文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點基金)
進行之中者:1.唐宋詞藝術發展史(暨大引進人才項目)
2.唐宋詞的形式與藝術發展史(0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

主講課程


開設本科課程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曾分為詩歌選、詞曲選、散文選等課)、《中國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詞學批評史》、《中國古代詩畫理論》、《中國文化與中國文藝》、《大學語文》等。

開設碩士課程

《中國詞學批評史》、《中國文學史專題》、《唐宋詞美學》、《中國文化與文藝》等課程;為博士生開設《中國文學史專題》、《唐宋詞研究與詞學批評》、《中國古代詩歌理論》、《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國文化與文藝》等。

獲獎記錄


曾在華東師大獲校、系兩級本科教學優秀獎,2002年研究生教學華為獎,調暨南大學后,2004年被評為南粵優秀教師,2005年被評為校優秀黨員。科研成果獲獎的有:論文《詩的空間假借與畫的時間凝縮》獲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頒發的學術成果獎(1993年),論文《論氣韻生動》獲上海市1997——1998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專著《中國繪畫思想史》獲上海市2000——2001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專著《古代文藝的文化觀照》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5年);《唐宋詞美學》獲第二屆夏承燾詞學二等獎(1996年),《中國詞學批評史》獲上海市高校普通教材二等獎,第三屆夏承燾詞學一等獎(2002年)。1996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因暨南大學中文系申報古代文學博士點之需,於2002年11月從原在的華東師大被引進到暨南大學,擔任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於2003年申報博士點獲得批准,被評聘為特聘教授(一級)。

人物軼事


五歲到九歲半時,曾生活在廣東故鄉,那是距翠亨村(孫中山先生出生地)僅四公里的一個村子,背靠五桂山余脈,面對伶仃洋,村后是一片生長了數百年的荔枝林,村旁長著四棵高大的木棉樹。每到春天,木棉花和荔枝花紅白相次,聽著姑娘的出嫁歌、漁民的鹹水歌,飽受山風、海風的吹拂,童年時就隱約從天人交互中獲得最初的詩情。到上海念高小后,始讀《唐詩三百首》,繼而讀《唐宋名家詞選》,從十一二歲開始寫詩,先作新詩,再習舊體,一直持續到青年時代。高中時,作文常得老師表揚,又開始寫抒情散文。由於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顧忌“小資情調”給人留下壞印象,無論詩文,都敝帚自珍、秘不示人,在“文革”“清理階級隊伍”的“紅色恐怖”中,還毀掉了不少作品。待到退休后,論文肯定要少寫了,但很想將自己半個世紀所作的新舊體詩歌整理出來。若目力尚可,還想重拾繪事,且將從事過的西洋畫拓展到國畫領域,也算對青少年時代“情結”的一種補償或“還願”。青年時曾從事半專業的體育訓練,長於田徑運動,跳高為主項,三級跳遠跳遠為副項,多次在虹口區、上海高校、上海市的運動會上獲得冠軍或名次,亦涉球類運動,水平一般,自35歲讀研后,就停止了體育活動,如今已步入“三高”行列,才知“年輕時要學獅子老虎,中年後要學烏龜王八”的自信與自行是何等錯誤!由於學術研究的“慣性”,珍惜桑榆時光,現在尚難抽出鍛煉的時間,待到退休后,將堅持適量運動,以還青年時“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宿願。不愛娛樂,對下棋、撲克、麻將、跳舞一竅不通,近年來對“脫口秀”產生興趣,用於漢語方言的摹仿、實踐,常能助人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