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
吳歷
吳歷(1632年—1718年)清初書畫家,天主教傳教士。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少時學詩於錢謙益,學畫於王鑒、王時敏。康徠熙二十一年入天主教,繼至澳門進耶穌會,前後在嘉定、上海等處傳教三十年。著有《墨井詩鈔》《三巴集》《桃溪集》《墨井畫跋》。
吳歷半身像
吳歷像
吳歷的繪畫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演進的。加入天主教耶穌會後,吳歷全身心投入了教會的工作,大約有近20年的時間他很少繪畫創作。所以,美術史上普遍認為吳歷一生創作的高峰是在40~50歲這段時間,他的許多代表作就是作於這一時段內,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山中苦雨詩畫卷》(1674年作,43歲)、《湖天春色圖軸》(1676年作,45歲),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興福庵感舊圖卷》(1674年作,43歲)等等。
吳歷畫作
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匯諸家之長,自創新意,還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傳論其:“作畫每用西洋法,雲氣綿渺凌雲,迥異平時。”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實感。如其自述:“不將粉本為規矩,造化隨他筆底來。”這些都是迥異“四王”之處的。更加不同於“四王”之處的就是吳氏能畫人物,非同凡格。故宮博物院所藏《人物故事圖》造型典重,屋宇宏敞,極見功力,為歷來畫史所未涉及。
其代表作品有:《橫山晴藹圖》、《湖天春色圖》、《早雪圖》、《琵琶行圖卷》、《湖天春色圖》、《秋林步月圖》、《秋寺晚鐘圖》、《山村田舍圖》、《仿松雪仙居圖》等。著有《墨井畫跋》、《三巴集》等行世。
《湖天春色圖》取作者站在小山岡上俯視湖岸的角度,意境閑散柔和。畫面近景使幾株樹榦結疤古拙,枝條芽葉蔥綠的柳樹,樹下為叢叢青草片片綠蔭。近岸的湖面上白鵝鳧動,燕雀爭鳴。一片大地復甦、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順著湖岸上參差錯落的綠柳延伸著的是不斷升高的坡地,一條小徑蜿蜒盤桓,漸漸遠去。畫幅右上角的濃墨題記,不僅從布局角度彌補了空白,而且與遠山的淡墨形成對比,與前景的濃重色彩形成呼應,增強了畫面的構圖效果。吳歷用筆謹嚴樸厚,細密沉著,多用中鋒。特別是他的“陽面皴”更是時常為人稱道。他善用重墨、焦墨,層層皴染的積墨法更使他的作品墨彩煥發,鬱郁蒼蒼。此圖取江岸實景,皴染工緻細麗,敷色淡雅華滋,實為其中年精心之品。
吳歷流傳下來的作品較多。僅上海博物館收藏書畫就達32幅,含五、六個大幅精品佳作,如《雨歇遙天圖》《葑溪會琴圖》《槐策堂圖》等。北京故宮博物院更是收藏豐厚,如43歲時作的《松壑鳴琴圖軸》取法王蒙,景色郁茂,布局深遠,皴法細密,積墨厚重,陰面多用重墨,受光部分作“陽面皴”,增強了山石的立體感,反映了畫家成熟后的典型風格。75歲作的《黃山晴藹圖卷》,仿王蒙,更具沉鬱之氣,山石用干筆織墨層層加皴,並用焦墨點擦,陰陽陰晴分明,蒼鬱滋潤。75歲作的《泉聲松色圖軸》,是仿黃公望,皴法繁密,筆力雄渾。這些仿名家的晚年之筆,均具渾厚凝重之特色。
徠市場價格吳歷中年信奉天主教,50歲去澳門入教修道,致力於宗教活動。故50至70歲這一階段作品甚少,70歲以後的晚期作品,雖筆墨更趨蒼勁凝鍊,渾重拙樸,但在當時作品價格不及他中年時期。以至晚年生活清苦。
現今吳歷作品流入歐美及港台市場的已不多,價格抬得較高,如1989年紐約佳士得公司拍賣的《古木竹石山水冊》(32.5*22.5公分)就達到35.2萬美元的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