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王曲村的結果 展開
- 山西陽城縣西河鄉下轄村
-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吳村鎮轄村
- 山西平順縣北耽車鄉下轄村
王曲村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吳村鎮轄村
吳村鎮王曲村位於吳村鎮南部,大運公路東,毗鄰二級公路,王韓路、紅旗路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轄7個居民小組,574戶,2580口人,中共黨員65名。現有耕地2735畝,澗河360餘畝。
王曲村是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吳村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41002106201,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141002。郵政編碼為041000,長途電話區號為0357,車牌號碼為晉L。王曲村與南太澗村、孫曲村、北太澗村、吳南村、吳北村、邰村村、東太明村、南王村、屯裡村、洪堡村、喬化村、東郭村、徐村村、上太明村相鄰。
近年來,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王曲的各項事業都在積極的建設和發展中。
一是,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建設,擁有一所符合標準的現代化小學,達標的村級衛生所一座,一個標準的籃球場地,村裡主幹道部分應經水泥硬化,其餘的正在硬化中。集中供水工程修管道已基本完成,可保證全村人民的用水安全。新鑽深井5眼,保證澆地灌溉便利。
二是,立足本村實際,發展村域經濟。第一,發展溫室大棚蔬菜。新建15座最新溫室大棚,現已全部投產使用,年前可以達產。第二,發展節水蓮菜基地。節水蓮菜種植達100餘畝,基本也已見效,計劃未來擴大規模,提高土地附加值。第三,大力發展農村養殖。現有獺兔養殖合作社一所,採取合作社和農戶的形式,發展養殖戶30餘戶,也已達產見收益。
三是,近年來,王曲村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開展公益事業建設和群眾文體活動。正在動工建設中的黨員活動室,上下二層,計300餘平方米。集村級衛生所、村委會和黨員活動室為一體。為黨員集體生活、學習開會、村民看病提供了便利。組建了一支村級舞龍隊,節假日期間為群眾進行文藝表演,大大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每年的東嶽廟廟會是全村人民期盼的日子,長達7天的日子裡,群眾看戲聽戲,了解文化傳統,開闊視野,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
王曲村將進一步按照建設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全面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村域經濟,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我村建設成為一個生態優美,人居環境良好,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
臨汾堯廟
王曲村
相傳陶堯建都平陽,有功德於民,後人遂建廟祭祖。堯廟始建於晉,唐顯慶三年(658年)重建,宋、元泰定、明正德和萬曆年間屢有修葺,規模漸增,分別建成堯、舜、禹廟,明末清初稱三聖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一帶地震強烈,廟宇坍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敕令重修並御書匾額。咸豐年間堯廟遭兵焚,光緒十七年(1891年)修復。抗日戰爭中堯廟再次被劫,1987年進行了大規模維修,恢復明代規制。1998年4月廣運殿被梵,當地政府進行重建。
廟坐北朝南,規模宏敞,佔地面積65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廣運殿、五鳳樓、寢宮、堯井亭、儀門及堯舜禹三座宮門等,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
平陽鼓樓
樓的平面呈正方形,四邊各40米,面積1600平方米,高40.5米,四面設迴廊。基座全用青磚砌築,座高8米,南北東西有高寬各5米的券門。四個券門橫額分別題刻“北達幽並”、“南抵秦蜀”、“東臨雷霍”、“西控河汾”。樓體穩重厚實,結構得體。上做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樓閣,建築獨特,高大雄偉。古人稱之為“拔地千尋,依雲逼日”。可惜這樣一座重要的古建築,於1948年毀於戰火。1983年,臨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修復鼓樓委員會,倡議全市人民集資捐款修復鼓樓。1984年開工,1986年恢復原貌。
平陽鼓樓坐落在臨汾市區中心。大約始建於北宋年間,金、元、明、清皆重修過,但樓體仍保持原建築特點。
交通:在臨汾火車站乘坐開往堯廟汽車站的車,再在堯廟汽車站轉乘16路公交車在鼓樓站下即到。
臨汾平陽鼓樓,又名大中樓,位於臨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長160米,樓高43.76米,依雲逼日,為我國現在最高的鼓樓。臨汾鼓樓雄姿
鼓樓始建於北魏,樓上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年鑄2500餘公斤大鐵鐘一口。據方誌和碑碣記載,歷史上臨汾鼓樓曾有過七次修建;現在的鼓樓是1987年重建的。大中樓基座券砌門洞,十字相交,通連四條主街。門洞上方各嵌有依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原刻複製的巨形石雕匾額,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樓基東西兩側各建有門樓,東曰“遠眺”,西曰“雲梯”。入門樓,沿級再登,拾級而上至中樓台坪及中、上樓層,近觀遠眺,別有風光。大中樓門廳匾額題詞為明清兩代所傳,由-元帥、著名書法(畫)家啟功、李鋒、董壽平、段雲、舒同、趙朴初諸先生書寫,名人名作薈萃,胡為鼓樓增輝。世傳民諺:“平陽府有座大鼓樓,半截子插在天裡頭。”座落在臨汾市區的大中樓,俗稱鼓樓,龍盤虎踞,沖大而立,以其高大雄偉著稱於世。千百年來,邑中父老引以為榮,外地遊客有口皆碑,此樓實堪為帝堯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徵。大中樓因建於東、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門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
門洞上方各鐫有石雕匾額,依其四面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這一組按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原刻複製的匾文,蒼勁古樸,概括了平陽府的重要地理位置。大中樓基座的東西兩側,均建有石階門樓。登40級台階,可上到近10米高的台坪,並由此入一廳,上二層,俯瞰全城。樓閣乃木構巨制,為二層、三檐、四級滴水,十字歇山頂明式建築,總高43.75米。支撐兩層樓閣的12根通天大柱,直徑均在一米左右。遊客睹之,無不驚嘆:“非皇家殿宇無以比!”一層廳頂為天井式彩繪格板,精工描繪了孔雀開屏、祥龍盤旋的民族傳統圖案,金碧輝煌,猶如宮殿;二層梁架拱頂,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堯傳說為主,描繪上古故事60餘幅:或堯王訪賢,或大禹鎖蚊,或許由洗耳,無不色彩古雅,筆墨傳神。二廳外有迴廊,出廳憑欄四顧,臨汾之山光水色盡收眼底:鳥瞰市內,大街小巷奼紫嫣紅,花果城中鋪錦繡;放眼郊外,遠山近水疊翠流碧,麥棉鄉里溢金銀。難怪登樓遊客無不感慨地說:“不上大中樓,白來平陽游。”大中樓究竟始建於何代,尚無文獻確證。據《北史·李崇傳》記載:“兗土多劫盜,崇令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雙槌亂擊,四面諸村聞鼓皆守要路,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便爾擒送。
諸州置樓懸鼓,自崇始也。”李崇是北魏末山東兗州刺史,既然北魏從山東兗州開始,州州興起了建鼓樓,那麼作為晉州治所的平陽,於北魏始建鼓樓亦有可能。據史學界專家考證,平陽鼓樓有金代改建取名鐘樓之說,現在的大中樓上亦懸有金明昌七年(1196)鑄造的1口大鐵鐘。以此推斷,此樓最晚建於北宋時期。隨著歲月的流逝,城市的發展,鼓樓的作用逐漸由防盜變為報時之用,且因鼓樓均建於城市中心,可發揮人文景觀的作用,因此毀而復修次數越多,建築形制便愈壯美。據方誌和碑碣記載,在歷史上臨汾鼓樓共修過7次。自金改建往後,直到民國22年(1933)由各界人士捐資興工,使鼓樓又恢復了原貌。
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階段,-司令員率部包圍了臨汾城。在城內頑守的閻軍,不顧市民的反對,將修復僅15年的鼓樓強行拆毀。自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臨汾市成立修復鼓樓委員會,按明代風格重新修復了鼓樓,並恢復了明代對鼓樓的稱謂——大中樓。新修大中樓的門廳匾額,基本上選用了明清時的原有匾詞。三層東、南兩面“太行形勝”、“雲天咫尺”由-元帥親筆題寫:西面“望於姑射”由前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作書;北面“窗宿鬥牛”由軍內著名書家李鋒揮毫;二層4塊門匾,東面“紫氣東臨”原系近代著名書畫家陳鳳標左手榜書,因1949年毀於戰亂,現在懸掛的是其外甥、洪洞籍著名書畫家董壽平老先生的作品,甥舅二人前後同書一匾,雙壁輝映,堪稱書壇佳話;西面“襟山帶河”出自蒲縣籍革命老幹部原國家計委副主任段雲筆下,南面“乾坤樓閣”為大書法家舒同先生之作,北面“聲和擊壤”乃全國政協副主席、佛學會會長、大書法家趙朴初所書。真是:名人名匾懸名樓,堯都盛譽傳九州。
現在的大中樓是臨汾市舉辦出土文物和書畫展覽的場所。自1987年5月竣工之日起,市博物館把在歷史上曾3次出土的鐵卧牛陳列於三層大廳的正中。臨汾號稱卧牛城,易守難攻,自古兵家紛爭。這尊鐵卧牛歷盡滄桑,銹跡斑斑,千百年來靜卧城牆之中,耳聞爭鬥之聲,嘗盡人間苦難,今逢盛世,得見天日,高居崇樓,接待遊人,展現著堯都平陽豐富燦爛的文化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