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寶三
巫寶三
巫寶三,中國經濟學家。江蘇省句容縣馬庄橋人。原名巫味蘇,1905年7月28日出生。1925年入吳淞政治大學,1927年入南京中央大學,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同年入南開大學經濟學院,1933年經過同學湯象龍介紹,進入陶孟和主持的北平社會調查所從事研究工作,1934年併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1938年巫寶三和孫家琇在德國中國使館結婚
巫寶三一生致力於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他學貫中西,學識淵博,著作甚豐。早期主要從事中國農業經濟問題和西方經濟學說的研究,他於1941年發表的《農業與經濟變動》一文曾獲楊銓社會科學研究獎。文中分析了在工業化國家和農業佔主導地位的國家中,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不同地位及影響。1942年起,又從事中國國民收入的研究,1945年,他出版了《國民所得概論》一書,1947年出版了由他主編的《中國國民所得(1933)》(上、下冊)一書,這是中國研究本國國民收入的第一部著作。50年代以後,巫寶三主要致力於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1959年與他人合編出版了《中國近代經濟思想與經濟政策資料選輯(1840~1864)》。巫寶三的主要著作還有:《中西古代經濟思想比較研究緒論》(1983)、《先秦租賦思想的探討》(1985)、《司馬遷“法自然”的經濟思想》(1985)、《管子經濟思想研究》(1986)。此外,1985年還出版了由他主編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論》專題論文集和《中國經濟思想史資料選輯(先秦部分)》。主要譯著有:P.斯拉法的《用商品生產商品》。他提倡中西經濟思想的比較研究,認為這樣可以鑒別彼此的異同,充分論述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的特點。他曾先後應邀去聯邦德國、加拿大等國訪問講學,介紹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中國最早的國民收入核算,就是由處於國民黨時期的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的巫三寶教授主持進行的。他編製過1933年,1936年和1937年中國的國民所得。在聯合國出版的《國民收入統計1938-1947年》中收錄了巫三寶教授所提供的有關數據。
巫寶三在經濟理論研究中,一貫重視聯繫實際,在早期的西方經濟理論研究中,他主要不是作一般的介紹和闡述,而是著眼於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在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中,他強調要從編輯經濟思想資料入手,在詳細佔有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思想家的經濟思想逐個進行專題研究,然後再在進行綜合系統的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出有關各個時期的專著。這反映了他的腳踏實地、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為了充分論述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特點,豐富經濟學說通史的內容,把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推向前進。他提倡進行中西經濟思想的比較研究,主張批判地吸取西方經濟理論中有用的因素,以適應我國經濟改革與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建設的需要,為此他十分強調學術研究中的創新精神。他認為創新是科學研究的生命,沒有新見解、新發現,科學研究就停滯了,但創新必須建立在求實的基礎上,必須實事求是,才能站得住,才會有說服力。本著這種精神,他對經濟學界某些尚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和新的論證,充分體現了他的求實精神與創新精神的結合。
他的頭銜甚多,主要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思想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央參議會常委、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世界著名經濟學家,1999年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他把一生積蓄捐給家鄉學校。
在哈佛期間,巫寶三認識了在蒙特霍留克大學攻讀西方戲劇學的孫家琇女士。
孫家琇,祖籍浙江餘姚,出生於天津。父親曾任天津水產學校校長和教育廳長。父兄均為留學學生。她1935年肄業燕京大學,就讀於美國米爾斯大學,1937年進入蒙特霍留克大學學習。1938年夏,她在哈佛大學劇本創作班學習時,寫了抗日的獨幕劇《富士山上之雲》。
巫鴻
去了哈佛之後,他對父母的學緣關係逐漸重視,“其實,我父親也是哈佛大學的博士,30年代公派出去的,學經濟學,而我母親在國外學的是英美文學和戲劇。半個世紀后我也去了哈佛,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去美國之前,父親特意告訴我在哈佛上學,哪裡可以吃飯,哪些飯館的飯好吃。我跟他開玩笑說:‘你以為過了50年,那些飯館還在嗎?’結果等我到了美國,發現50年後,父親提到的一個飯館居然還在”。“去哈佛讀書,也使我有機會見到了父母的故友,我和費慰梅後來還成了忘年交。等到我寫《武梁祠》的時候,和費慰梅聊了很多,她還為我寫了這本書的前言。”巫鴻也在《武梁祠》的扉頁寫上了“獻給我的父母巫寶三、孫家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