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坎格羅·科萊里
阿爾坎格羅·科萊里
阿爾坎格羅·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又譯作阿爾坎傑羅·科雷利、阿爾坎傑洛·科列里。
頭像
1679年1月6日,他的朋友、作曲家貝爾納多·柏斯克維尼新作的歌劇《到處都有愛情和憐憫》(Dove e amore epieta)上演,他就在卡普朗尼競劇院擔任起新劇演出的指揮了。當時人們 已認清,他是個無比卓越的小提琴家,有拉蓋內神甫其時寫下的文字為證:“我在羅馬正在上演的同一部歌劇里看到了科萊里、柏斯克維尼和加埃泰諾,當然,他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小提琴家、古鋼琴家和雙頸琵琶家。”
1679年至1681年那段時期,科萊里很可能是住在德國。潘謝萊根據聖柳杜維克樂團工作人員花名冊上沒有他的名字而發表了這種推測,不少文獻還提到他曾在慕尼黑的巴巴爾斯基公爵家裡任職,並訪問過海德爾堡和漢諾威。可是,這些供述材料那一份都未曾得到過確切的證明。
不論怎麼說,從1681年起,科雷利確確實實是住在羅馬,而且經常到義大利首都一家最豪華的高級客廳——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沙龍里大顯身手。
1687年7月9日,科雷利受聘到紅衣主教潘費利私人的府邸任職,1690年又應紅衣主教奧托博尼的邀請轉到他家工作。紅衣主教家裡的合唱團由三十多個音樂家組成;在科萊里指導下,它成了當時第一流的樂團。
1706年4月26日,“以保護和發揚民族詩才和口才為宗旨”創建於1690年的羅馬“阿爾卡奇雅”學院隆重地接納科萊里為該院的院士。
從1710年起,科萊里不再公開演出而只蟄居從事創作,他全心全意地要把《大協奏曲》的創作全部完成。到了1712年年底,由於健康情況欠佳,他搬回自己的私人住宅。1713年1月8日科萊里逝世了。羅馬和整個世界都因聽到他的死訊而優傷。由於奧托博尼堅決的懇求,科萊里得以義大利最偉大的音樂家身份,安葬在羅馬的聖瑪麗亞·德·羅圖達的名人公墓。
科萊里還是個出色的教育家,足以代表十八世紀義大利小提琴演奏藝術頂峰的幾位傑出的小提琴家——皮耶特羅·洛卡塔利、弗朗切斯科·傑米尼亞尼、喬萬尼·巴蒂斯塔·索米斯都是他的得意弟子。
其小提琴演奏及教學,對義大利小提琴學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進作用。作有三聲部奏鳴曲四套、小提琴奏鳴曲的最後一首《佛利亞》,以葡萄牙、西班牙的舞蹈歌曲為主題予以變奏;大協奏曲的第八首《田園曲》,音樂語言亦質樸、明朗而富於義大利民間風味。
全世界在1953年普遍舉行過紀念科萊里誕生三百周年的活動,一致認為他的創作不愧是義大利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成就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是理所當然的,你聽到他那純正而高尚的音樂自然會聯想起文藝復興時期一些雕塑家、建築家和寫生畫家的藝術。他的教堂奏鳴曲明智而純樸使人想起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而他的室內奏鳴曲明朗、親切、抒情而諧和則又使人想起拉斐爾。
科雷利生前譽滿天下。庫普蘭、亨德爾、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對他無不推崇之至:他的奏鳴曲曾經是亨德爾個人寫作時私淑的典範;巴赫借用過他的主題來創作賦格,至於巴赫作品里那種小提琴般的歌唱風格多半也因為是受了他的影響才具備的。
科萊里的《合奏協奏曲》,OP.6,正式曲名為《雙小提琴與大提琴主奏群,以及可有可無、用以加強聲音的雙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樂器的協奏群的合奏協奏曲》。這種協奏曲明顯是三重奏鳴曲形式的發展。科萊里約從1680年起就不斷創作合奏協奏曲(具體作曲年代不詳),
《合奏協奏曲》的第一至第六號,由歐洲嘉蘭古樂團(Europa Galante)演奏,其創始人法比奧·比昂迪(Fabio Biondi)擔當指揮,版權來自歐洲古典樂名廠Opus III公司。比昂迪於1990年一手創立了義大利的歐洲嘉蘭古樂團,他們雖然用巴洛克古樂器演奏,但卻是真正屬於21世紀現代人的樂團。他們憑藉對生活的激情,對義大利巴洛克文化的鐘愛,和無數次訓練造就的默契,成功用革命性的手法為義大利古樂作品注入21世紀新容顏。
晚年整理出最精華者,輯成OP.6,但未能出版。死後才由其弟子張羅印行。這套協奏曲共包括12首,前8首為教會協奏曲,為教會儀式而用;后4首,為宮廷娛樂用的室內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