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錫倫

車錫倫

車錫倫是戲曲、曲藝研究者,1960年復旦大學中文系本科(五年制)畢業后,升入中國文學史專業研究班,師從著名學者趙景深教授,學習中國民間文學史和中國戲曲史。

人物關係


車錫倫簡介


車錫倫,山東泰安人,生於1937年1月(農曆丙子年十一月)。1955年7月畢業於山東泰安第一中學,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時復旦名師雲集,五年本科學習必修、選修專業課程29種。1960年本科畢業后,留校進中國文學史專業副博士(碩士)研究班,從著名俗文學家、戲曲學家趙景深先生學習“中國俗文學史”、“中國戲曲史,並在先生為本科講授的《民間文學概論》課任助教工作;又從朱東潤、蔣天樞、王運熙、鮑正鵠等先生學習“古代文學”系列專題,從王欣夫先生學習“文獻學”,從蔣孔陽先生學“美學”等,從而奠定了從事文史研究的堅實基礎。1962年5月參加上海文聯第二次代表大會。1963年11月研究班畢業,1964年4月由朱東潤教授主持,畢業論文《南戲“拜月亭”研究》通過答辯。1964年5月,到內蒙大學漢語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任教,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作品選”,等。1979年5月調山東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教研室,在著名俗文學家關德棟教授領導下從事俗文學研究。1981年5月,奉高教部令調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為任中敏(半塘)教授助理、詞曲研究室業務負責人(後為研究室副主任),創辦並主編以研究室名義出版的中國戲曲、說唱藝術史不定期論叢《曲苑》,並承擔中文系“元明清文學”、“俗文學概論”、“民俗學概論”等課程教學。1987年批准為副教授、和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指導中國戲曲史碩士研究生,同時參加兩屆“博士研究生指導小組”(導師任半塘教授)。
1997年在揚州師範學院按章退休。退休后,曾先後應聘為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學院教授(指導來華留學博士研究生),山東大學文學新聞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教授;應邀為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人,前後四次赴台參加學術交流,在各高校系科和研究所發表講演二十餘場,並參加“兩岸鑼鼓聲聲唱”在台巡迴演出活動,為兩岸學術和文化交流做了貢獻。
兼任過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學會理事、江蘇省民間文藝建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民俗學會副會長等。

學術成果


車錫倫
車錫倫
一已經出版的專著、合著和參與主編的著作:
◎《中國寶卷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車錫倫自選集》,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2009。
◎《靖江寶卷研究》(與陸永峰合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與王見川等合編),影印,大16開,特精裝,1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
◎《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它》,台北,學生書局,2002。
◎《中國寶卷總目》(修訂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寶卷·彈詞》,執筆“寶卷”部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中國寶卷總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
◎《中國寶卷研究論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
◎《俗文學叢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95。
◎ 《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第一副主編兼歌謠分類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中國精怪故事》(與孫叔瀛合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前後孝行錄》(影印彙編,署名唐碧),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彩圖兒歌詞典》(與蔣靜芬合作著文),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民俗論叢》第一集(與王棟合作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曲苑》(第二集),主編(未署名),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曲苑》(第一集),主編(未署名),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聊齋志異戲曲集》(上、下冊,與關德棟聯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至六冊),項目發起人、編委(本書無主編,不署名),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1983陸續出版。
◎《古代笑話選》(與陳企孟合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韻轍新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詩韻常識》,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
◎《古代兒歌資料》(與趙師景深聯名),上海,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63。
二、參著重要著作的章節:
◎“古代曲藝向近現代曲藝的轉化——明代”,《中國曲藝通史》(姜昆、倪鍾之主編)第六章(約7·5萬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清代說唱文學概述”、“清代說唱文學文獻”,《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傅璇宗、蔣寅總主編)上編第六章、下編第四章,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寶卷”,《中國俗文學概論》(吳同瑞等主編)第七章,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宣卷與民間信仰”(與方梅合作),《吳越民間信仰民俗》(姜彬主編)第五章,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三、重要論文
按,“文革”以後,發表論文、調查報告和讀書筆等約160餘篇,今尚有參考價值者約佔1/2,現列出部分文章目錄。只注最初發表處,不列轉載書、刊。寶卷方面的研究成果,除最近發表者,大都吸收到《中國寶卷研究》一書中;俗文學研究論文大部分在修訂、重寫中,將編為論文集《中國俗文學研究》。
◎《形成期之寶卷與佛教之懺法、俗講和“變文”》,載《民族文學研究》,北京,2011年第1期。
◎《“非遺”民間寶卷的範圍和寶卷的“秘本”、發掘出版等問題》,載《河南教育學報》,鄭州,2011年第1期。
◎ 《讀清末蔣玉真編“醒心寶卷”— 兼談“宣講”(聖諭、善書)與“宣卷”(寶卷)》,載《文學遺產》,2010年第2期。
◎《新發現的清初南無教“泰山苦海聖母寶卷”》,載《河南教育學院學報》,鄭州,2009年第1期。
◎《中國寶卷新論》,載《東亞人文》第一輯,北京,學林出版社出版,2008。◎《對江蘇靖江做會講經和寶卷的調查與研究》,載《河南教育學院學報》,鄭州,2008年第4期。
◎《倒喇考論》(與劉水雲合作),載《中華文史論叢》,上海,2007年第2輯(總86輯)。
◎《小唱考》,載《中華戲曲》,第35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江蘇蘇州宣卷和同里宣卷(調查研究報告)》,載《民間文化論壇》,北京,2007年第2期。
◎《江蘇山東儺文化區與蒲松齡記述的“巫戲”》,載《河南教育學院學報》,鄭州,2007年第1期。
◎《道情考》,載《戲曲研究》,北京,第70期,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排除成見偏見,建立學科體系》,劉錫誠主持“民間文學學術史百年回顧”筆談之一,載《民間文化論壇》,北京,2005年第5期。
◎《明代的佛教寶卷》,載《民俗研究》,濟南,2005年第1期。
◎《清宣鼎的“三十六聲粉鐸圖詠”》(與蔣靜芬合作),載《戲曲研究》,北京,第66期,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明代的陶真、盲詞、門詞與明代彈詞》,載《2003年說唱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2003·12,台北。
◎《寒夜搗衣》,載《尋根》,鄭州,2003年第2期(總52)。
◎《聊齋俚曲“姑婦曲”“慈悲曲”中的“十樣錦”》,《蒲松齡研究》,山東淄博,2002年第3期。
◎《聊齋俚曲曲調的來源》,載《蒲松齡研究》,山東淄博,2002年第2期。
◎《明清教派寶卷中的小曲》,載《漢學研究》,台北,第20卷1期(2002年6月)
◎《“林蘭”與趙景深》,載《新文學史料》,北京,2002年第1期(總94)。
◎《寶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態》,載《燕京學報》,北京,新十一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宋代瓦子中的“說經”與寶卷》,載《書目季刊》,台北,第34卷2期,2000·9。◎《海外收藏的中國寶卷》,載《中華文史論叢》,第6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
◎《“泰山道里記”的作者聶鈫—“泰山道里記”研究之二》,《岱宗學刊》,山東泰安,2000年第1期。
◎《江蘇靖江農村做會講經的“醮殿”儀式(調查報告)》(與侯艷珠合作),載《民俗研究》,山東濟南,1999年第2期。
◎《泰山“九蓮菩薩”“智上菩薩”考》,載《代宗學刊》,山東泰安,1999年第2期。
◎《明清民間宗教與甘肅的念卷和寶卷》,載《敦煌研究》,蘭州,1999年第4期(總62)。
◎《說“跳槽”》,載《明道文藝》,台中,1998年第4期(總265)。
◎《江蘇靖江農村做會講經的“破血湖”儀式(調查報告)》(與侯艷珠合作),載《民間宗教》,台北,第四集,1998·12。
◎《江浙吳方言區的宣卷和寶卷》,載《民俗曲藝》,台北,第106期,1997·3。
◎《浙江嘉善下甸鄉王家埭村的“贊神歌”(調查報告)》,載《民間宗教》,台北,第三集,1997·12。
◎《清同治江蘇查禁“小本唱片目”考述》(摘錄部分),載《文獻》,北京,1996年第2期。
◎《唐代民間流行歌曲[啰嗊曲]及有關的幾個問題》,載《揚州師院學報》,1996年第1期。
◎《中國寶卷的發展、分類及其社會文化功能》,載《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會議論文集》,台灣大學中文系,1996,台北。
◎《曹寅(楝亭)藏“書史紀原”上的“雪芹校字”》,載《國文天地》,台北,第10卷第3期(總111),1995·8。
◎《中國精怪故事和神、仙、鬼、怪故事系列》(與孫叔瀛合作),載《中國民間文化》,上海,1994年第3期(總15)。
◎《驅蝗神劉猛將的來歷和演變》(與周正良合作),載《中國民間文化》,上海,1992年第1期(總5)。
◎《流傳八百年的吳歌“月子彎彎照幾(九)州”》,載《中國民間文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灣中國民間文學學會、高雄師範大學,1991。
◎《泰山女神的神話、信仰和宗教》,載《泰山研究論叢》第三輯,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
◎《“金瓶梅詞話”中的明代宣卷—兼談“金瓶梅”的作者》,載《明清小說研究》,江蘇南京,1990年第3-4期。
◎《江蘇南通的“童子戲”和“太平會”(調查報告)》(與金鑫等合作),載《東南文化》,南京,1990年第1期。
◎《淺談回族的食俗》,載《中國烹飪研究》,揚州,1990年第1期。
◎《江蘇靖江的“做會講經”(調查報告)》,載《民間文藝季刊》,上海,1988年第3期。
◎《“金山寶卷”和白蛇傳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民間文藝集刊》,上海,1986年第1期。
◎《浙江嘉善地區的宣卷和贊神歌(調查報告)》(署名唐碧,與金天麟合作),載《曲苑》,第二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小說“胭脂”和“胭脂舄”傳奇》,載《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文集》(趙景深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八仙故事的傳播和“上中下”八仙》,載《民間文學論壇》,北京,1985年第4期。
◎《蟻穿九曲明珠--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載《民間文藝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東台地區董永傳說考》,載《揚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3期。
◎《姚鼐“登泰山記”所述泰山南麓三谷訂正》,載《山東師範大學學報》,濟南,1983年第3期。
◎《舅姑·丈人·泰山·岳父--對妻子的父母的稱呼》,載《文史知識》,1983年第12期。
◎《淺談女真族劇作家李直夫的“虎頭牌”雜劇》(與袁愛國合作),載《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呼和浩特,1983年第4期。
◎《被作為神學附庸的中國古代兒歌》,載《揚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
◎《明清兒歌的搜集和研究概述》,載《民間文藝集刊》第二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再談新詩韻的韻轍劃分和編撰問題》,《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濟南,1979年第2集。
◎《南戲“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摘錄部分),載《內蒙古大學學報》,呼和浩特,1978年第2期。
◎《新詩韻的韻轍劃分問題》,載 《內蒙古大學學報》,呼和浩特,1977年第5期。

綜合研究


車錫倫先生在研究班學習期間,即從趙景深教授學崑曲,因持山東方音,唱曲困難,而自幼喜吹笛和洞簫,便改習曲笛。後來在指導中國戲曲史研究生時,曾衝破阻力,聘請揚州曲家謝真茀先生為研究生教唱崑曲。

實踐特點


車錫倫先生的學術研究,繼承趙景深教授的衣缽,涉及戲曲、說唱藝術(曲藝)和民間文學(俗文學)等多方面。治學理念和實踐的特點:一是注重戲曲、說唱等演唱藝術藝術形式、演唱形態的研究,同時注重相關文獻的發掘、整理;二是跨學科、多角度的綜合研究,三是歷史文獻、文本同田野調查相結合的研究。

學術研究


“文革”後期(1972年後)車錫倫先生曾研究現代音韻學,總結“五四”以來新詩創作用韻的實際,發現用韻嚴的詩人多依照北方話戲曲、曲藝唱詞“十三轍”押韻,因按照北京音系“十三轍”編輯新詩韻《韻轍新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初版,1978修訂再版)。1978年發表《南戲“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其中對《拜月亭記》的版本考證為後來研究者普遍接受。1980年前後,從關德棟教授研究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編輯校點《聊齋志異戲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發表《京劇和地方戲中的聊齋故事戲》等系列論文;退休以後又發表“聊齋俚曲”音樂形式研究的系列論文。1982年在揚州創辦並主編戲曲、曲藝史研究論叢《曲苑》(不定期),以“曲苑編輯部”名義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兩集(1984、1986),因無經費支持停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對江蘇北部民間香火戲(童子戲)進行系統的田野調查,1990年發表的《江蘇南通的“童子戲”和“太平會”》,是這一民間儺祭歌舞雜戲最早公開發表的調查報告。

出版書籍


車錫倫先生在說唱文學和說唱藝術(曲藝)研究領域,用力最多的是對中國寶卷的研究。已出版的寶卷文獻整理、專題研究和田野調查專著有《中國寶卷總目》(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初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出版重編本)、《中國寶卷研究論集》(台灣學海出版社,1997)、《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台灣學生書局,2002)。他對中國寶捲髮展過程的研究,既注重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間教派)和民間信仰活動背景上寶卷的信仰文化特徵,同時又注重寶卷文本形式和演唱形態的演變及其與各個時期民間演唱文藝(戲曲、曲藝)的互相影響,開拓了寶卷研究的新領域,更正前人研究的疏漏,在國內外有關學界有很大的影響。退休以後,車錫倫先生又應聘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主持編纂的《中國曲藝史》(姜昆、倪鍾之主編,人民出版社2005出版),執筆《明代曲藝》一章;應聘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主持編纂的《中國古代文學通論》(總主編傅璇琮、蔣寅,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出版),執筆“清代卷”的“清代說唱文學概述”和“清代說唱文學文獻”兩章。近年來,車錫倫先生有感於中國說唱文學文獻缺乏系統的整理,因倡導同道,提出分頭編纂《中國說唱文學總錄》的計劃,已列入有關出版社的出版規劃。

參與主編


車錫倫先生對民間文學的研究,繼承前輩鄭振鐸、趙景深俗文學研究的治學傳統,主張從中國文學藝術發展過程的實際出發,擺脫從國外引進的概念的束縛,建立中國民間文學研究體系,充實中國文學藝術史的內容。曾參與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姜彬主編,199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任第一副主編和歌謠分類主編;與周正良合作主編《江蘇省民間文學志》(未出版)。1995年前的部分研究論文結集為《俗文學叢考》(台灣學海出版社,1995),論文集《中國俗文學研究論集》待出版。
車錫倫先生已屆不惑之年,老而彌健,仍在多學科前沿筆耕不綴,同時樂於同青年學者交流,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許多年輕學者都曾得到過他的指導。
現為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任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崑曲藝術大典·文學劇目典》主編,中國戲曲學會理事、江蘇省民俗學會副會長等。
出生:1937年1月,農曆丙子年

活動年表


2006年1月,農曆乙酉年:《中國曲藝通史》出版
天津市著名曲藝理論家倪鍾之與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共同主編的《中國曲藝通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這是繼倪鍾之個人專著《中國曲藝史》出版以後,又一次對我國歷代曲藝發展的全面梳理。該書由從事古代曲藝研究的倪鍾之、張鴻勛、於天池、車錫倫、鮑震培、耿瑛、蔡源莉等七位著名教授分章撰寫。
該書在中國曲藝發展的時段上進行了重新劃分,根據漢代樂府歌曲已經具備了曲藝的特徵,定漢代為其初成期,唐代為成熟期,宋代為繁榮期,是我國曲藝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書中對目前流行的曲藝也稱說唱藝術的理念等方面有新的看法,對過去的曲藝基本理論也有所突破。
與此書配套的另一部《中國曲藝概論》與此書同時出版。
現狀
年過八十,身體尚可,仍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2013年12月年應聘為揚州大學中國俗文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14年10月參與組織召開了揚州大學文學院承辦的“中國寶卷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6月應聘為山東泰山學院兼任教授。應邀在各地做學術演講,如2015年10月15日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民間文學前沿問題講座”講《什麼是寶卷——中國寶卷的歷史發展和在“非遺”中的定位》。2016年6月2日為泰山學院作《泰山寶卷與泰山民間宗教和民間信仰研究》專題講座,等。同時,指導海內外來訪、來信問學的中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