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薩瓦利希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德語:Wolfgang Sawallisch,1923年8月26日-2013年2月22日),又譯沃爾夫岡·薩瓦利什;德國指揮家、鋼琴家;生於慕尼黑。
1953年成為亞琛最年輕的音樂總監;1960年-1970年任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兼漢堡愛樂樂團音樂總監;1970年-1980年成為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音樂總監;1971-1990年擔任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1993年執棒費城管弦樂團;他的演出目錄很廣,包括古典、浪漫、後浪漫主義均有涉及;作為鋼琴家,他曾為費舍爾-迪斯考和施瓦茲科普夫伴奏;晚年建立促進年輕音樂家的教育基金會;2013年去世。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
薩瓦利希1957年在拜伊羅特歌劇節上成功指揮了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依索爾德》從而名聲大噪。
薩瓦利希的指揮風格富理性而又冷峻,在流暢的音樂線條下面展現出無比明晰的層次;他最為傑出的演奏是對德奧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音樂的精彩詮釋,其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的交響樂作品的錄音堪稱無人能出其右,此外他指揮的許多部歌劇也是精彩紛呈。
薩瓦利希和許多其他指揮大師一樣,是一位身兼指揮家和鋼琴家身分的雙料藝術大師,作為鋼琴家,他早在青年時代就顯露出了很高的才華,而且在音樂學校上學時還曾主修過這門專業;
1949年,他曾獲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的二重奏一等獎,更值得一提的是,薩瓦利希還經常在音樂會中作為鋼琴獨奏家和指揮家,同時演奏和指揮過許多莫扎特、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充分顯示出了他那多才多藝的藝術風格。
薩瓦利希是二十世紀中、晚期幾位最活躍的、具有純正德奧風格的指揮大師之一,在人們的心中,他是一位謙遜和藹、永不知疲倦的藝術家,他那對藝術兢兢業業、孜孜不倦的嚴肅態度和認真精神,都與“指揮帝王”赫伯特·馮·卡拉揚十分相似,因此有人便他稱為“卡拉揚精神的後繼者”,這種讚譽對於一位藝術上取得高度成就的指揮家來說,應該說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最高評價。
2013年2月22日逝世,享年90歲。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
1947年從該校畢業以後,他便在當時的奧格斯堡歌劇院中擔任助理指揮;
1953年他擔任了亞琛歌劇院的音樂指導;
1957年他在著名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上成功地指揮了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由此便一舉成名;
此後從1958年到1971年間,他先後在威斯巴登歌劇院(1958—1960)、科隆歌劇院(1960—1963)、慕尼黑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1971)擔任音樂總指導,開始在德國音樂界中佔據了穩固的地位。
與此同時,他還在1970年至1978年兼任了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為這個歷史悠久的著名樂團在業務上的復甦作出了很大的成績。
此外,在1960年以後的10年間,他還曾擔任過維也納交響樂團和漢堡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同時他還是斯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等著名樂團以及拜羅伊特音樂節和薩爾茨堡音樂節上經常出現的客席指揮;
1993年他又與美國的費城管弦樂團簽定了合同,擔任了這個樂團1993—1994年度的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
薩瓦利什是20世紀中一位資歷很深的優秀指揮家,幾十年來,他的足跡幾乎遍及了世界各地,而他的名聲也隨著他的足跡在全世界得到了張揚,別的且不說,單與他合作過的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就不下十幾個之多。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
人們注意到,自薩瓦利希接手這個樂團的常任指揮以後,費城管弦樂團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薩瓦利希是該團多年經歷中最合適的第六任音樂指導,而薩瓦利希本人也因此被權威的《英國音樂》雜誌評為1993年度的世界最佳指揮。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
薩瓦利什和許多指揮大師一樣,也是屬於“全能型”指揮家範疇之內的,在他指揮下的作品中,包括著大量的歌劇和交響樂作品,當然其中最為突出的還是德奧體系的作品,他被認為是德奧音樂作品最為出色的現代解釋者之一。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錄製的音樂CD(1)
薩瓦利希在交響樂作品的指揮方面有著更加廣闊的範圍和領地,但其中最為拿手的還是要數德奧體系作曲家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他對於古典主義時期的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有著極其富有特色的出色演釋,對於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則具有更加令人折服的理解能力,無論是對早期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還是較晚期的布魯克納和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他都有著非常深邃的理解和拿手的詮釋處理,他在指揮舒曼的作品時,又能夠將作品中細膩的旋律勾划、柔美的和聲進行以及帶有濃郁詩意的浪漫主義情調盡情地體現出來,這樣的功力的確是一般人所很難具備的。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錄製的音樂CD(2)
而在歌劇唱片方面,他則錄製過包括《湯豪塞》和《漂泊的荷蘭人》在內的一系列精彩的瓦格納的歌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