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江
孟慶江
1937年3月生於溫州市區,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專業,師從蔣兆和、葉淺予。學者型的藝術家、京派名家,歷任出版社專職畫家、編輯部主任、出任社副總編、《連環畫報》主編、《中國藝術》副主編;兼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連環畫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副會長等職。
1937年3月生於溫州市區,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專業,師從蔣兆和、葉淺予。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33年至退休。中國傑出的畫家,至今已創作連環畫100多套。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歷任出版社專職畫家、編輯部主任、出任社副總編、《連環畫報》主編、《中國藝術》副主編;兼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連環畫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副會長等職。
連任3屆國家圖書獎評委、中宣部“五個一”工程評議專家和全國少兒圖書獎評委,連續6年被聘為團中央全國青年刊物評委,還曾任國家教委“全國紅讀活動”連環畫評委會副主任等。在中央美院從事教學工作3年。在人美社連環畫培訓班擔任10年校長並親自輔導教學。
孟慶江先生的作品《劉胡蘭》 、《蔡文姬》及《長恨歌》分別獲第二、三屆全國連環畫評獎繪畫二等獎,及創作三等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由其創作的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畫卷《偉哉中華》長達170米,藝術地再現了從史前到近代最能展現中華民族精神的事件和人物。此畫已被製成高2.4米、長1500米的北京中華文化園浮雕牆。其作品整體立意鮮明、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寫實並注重濃郁的民族傳統特色和時代精神相結合,雅俗共賞,深受大眾歡迎。
2011年11月14日,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孟慶江攜30多幅精品畫作赴台灣參加海峽兩岸“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畫展;現 在,回到大陸后的他感言:這是一次“國家行為”。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發一百周年。11月12日,中央統戰部組織、聯合開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機構“北京台海世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台灣中華文化統一促進會”,邀請大陸當代著名畫家孟慶江、張銘淑、劉慶路等赴台,聯袂台灣畫家王農、胡念祖、孔依平、周榮源、陳合成、林淑女和張克齊等,共同攜作品舉辦《辛亥革命百年海峽兩岸國畫作品展》。其中,孟慶江的30多幅作品為主打作品。孟慶江是當代著名連環畫家、國畫家。他早年的連環畫《劉胡蘭》《江姐》及當代國畫《五千年中國文化圖卷》《神五》《神六》《神七》等影響深廣。他介紹,其赴台參展的作品共分三方面內容。第一部分是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如11米長的連環畫長卷《辛亥百年祭》,描繪的是從“同盟會”成立到武昌起義成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國畫《黃興》《秋瑾》《蔡元培》《宋慶齡》和以“總理遺囑”命題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大幅國畫孫中山像,這部分畫作撐起整個展覽的主題。第二部分是反映兩岸的歷史文化淵源及同胞情誼。如《炎黃蚩——中華兒女之祖》《人類的母親——女媧》《同在藍天下》《日月潭的傳說》《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檳榔樹下》和《和諧頌》等。寓意中華兒女無論受山南地北,海峽滔滔之隔,都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淵源。《重睹芳華》描寫的是漢末,才女蔡文姬歸漢,以她的“胡笳十八拍”為名作畫,借古喻今,表達了海峽兩岸中華兒女的思鄉愛國情懷。第三部分是表示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氣概,歌頌一系列民族精英。如《血戰台兒庄》和《梅蘭芳蓄鬚明志》是抗日戰爭的題材,反映的是民族“魂”。《蘇武牧羊》《楊家將》《鄭成功》《文天祥》《林則徐》等都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中華民族的精英。除此之外,參展的還有大陸畫家張銘淑的《秋瑾》、劉慶路的《北京衚衕》及台灣畫家王農、胡念祖等的山水花鳥畫。不少台灣當地參觀者對孟慶江等人的作品稱讚不已,認為孟慶江的作品“形象逼真、傳神、很生動”,“《孫中山》比台灣紀念館里的畫像還像”。在《血戰台兒庄》前,一些當年的老兵面對畫作凝視良久,思緒萬千,禁不住流下老淚。孟慶江感慨地說,這是一次海峽兩岸畫家的“文化交流”,是一次深具意義的“國家行為”。海峽兩岸分隔半個多世紀,站在中華民族至高無上的立場上看問題,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自己關心的不僅是從事藝術事業的價值,更應該體會這是一種國家的、歷史的、民族的使命和責任——如何使兩岸的文化互動和交流更加密切,促進中華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因此,積極參加這次畫展是自己早有的理念和心愿。孟慶江說,以正義和良知表現兩岸人民的“魂”與“情”,兩岸文化交流方能入心入肺。《血戰台兒庄》是他第一次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上對日本浴血抗戰的場面,含蓄地表現了張自忠等名將的戰功,深深打動了一些“老兵”的心。《望月》一畫,取材南北朝民歌“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表達的就是一種對台灣同胞親人“情寄千里”的同胞情懷。 “事實證明,這次活動促進兩岸文化和交流不是一句口號、空話,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孟慶江說。
孟慶江
孟慶江作品賞析:
孟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