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不會萎縮
大歷史不會萎縮
作 者:(美)黃仁宇 著
出 版 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5-1
版 次:1
頁 數:318
字 數:257000
印刷時間:2004-6-2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63345090
包 裝:平裝
伴隨著美國中層理論的興起和翻譯引入,歷史研究已經越來越社會科學化了。這由當前社會史研究的盛極一時可以得到證明。如果歷史研究不是建立於微觀的經驗研究基礎之上,從而內在生長出一種比如公共領域概念式的分析框架,那麼這種歷史研究就容易被學界詬病為一種“宏大敘事”,意謂其是一種空洞無物的甚至意識形態性的歷史書寫。
相對於這種主流的史學研究趨勢,黃仁宇無疑是一個“異端”。新近出版的《大歷史不會萎縮》就是一種“撥亂反正”的聲音。針對學界對他的“大歷史觀”的批評,黃仁宇沒有輕易地就繳械投降,放棄自己觀察歷史的獨特視野。在我看來,黃的主張是:作為觀者的歷史研究者,應該更多地“介入”當時的歷史性進程之中,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爬梳甚至是“神遊八極”式的勾連,儘可能把歷史作為一種相互關聯的空間和時間元素的再生產過程來看待,從而有效地揭示繁複的歷史表象背後的“真實故事”,而與此同時,歷史學者應該盡量擯棄從一種後設的立場出發,把單個的歷史人物或事件從它的語境中“拎”出來,粗率地對之作出道德或者價值判斷。這種判斷往往是苛求於前人,用俗語說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因而黃仁宇在他的文章中就直言不諱地批評道:“中國人重褒貶,寫歷史時動輒把筆下之人講解成為至善與極惡。這樣容易把寫歷史當作一種抒情的工具。”中國是有史官傳統的,而史官的職責就是記錄歷史的同時作道德判斷。而史官對歷史的書寫往往又是與意識形態緊密地糾纏在一起的。最後往往是採取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意識形態主導了歷史的書寫。這種歷史書寫由於忽視了關係千萬重的歷史面相,而主題先行地把一個已經設計好的標籤強加給歷史,最後不是削足適履就是掛一漏萬。也許正如黃仁宇所云,寫歷史的人應該重視事情的因果關係,而不是私人情緒上的好惡,只有這樣,歷史學才能正本清源,關注歷史何以如是展開,而不是去譴責歷史的如是展開。換言之,歷史學家才能真正地如錢穆所講的那樣,對歷史抱持一種適度的溫情與敬意,到達一種“同情性的理解”,而不至於粗暴而荒唐地針砭歷史。這點,在黃仁宇對中國近代史的積極評價和對毛澤東、蔣介石的評述中可以得到印證。
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曆經自強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康梁百日維新、民國肇建、五四運動、軍閥混戰、北伐、抗日……在這一連串長久遠大的過程中,舊體制已經瓦解。過去的農業體制往往成為改革的障礙,所以要加以改造。在這裡,作者提出一個“立”字:以“立”字下端的一長橫,代表社會低層結構,“立”字上端的一點和一橫,代表創建的國家與社會的高層結構,眼前的工作即加入當中的兩點,此即執行商業往來時,在法律面前釐定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本書是作者歷次精彩演講、訪問及評論的結集。對作者所有著作中的觀點提出補充,並且對讀者有疑慮的地方,也加以解說,為其所有著作的精華解釋。
黃仁字,1918年生於湖南長沙,2000年1月逝世於美國。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史系博士。
一 大歷史不會萎縮
二 大歷史帶來的小問題
三 如何確定新時代的歷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
(一)中國需要大規模改造之由來
(二)近代西方政冶哲學與經濟思想之大勢所趨
(三)中國現代史之輪廓
(四)中學為用的緣由及應賦予的考慮
(五)“用”必須因“體”而調節
(六)結論
四 中國近代史的出路
(一)傳統中國的財政與稅收
(二)過流期間的社會與經濟
(三)現代的展望
五 中國現代的長期革命
六 關於修訂近代中國史的芻議
七 1619年的遼東戰役
(一)雙方兵力概況及戰略指導
(二)杜松之覆沒
(三)馬林之被擊潰
(四)劉綎殉國之謎
(五)戰役之後果
附:黃仁宇手繪圖
八 從珍珠港事變說起
九 歷史傳統與地理條件對近代改革運動的影響
——從拉吉夫·某地被刺說起
(一)改革步驟的三部曲
(二)歷史與地理條件決定各國的改革模式
(三)中國的改革必須合科國情
(四)回教國家的發展深受宗教的影響
……
十 1945年的上海
十一 按受歷史的仲裁
——如何紀念蔣介石忌辰
十二 對蔣介石與毛澤東的幾點看法
十三 一國兩制在歷史上的例證
十四 資本主義與21世紀
十五 從歷史的觀點看東南亞金融危機
十六 世紀交替的回顧與前瞻
十七 中國的經驗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