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柏拉圖之戀的結果 展開

柏拉圖之戀

理論

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中。在那裡,每個人都是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在他的理論中,沒有哪一半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戀愛雙方是平等的。而且在觀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正在尋找著他。只有精神上的戀愛。但沒有肉體上的結合。這樣純潔,潔白的愛情是不可玷污的。才稱為柏拉圖式愛情

愛情


只是站在愛人的身邊;
靜靜的付出,默默的守候;
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擁有;
即便知道根本不會有結果;
卻仍然執迷不悔,也就是這種不求回報的原因;
註定了它悲劇的結局;
最後,
也只能是一條在遠處守候的平行線,
只留下回憶中,美好的片段,
當作永恆!

概念


只有精神上的戀愛。但沒有肉體上的結合。這樣純潔,潔白的愛情是不可玷污的。才稱為柏拉圖式愛情。
也有人說它是一種永久的,不求回報的愛。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對方幸福,這份愛便會綿延下去,直到永恆。有些人,上帝給了他們緣分,讓他們相遇,但是卻忘了給他們交點,於是這份愛,只能變成遠遠的守望,而這兩個人,也將永遠如同平行線一般,不能在一起。
強調,柏拉圖愛情,只有對方一人,唯一,彼此忠誠,只有一人在彼此眼裡完美,不管別人怎麼看,這才是最高尚高貴的永恆的愛,是可腐朽的萬物不可比擬的,可永恆的精神,平庸低價的人是不懂得的,我們都在尋找自己的這個人,這是純粹的愛,把對方永遠放心中,無人可代替,兩人是相互的不是單一的,不管時間的變遷和任何的變化都忠貞不渝,哪怕對方被毀容或變成醜陋的人,只要兩心善美,這樣的愛是永亘不朽的,肉體的結合只是低價的短暫的歡愉的低價動物的本能,當然也可為,但心靈是 不變的!!!

核心思想


1.雙方平等的愛情觀;
2.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
3.理想式的愛情觀,即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4.在這世上有,且僅有一個人,對你而言,他是完美的,而且僅對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完美的對象,而且只有一個。
人們往往都只關注2、3,其實1、4才是真正柏拉圖式愛情的核心思想。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中。
當時的古希臘盛行同性之愛,他們所指的“愛情”很多時候是同性之間的戀愛。從這個角度來說,柏拉圖或許試圖將這種戀愛形式也納入自己的戀愛哲學中。

精神戀愛


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聖誕樹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后,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麥田和樹林,只走一次,不能回頭。要找到屬於自己最好的麥穗和大樹,你必須要有莫大的勇氣和付出相當的努力。

剖析


柏拉圖的愛情觀無疑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愛情觀。他對愛情“專一”的重視是正確的。但他認為在茫茫人海中有且只有一個人是戀愛對象,這又是不對的。現代愛情觀中,那個“專一”的對象不是天生存在的,而是後天生活中兩個人發現自己心心相印,於是有了愛情。正如柏拉圖思想的局限性,他的愛情觀最大的局限在於,他的愛情觀也是唯心的,忽略了真實存在的人,而去追尋一個空虛的理念。正如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塑造的無崖子,最終的愛戀目標是一個雕像而不是雕像的原型。這種戀愛觀是一種自私的戀愛觀,自己所心儀的對象實際上是理念鏡子中的自己。實際上愛情就是兩人之間的“愛”和“情”,能夠讓你怦然心動的人,就是你所愛的人,而這個所愛的人,未必就是那個理念鏡子中的自己。在大多數時候,愛情的對象都是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跟自己夢中的形象大相徑庭,但這並不妨礙對對方的愛。

思想


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是理念論。他認為:唯一真實的世界是永恆存在的理念世界。人們感受到的現實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柏拉圖把獨立於事物和人們認識之外的一般的東西稱為理念。認為只有理念才是真實的存在。因為它構成一個客觀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如善的本身,美的本身,正義的本身等。後來人們就把追求純精神的行為稱為“柏拉圖式行為”。
柏拉圖式戀愛,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在他的理論中,沒有哪一半是比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觀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正在尋找著你/你。

內涵


由於認為數學概念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所以現代柏拉圖主義也被稱為“實在主義”。柏拉圖主義在西方近現代數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一些數學巨匠如G.康托爾、羅素哥德爾、布爾巴基學派基本上都持這種觀點。一般認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這是數學反映客觀世界,數學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一素樸信念在哲學上的反映。而正因為如此,柏拉圖主義對數學的歷史發展就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促使數學家們在自己的研究中採取客觀的科學的立場,而且,當某些高度抽象的數學理論因找不到現實原型而為人們所懷疑時,它也有可能給人們以一定的信念。儘管這種信念是盲目的,從而就有可能導致錯誤。
柏拉圖主義的錯誤是顯然的:把反映形式當作了認識對象;把抽象當作具體的客觀存在;認為一種思維形式本身是客觀的當然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離開人的實踐來考察真理性必將導致謬誤。柏拉圖主義在哲學上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