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家

西方哲學家

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泰勒斯被稱為西方“哲學之父”。他認為萬物由水構成作為西方哲學的故鄉,古希臘還誕生過大批偉大的哲學家,如赫拉克利特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伊壁鳩魯等人。中世紀出現經院哲學,聖托馬斯·阿奎那為其代表人物。“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Rene Descartes)自成體系,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爐,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之後,西方哲學家更是人才輩出,洛克康德休謨伏爾泰盧梭、黑格爾、叔本華、尼采、馬克思等人是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

泰勒士


水源理論

(Θαλῆς Thales,生活在約公元前585年)是古希臘哲學家、古希臘七賢之一、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生於希臘繁榮的港口城市米利都城,據說曾遊歷過埃及等地,並測量過金字塔的高度,還成功預測過一次日蝕。
泰勒士認為萬物由水構成,水是萬物之源。這種觀點可能是因為看到海水蒸發的過程而形成的。據傳說他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泰勒士還曾宣稱,「萬物中皆有神在」。泰勒士對希臘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阿那克西曼德據說是他的學生。還有傳說認為,畢達哥拉斯早年也曾拜訪過泰勒士,並聽從了他的勸告,前往埃及進行過研究。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約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愛非斯一個貴族家庭。他的文章晦澀難懂,富有隱喻。赫拉克利特的理論以畢達哥拉斯的學說為基礎。他借用畢達哥拉斯“和諧”的概念,認為在對立與衝突的背後有某種程度的和諧,而協調本身並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認為衝突使世界充滿生氣。赫拉克利特還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換成火,火也換成一切事物”。赫拉克利特也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斷變換,他的名言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蘇格拉底因此稱赫拉克利特為“流動者”。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理論則指出,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在沒有理解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赫拉克利特認為神是涵蓋整個世界的事物。但他常常用邏各斯(logos,即理性)一詞來代替神。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來指導大自然發生的每一件事。

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希臘文 ∏υθαγόρας,約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生於薩摩斯島,早年曾遊歷埃及,后定居義大利南部城市克羅頓,並建立了自己的社團。公元前510年因發生反對派的造反,畢達哥拉斯又搬到梅達彭提翁,直至死去。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受到俄耳浦斯的影響,具有一些神秘主義因素。他認為社會中有三類人,而靈魂屬於輪迴的結果。但同時從畢達哥拉斯開始,希臘哲學開始產生了數學的傳統。畢達哥拉斯曾用數學研究樂律,而由此所產生的「和諧」的概念也對以後古希臘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畢達哥拉斯還是在西方第一個發現勾股定理(在西方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的人。

宇宙論

在宇宙論方面,畢達哥拉斯結合了米利都學派以及自己有關數的理論。他認為存在著許多但有限個世界,並堅持大地是圓形的,不過則拋棄了米利都學派的地心說。畢達哥拉斯對數學的研究還產生了後來的理念論和共相論。即有了可理喻的東西與可感知的東西的區別,可理喻的東西是完美的、永恆的,而可感知的東西則是有缺陷的。這個思想被柏拉圖發揚光大,並從此一直支配著哲學及神學思想。

蘇格拉底


【希臘文:∑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與他的學生之一是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出生於伯里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團倒台後的時期)。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雕刻師,母親為助產士,(傳說蘇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個潑婦)。蘇格拉底是一位個性鮮明,被人褒貶不一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蘇格拉底最後因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蝕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飲毒堇汁而死。他長期靠教育為業,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獨特,常常用啟發、辯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蘇格拉底是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始者。
創始人
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學,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強調道德是由理性指導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識”,認為善出於知,惡出於無知。在歐洲哲學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的目的論,認為一切都是神所創造與安排的,體現了神的智慧與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認為只有放棄對自然界的求索(因為那是神的領域),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最有知識的是神,知識最終從神而來,真正的知是服從神。在邏輯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提出歸納論證,從具體實事中找出確定的論點,並注意一般定義的方法,對概念作出精確的說明。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認為是非有標準。

柏拉圖


希臘語:∏λάτων,英語: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其主要哲學思想是理念論,對西方的哲學思想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原名亞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又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柏拉圖出身雅典貴族,並受到良好的貴族教育。大約二十歲時,他開始追隨蘇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逃往梅加臘避難。後來他到各地遊歷,包括西西里島、南義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並創辦了學園(或稱“阿卡得米”,Academy)。學園的名字與學園的地址有關,學園的校址所在地與希臘的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關,因而以此命名。學園是西方最早的教學機構,它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學園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園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公元前367年,柏拉圖再度出遊,此時學園已經創立二十多年了。他到達錫拉庫薩,並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但是卻遭到強行放逐,於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繼續在學園講學、寫作。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

亞里士多徳


簡介

當我們談到古希臘哲學時,有三個連貫的人物我們不得不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三人一起創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學思想。儘管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的觀點與柏拉圖有很多不同之處。柏拉圖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柏拉圖相信我們的物質世界其實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在它的背後有一個完美的「理念的世界」。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我們的感官而來的。因此,其實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開創了之後的科學方法。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存在,它們大多是教科書式的文獻,很多甚至是亞里士多德學生的筆記。在中世紀的早期,由於新柏拉圖主義的盛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沒有被翻譯。但到了12世紀,亞里士多德主義開始興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譯成了各種歐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紀後期的經院哲學。這種哲學後來成為了早期近代哲學家例如伽利略和迪卡爾所批駁的對象。(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約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總結了泰勒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它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的科學分類:(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生平

亞里士多德出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御醫。公元前366年亞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此後20年間亞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學園,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柏拉圖去世后,由於學園的新首腦比較同情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士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雅典。但是從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雖然亞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學園新首腦的觀點,但依然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離開學園后,亞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學友赫米阿斯的邀請訪問小亞細亞。赫米阿斯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密細亞的統治者。亞里士多德在那裡還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動中被謀殺,亞里士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3年後,亞里士多德又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召喚會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根據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亞里士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亞里士多德的在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十分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但是,亞里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或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觀是建築在即將衰亡的希臘城邦的基礎上的,而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希臘人來說無異是野蠻人的發明。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並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學園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羅神殿附近的殺狼者(呂刻俄斯)來命名。在此期間,亞里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亞里士多德講課時有一個習慣,即邊講課,邊漫步於走廊和花園,正是因為如此,學園的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或者「漫步的哲學」。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在這一期間也有很多,主要是關於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學和哲學,而使用的語言也要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許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因此有人將亞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個教科書的作者。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係,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避難。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一年之後,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種多年積累的疾病所造成的。關於他被毒死,或者由於無法解釋潮汐現象而跳海自殺的傳言是完全沒有史實根據的。

哲學觀

雖然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卻是第一個公開批評柏拉圖的人。他特別反對的是柏拉圖哲學中有關數學的部分。有人認為雖然亞里士多德熟知當時的數學,他卻從來沒有理解柏拉圖的數學。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相論也有批評。雖然他同意一個事物的「形式」是恆古不變的,但他認為這個「形式」本身並不存在,而是人們在感受到實物后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認為,「形式」其實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徵。他指出,我們所擁有的任何一種想法、觀念都是透過我們的感官進入我們的意識。但是亞里士多德並不否認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將不同的感官印象區分開來。但是他同時指出,在人的感官經驗到任何東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界有因果關係的存在。他認為自然界有四種不同的原因,古希臘人的「原因」觀念不同於近代以來的「因果性」觀念,「原因」與「為什麼」相對應,並不與「結果」相對應。即「目的因」、「質料因」、「動力因」和「形式因」。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方面則提出了所謂的三段論。他的這個理論在後來的兩千年內,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認的論證形式。倫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所謂「黃金中庸」。這或許和希臘自然派哲學家的「和諧」概念類似。他認為,人不應該偏向哪一個極端,惟有平衡,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不生存在社會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還提出三種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稱之為「Polity」)。

科學觀

亞里士多德在古希臘科學史上標誌著一個轉折點,因為他是最後提出一個整個世界體系的人,而且是第一個從事廣泛經驗考察的人。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的學說。在物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各物體只有在一個不斷作用著的推動者直接接觸下,才能夠保持運動。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為空間必須裝滿物質。這樣才能通過直接接觸來傳遞物理作用。後世的物理學家牛頓指出了亞里士多德這一論斷的謬誤,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體運動的直接原因。力只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說,在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大廈沒有造起來之前,整個西方世界都被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統治著。

藝術觀

在戲劇方面,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第一部探討古希臘悲劇藝術的總結性著作。他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說」,認為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凈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衝突成了人和命運的衝突」。這是藝術史上第一次對戲劇的本質做出探討,更開創了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傳統。他的觀點後來被古羅馬的賀拉斯在《詩藝》中加以發揮,從而間接影響了整個西方藝術史。

阿基米德

(Archimedes,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里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提水器,今天在埃及仍舊使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最後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科學成就

阿基米德發展了天文學測量用的十字測角器,並製成了一架測算太陽對向地球角度的儀器。他最著名的發現是浮力和相對密度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減輕的視重,等於排去液體的重量,後來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稱於世。在幾何學上,他創立了一種求圓周率的方法,即圓周的周長和其直徑的關係。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他一生專心研究科學上的體積和浮力問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是當時候國王叫金匠打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國王因為懷疑金匠加了雜物,就請阿基米德鑒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鑒定的方法,就在他走進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見滿出去的水時,悟出利用浮力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他高興的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時忘了自己是光著身體。另外,阿基米德還有幾何方面的數學成就。阿基米德是第一位講科學的工程師,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歐幾里德的方法,先假設,再以嚴謹的邏輯推論得到結果,他不斷地尋求一般性的原則而用於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終融合數學和物理,因此阿基米德成為物理學之父。他應用槓桿原理於戰爭,保衛西拉斯鳩的事迹是家喻戶曉的。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導出部分球體的體積、迴轉體的體積(橢球、迴轉拋物面、迴轉雙曲面),此外,他也討論阿基米德螺線(例如:蒼蠅由等速旋轉的唱盤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軌跡),圓、球體、圓柱的相關原理,其成就。阿基米德將歐幾里德提出的趨近觀念作了有效的運用,他提出圓內接多邊形和相似圓外切多邊形,當邊數足夠大時,兩多邊形的周長便一個由上,一個由下的趨近於圓周長。他先用六邊形,以後逐次加倍邊數,到了九十六邊形,求出π的估計值介於3.14163和3.14286之間。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積是其內接最大圓面積的四倍。而他又導出圓柱內切球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二,這個定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著作

《方法論》
《論浮體》
此書討論物體的浮力,研究了旋轉拋物體在流體中的穩定性
《論球與圓柱》
此書從幾個定義和公理出發,推出關於球與圓柱面積和體積等50多個命題
《平面圖形的平衡或其重心》
此書從幾個基本假設出發,通過嚴格的幾何方法論證力學原理,並求出若干平面圖形的重心
《數沙者》
此書主要講述設計一種可以表示任何大數目的方法
《論槓桿》
《論劈錐曲面體與球體》
《拋物線求積》
《論螺線》

盧梭


基本信息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兼法國籍的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后又被通緝流亡國外。終於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后就去世,而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他而去。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 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描述人和社會關係的《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桎梏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人之間經常要競爭。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人能面對更多的威脅,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在《不平等論》"Discourse on Inequality")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這種思想是法國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盧梭對教育的觀念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盧梭被安葬於巴黎萬神廟(The Panthé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