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鯢
美洲大鯢
美洲大鯢(學名: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是一種水生兩棲動物。個體最小,體長最大為0.74米,重1.8-2.3千克。構造與日本大鯢、中國大鯢相似,外形主要區別在於它有一對或者左側有一個鰓裂,身體背面為褐色或灰色,其上有許多暗色斑紋,腹面顏色較淺,頭部大而扁平。
分徠佈於美國東部,棲息於水淺、流速快及含氧量高的河流、溪流中。具領地意識,夜間活躍,以魚蝦為主食,偶爾吃腐肉。視力很差,嗅覺靈敏。人工飼養的美洲大鯢壽命在30歲左右。
美國大鯢攝食河蟹、魚類等動物性餌料,產卵季節為9月份左右,一般一尾成熟的雌大鯢產卵有300粒左右。
美洲大鯢體長24-40厘米;全長30-74厘米;重量1.5-2.5千克。頭寬大而扁平,表面有明顯的疣狀粒。眼小,位於頭背,無眼瞼。弧形的口裂十分寬大,上下頜具多數大小相似的細齒,有利於取食。體軀寬扁而壯實。側扁的尾部很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尾的上下有鰭狀物。四肢肥短,前肢具4指,後肢具5趾,指(趾)間有微蹼,無爪。
體表皮膚較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時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漿狀粘液。沿體側腋胯間有縱行皮膚褶。體色隨棲居環境色彩而有差異,背面呈棕色、紅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顏色較深的不規則斑點,腹面淺褐色或灰白色。
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於肺的發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樣,需要藉助濕潤的皮膚來進行氣體交換,作為輔助呼吸,所以必須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從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它是從水中生活的魚類向真正的陸棲動物演化的一個過渡類型。
該物種僅有二個亞種,指名亞種整個身體布滿了黑色斑點;密蘇里州亞種鰓裂小,黑色斑點主要集中在背部和尾巴。
美洲大鯢是一種水生兩棲動物。棲息於水質清涼、水草茂盛、水淺和流速快及含氧量高的河流、溪流中。通常在有大石塊的水下棲身,避免水溫度高於20°C。
美洲大鯢具領地意識,夜間活躍,是嚴格食肉性動物。傍晚和夜間出來活動和捕食,游泳時四肢緊貼腹部,靠擺動尾部和軀體拍水前進。它在捕食的時候很兇猛,常守候在灘口亂石間,發現獵物經過時,突然張開大嘴囫圇吞下,再送到胃裡慢慢消化。成體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等,偶爾吃腐肉。
由於新陳代謝緩慢,食物缺少時其耐飢能力很強,有時甚至2-3年不進食都不會餓死。9-10月活動逐漸減少,冬季則深居於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塊下冬眠,一般長達6個月,直到翌年3月開始活動。不過它入眠不深,受驚時仍能爬動。人工飼養的美洲大鯢壽命在30年左右。
美洲大鯢主要分佈於美國東部在紐約到密西西比一帶,往西抵達密蘇里州、阿帕拉契山脈以及歐扎克山脈的溪流中。包括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馬里蘭州、西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州、肯塔基州、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田納西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白河奧索卡山脈、密蘇里州、俄克拉荷馬州和堪薩斯州。
每徠年5-8月繁殖,它的雄性和雌性在外形上很難區分,只有在繁殖期通過泄殖孔的不同來辨認,雄性泄殖孔的內周有一圈突出的白色乳點,孔的周圍充血紅腫,桔瓣狀的肌肉隆起,雌性泄殖孔的肌肉則是鬆弛的。
大鯢的繁殖以體內受精為主,雄性不會鳴叫,兩性也沒有“抱對”和交配行為發生,但雄性的求偶表現也很引人注目。雄性先是不斷圍繞著雌性遊動,時而前行,把尾巴向前彎曲並急速抖動;時而後游,用吻端去觸摸雌性的泄殖腔孔。
雄性的這種求偶遊戲,竟長達數小時之久,雌性在雄性的刺激下,終於尾隨在雄性之後,緩緩遊動。雄性乘機排出乳白色的精包,徐徐沉落水底,雌性則以泄殖腔的邊唇扣住精包,隨之將精子吸入體內,儲於輸卵管中,等待著與卵子會合而受精,而精包的膠質包膜則被遺棄到體外。一般一尾成熟的雌大鯢產卵有300粒左右。
美洲大鯢(2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美洲大鯢指名亞種 | 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alleganiensis |
2. | 美洲大鯢密蘇里州亞種 | 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bishopi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美洲大鯢會游泳,但它們通常更喜歡用強健的四肢在溪流底部行走。它們的腳趾上長有粗糙的肉墊,可以提供額外的吸力,在光滑的水下物體表面行走自如。
美洲大鯢有許多古怪的俗名,當地人的叫法包括鼻涕水獺(snot otter)、魔鬼狗(devil dog)、泥中惡魔(mud-devil)、泥狗(mud dog)、喘大氣的(grampus)和阿勒格尼鱷魚(Allegheny alligato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