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陳一的結果 展開
陳一
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陳一,男,江蘇鎮江人,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15年入選“第二屆江蘇省青年文化人才”
獲2012-2013年共青團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優秀成果獎
2010年以來,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省部級項目三項
紀錄片、視覺傳播、批判傳播學、青年亞文化等
3.2012年獲蘇州大學教學獎“建行獎教金”;
4.2008年以來,指導“䇹政學者”一人、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多個。
作為主持人、負責人的縱向項目:
1.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理論、歷史與實踐研究”(14CXW042);
2.2013年蘇大博士啟動項目“西方紀錄片理念與操作的接受史研究”(RB14200112);
3.2012年團中央項目“青少年使用社交網路情況的調查與分析”(2013YB076);
4.2011年江蘇省社科“國外紀錄片理論在華傳播研究”(11TQD012);
5.2011年教育部青年項目“誤讀、挪用與吸納——國外紀錄片理論與流派的中國化研究”(11YJCZH017)
作為主持人、負責人的橫向項目:
1.2016年蘇州新媒體影響力測評;
2.2015年蘇州網際網路年度報告;
3.2015年蘇州工業園區企業文化與品牌建設;
4.2012年蘇州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課題“媒介變革與城市創新發展——蘇州傳媒與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研究”;
[1]陳一,洪夢琪.“破壁思維”及其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20,(03):103-108.
[2]陳一.蘇南W海關預算績效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20.
[4]陳一.國家形象的“微紀錄”傳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1-28(009).
[5]陳一,張旺,盧子凌.現實主義與“新節目”的誕生[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19,(04):49-53.
[6]陳一.“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觀念誤區與應對之道[J].中國電視,2019,(10):82-86.
[7]吳迪,陳一.探析紀錄片中的國家形象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視聽,2016,(04):105-107.
[9]陳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紀錄片的思與行[J].中國電視,2015,(10):50-53.
[10]陳一.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兼論“傳媒實務”課程的理念與實踐[J].唯實(現代管理),2015,(05):45-46.
[12]陳一.新媒體、媒介鏡像與“后亞文化”——美國學界近年來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的述評與思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04):114-124+128.
[13]王彤,陳一.跨文化傳播下的字幕組:在看似侵權與違法的背後[J].傳媒觀察,2014,(04):14-16.
[14]陳一,曹聖琪,王彤.透視彈幕網站與彈幕族:一個青年亞文化的視角[J].青年探索,2013,(06):19-24.
[15]陳一.電視紀錄片美學變化的邏輯[J].中國電視,2013,(03):69-73.
[16]陳一.中國紀錄片美學變化的背後——一個批判的視角[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20(01):45-49.
[18]陳一.不同文本如何講述“保姆故事”——《黃山來的姑娘》與《遠在北京的家》的再解讀[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18(05):49-53.
[19]陳一.論電視紀錄片研究的新取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07):97-100.
[20]陳一.紀錄片在香港[J].新聞大學,2010,(02):95-100+131.
[21]陳一.中國電視產業化的幾點反思——基於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角的思考[J].聲屏世界,2009,(11):15-17.
[22]周建軍,陳一.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價值批判[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85-87.
[23]陳一,丁姍.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傳播元素分析[J].鎮江高專學報,2007,(02):51-54.
[24]陳一.中國當代新聞報道的“敘事斷點”研究[D].蘇州大學,2005.
[25]陳一.美國戰爭報道中缺失的新聞專業主義——從阿內特被解僱說起[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03):83-87+96.
教材《電視紀錄片概論》(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年1月)
2009年5-8月在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訪學
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