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
脊椎骨組成的椎管
脊髓有兩個膨大,上方一個稱頸膨大,位於頸髓第三段到胸髓第二段,在頸髓第六段處最粗;下方一個稱腰膨大,始自胸髓第九段到脊髓圓錐,對著第12胸椎處最粗。這兩個膨大的形成,與四肢的出現有關,由於此處脊髓內部神經元的增多所致。
在脊髓的表面有六條彼此平行的縱溝,前面正中較深的溝,稱前(腹側)正中裂,其前外側有前(腹)外側溝,前根從其間走出;後面正中有一淺溝,稱后(背側)正中溝,其後外側有后(背)外側溝,后根纖維從其間進入脊髓。在後正中溝與后外側溝之間,還有后中間溝。前、后根纖維在椎間孔處匯合,構成脊神經。在匯合之前,於後根處形成一個膨大,稱脊神經節,內含假單極的感覺神經元。脊髓全長共發出31對脊神經,與每一對脊神經相對應的脊髓部分,稱脊髓節,共有31節,計8個頸節、12個胸節、5個腰節、5個骶節和1個尾節。
脊髓與脊柱在發生髮展過程中,由於二者生長速度出現不平衡(脊髓的生長速度慢於脊柱),成人脊髓的下端僅達第1腰椎下緣,因此腰、骶、尾部的脊神經根,圍繞終絲集聚成束絲呈垂直下降,形成馬尾。由於第1腰椎以下已無脊髓,所以臨床上一般在第3~4腰椎間進行穿刺。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往往導致損傷節段以下的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
由於損傷階段的不同,脊髓損傷可分為原發性脊髓損傷和繼發性脊髓損傷。原發性脊髓損傷由受傷即刻的暴力直接產生,暴力的大小與脊髓損傷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從病理學上講,損傷后脊髓可出現廣泛的水腫,由於受到椎管的骨性限制、硬脊膜及軟脊膜的束縛,神經壓迫及髓內水腫可進一步加重,導致脊髓與椎管之間的硬膜外靜脈、脊髓動靜脈的循環障礙,引起脊髓缺血、水腫、出血及壞死。另外,脊髓水腫導致蛛網膜下腔粘連、狹窄甚至阻塞,影響腦脊液正常的生理循環及脊髓的生理代謝。從分子水平上看,損傷局部有大量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和蓄積,自由基集聚,使脊髓內部的微血管痙攣、缺血,炎性因子釋放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靜脈破裂,細胞出現自噬凋亡,導致脊髓繼發性出血壞死。上述一系列在原發性損傷后脊髓出現的繼發性改變即為繼發性脊髓損傷。與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病理損傷機制類似,脊髓水腫和/或髓內血腫出現後會導致髓內壓力增高,由於受到軟脊膜、蛛網膜、硬脊膜的束縛以及骨性椎管的限制,會出現缺血-水腫-缺血的惡性循環。有學者將這一系列癥狀命名為“脊髓脊膜腔綜合征”。部分患者甚至可能由於水腫範圍的不斷擴大,出現上升性脊髓炎,最終導致呼吸抑制、肺部感染、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