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數字化
古籍數字化
“古籍數字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電子數據形式,通過光碟、網路等介質保存和傳播。 古籍數字化是對古籍或古籍內容的再現和加工,屬於古籍整理的範疇,是古籍整理的一部分。
古籍保護主要有兩種:一是原生性保護,二是再生性保護。
原生性保護是指不改變原件載體情況下,對古籍進行修復、加固及改善藏書環境;
再生性保護是指通過現代技術、數字化手段將古籍內容複製或轉移到其他載體,以達到對古籍長期保護與有效利用之目的。
數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手段。古籍數字化屬於古籍整理的範疇,代表著古籍整理的未來方向。
我國古籍數字化經歷了資料庫版、光碟版、網路版三個建設階段。資料庫版古籍包括書目資料庫和全文資料庫兩種形式。光碟版古籍一般有圖像版、全文版和圖文版三種類型。網路版古籍主要是將數字化的古籍資源在網路上有償或無償發布,供網際網路用戶使用,這是目前古籍數字化的主要目標。
古籍數字化是對古籍或古籍內容的再現和加工,屬於古籍整理的範疇,是古籍整理的一部分。
再生性保護>=古籍整理>古籍數字化
古籍的數字化最早是從計算機技術發達的美國開始的。20 世紀 70 年代末,OCLC 和RLIN 先後推出了《朱熹大學章句索引》、 《王陽明傳習錄索引》、《戴震原善索引》等資料庫。到 20 世紀 80 年代以後,中國的台灣、香港和大陸才相繼開始了中文古籍數字化項目。
台灣地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發大型古籍資源庫。1984 年,台灣中央研究院開始的“史籍自動化計劃”,計劃開發《二十五史(全文資料庫)》全文資料庫。后在其基礎上逐漸增加《阮刻十三經註疏》等項目擴展成為包括多種經典古籍在內的“瀚典全文檢索系統”。 1989 年,台灣中央研究院提出了“數字典藏計劃”,古籍數字化包括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籍附圖、台灣地方文獻及期刊報紙等。1993 年,元智大學羅鳳珠教授最早開發出“《紅樓夢》網路教學研究數據中心”、《全唐詩》、《全宋詞》古籍資源庫。其後,台灣漢學研究中心製作的“善本叢刊影像先導系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在線藏經閣”都有一定的影響。
1989 年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開展有關中國傳世典籍資料庫的研究工作,中國文化研究所還正式成立“古文獻資料庫中心”(CHANT Center),並先後推出《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及《漢達古籍資料庫檢索系統》。
從 20 世紀 80 年代起,大陸地區開始出現了古籍數字化的工作,但是研究和成果少。直至進入 90 年代以後,隨著我國計算機的普及網路技術的介入,才有了古籍數字化的雛形。90 年代中期以後,國家圖書館制訂了一個龐大的古籍特藏文獻數字化計劃,如碑砧菁華、西夏碎金、敦煌遺珍、數字方誌以及甲骨文、永樂大典等。北京大學《中國基本古籍光碟庫》,計劃收錄古籍1萬種。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文淵閣《四庫全書》全文檢索版。書同文數字化技術有限公司推出了《四部叢刊》的全文檢索版。國學公司推出了《國學寶典》等系列產品。截止 2004 年底,網上可見的中文古籍資料庫約 70 多個。北京大學主持的 CALIS 項目及南京大學圖書館 CANAL項目古籍子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1 缺乏整體規劃,重複建設嚴重
2 文獻購置和設備購置成為制約古籍數字化的兩大難題
3 古籍整理技術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4 檢索技術急待完善
5 數字化文件格式數量多,不統一
6 人才的知識不全面性難以適應古籍數字化
1 按數字圖書館模式對古籍數字化進行組織
2 建立古籍整理的自動完成集成系統
3 檢索系統和支持系統研究將成為重點
4 國家對數字化古籍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5 人才培養勢在必行
6 古籍數字化項目的國際性合作將是未來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