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馬菌素

串珠鐮刀菌產生的水溶性代謝產物

伏馬菌素 (Fumonisin FB) 是一種黴菌毒素,是由串珠鐮刀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產生的水溶性代謝產物,是一類由不同的多氫醇和丙三羧酸組成的結構類似的雙酯化合物。主要污染糧食及其製品,並對某些家畜產生急性毒性及潛在的致癌性,已成為繼黃麴黴毒素之後的又一研究熱點。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伏馬毒素B1、串珠鐮刀菌及其產生的毒素(伏馬毒素B1、伏馬毒素B2和鐮刀菌素C)在2B類致癌物清單中。

基本概況


1988年,Gelderblon等首次從串珠鐮刀菌培養液中分離出伏馬菌素。隨後,Laurent等又從伏馬菌素中分離出伏馬菌素B1(FB1)和伏馬菌素B2(FB2)。
到目前為止,發現的伏馬菌素有FA1、FA2、FB2、FB2、FB3、FB4、FC1、FC2、FC3、FC4和FP1共11種,其中FB1是其主要組分。FB1對食品污染的情況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主要污染玉米及玉米製品。FB1為水溶性黴菌毒素,對熱穩定,不易被蒸煮破壞,所以同AFT(黃麴黴毒素)一樣,控制農作物在生長、收穫和儲存過程中的黴菌污染仍然是至關重要。
有報道指出,伏馬菌素對人、畜不僅是一種促癌物,而且完全是一種致癌物。動物試驗和流行病學資料已表明,伏馬菌素主要損害肝腎功能,能引起馬腦白質軟化症和豬肺水腫等,並與我國和南非部分地區高發的食道癌有關,現已引起世界範圍的廣泛注意。但目前國內對於伏馬菌素對人體危害性具體情況還不清楚。
食品污染狀況
對於伏馬菌素對糧食的污染狀況,國內外學者研究最多的是玉米。Kpodo等在對來自迦納首都阿克拉四個市場和加工場所的玉米樣品進行FB1、FB2和FB3污染的分析中發現,所有的樣品均含有伏馬菌素,其中1份明顯霉變的玉米中總伏馬菌素的含量高達52.670mg/kg,其餘14份樣品總伏馬菌素污染水平為0.070~4.222mg/kg。
伏馬菌素對玉米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受國家和地區、玉米品種、季節的影響。1995年~1996年,Amra等對從埃及不同省份收集的120份樣品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冬季收集的白玉米和黃玉米FB1污染率均為最高。伏馬菌素還可以污染其他糧食及其製品,且不同地區污染狀況也存在差異。
1996年我國對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中FB1污染進行調查。發現不同地區均有不同程度污染。我國食道癌高發區林縣的玉米伏馬菌素污染率為48%。因此,人們懷疑該地區食道癌高發與食用污染此毒素玉米相關。該毒素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近年來首先進行研究的幾種黴菌毒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