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

松科落葉松屬植物

紅杉(學名:Larixpotaninii Batalin)是松科落葉松屬植物,喬木,高達50米,胸徑1米;樹皮灰色或灰褐色,縱裂粗糙;枝平展,樹冠圓錐形;葉倒披針狀窄條形,表皮有乳頭狀突起。球果矩圓狀圓柱形或圓柱形,近基部較寬,上部微漸窄幼時紅色或紫紅色,后呈紫褐色或淡灰褐色。種子斜倒卵圓形,淡褐色,具不規則的紫色斑紋。花期4-5月,球果10月成熟。

紅杉分佈於中國(西藏、雲南、甘肅、四川、陝西)和尼泊爾;在中國分佈於甘肅南部(舟曲、岷縣)和四川岷江流域上游、大小金川流域、道孚、乾寧至康定等地,西南部有少量分佈。喜光照,適應性強,能耐干寒氣侯及土壤瘠薄的環境,能生於森林垂直分佈上限地帶;在氣候溫涼、土壤深厚、肥潤、排水良好的山坡地帶生長迅速,宜作分佈區的造林樹種。

邊材淡黃色,心材紅褐色,紋理直,結構細,材質較輕軟,比重0.45,耐水濕。可供建築、電桿、橋樑、器具、傢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樹榦可割取松脂,樹皮可提栲膠

形態特徵


北美紅杉
北美紅杉
喬木,高達50米,胸徑1米;樹皮灰色或灰褐色,縱裂粗糙;枝平展,樹冠圓錐形;小枝下垂,幼枝有毛,后漸脫落,一年生長枝紅褐色或淡紫褐色,很少淡黃褐色,直徑1.5-3毫米,有光澤,通常無毛,稀葉枕之間的凹槽內有短毛,二年生枝紅褐色或紫褐飛色,老枝和短枝灰黑色;短枝直徑3-4毫米,頂端葉枕之間密生黃褐色柔毛;冬芽卵圓形,褐色或深褐色,有光澤,外層芽鱗先端尖,微開展,邊緣具睫毛。
葉倒披針狀窄條形,長1.2-3.5厘米,寬1-1.5毫米,先端漸尖,上面中脈隆起,每邊有1-3條氣孔線,下面沿中脈兩側各有3-5條氣孔線,表皮有乳頭狀突起。
著生雄球花的短枝通常無葉,雄球花長5-7毫米,徑約4毫米;雌球花紫紅色或紅色,生於有葉短枝的頂端,苞鱗通常直,稀上端微反曲。
球果矩圓狀圓柱形或圓柱形,近基部較寬,上部微漸窄,幼時紅色或紫紅色,后呈紫褐色或淡灰褐色,長3-5厘米,徑1.5-2.5厘米,種鱗35-65枚;中部種鱗近方形或方圓形,長0.8-1.3厘米,寬0.8-1.1厘米,先端平截或微圓,稀微凹,邊緣稍內曲,背部有淡褐色細小瘤狀突起和短毛;苞鱗矩圓狀披針形,紫褐色,通常直伸,長1.4-1.8厘米,基部寬,中部常微窄縮,上部漸窄,先端漸尖或微急尖,稀急尖,露出部分直或微反曲。
種子斜倒卵圓形,淡褐色,具不規則的紫色斑紋,長3-4毫米,徑約2毫米,連翅長7-10毫米,種翅倒卵形,寬約4毫米;子葉5-7枚,針形,橫切面三角形,長1.4-1.8厘米,上面每邊有2-6條氣孔線,下面無氣孔線,初生葉條形,兩面中脈隆起,上面無氣孔線或先端有1-2條不完整的氣孔帶,下面每邊有粉白色氣孔帶。花期4-5月,球果10月成熟。

生長環境


北美紅杉分佈區年平均氣溫10-16.7℃,絕對最高溫37.8℃,絕對低溫-9.4℃左右。屬冬雨型氣候,年降雨量為635-1878毫米,1月份濕度最大,8月份降雨量最小,夏季多霧。北美紅杉原生地的氣候條件是溫暖至溫涼、無酷暑、無嚴寒、多霧的濕潤至半濕潤氣候。最適宜的土壤為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微酸性黃紅壤或紅壤
北美紅杉
北美紅杉

分佈範圍


大約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北美紅杉分佈相當廣泛(包括亞洲和歐洲),後來由於氣候的變遷,分佈範圍大為縮小,瀕臨滅絕,所以北美紅杉亦被稱為世界上稀有的孑遺植物
北美紅杉分佈在北美洲美國西太平洋沿岸的狹窄地帶,從蒙特雷到俄勒岡長800多公里、寬約500公里的海岸地帶。這裡主要是沖積平原,夏季雲霧瀰漫,冬季多雨,適合這種植物生長。海岸紅杉也因此而得名。從俄勒岡州南部到加利福尼亞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入太平洋沿岸丘陵和面海河灘海拔24-945米的地區。已經廣泛引種世界溫帶地區的英國、法國、日本、紐西蘭等20多個國家。
中國四川、雲南、貴州、上海、浙江(杭州)、江蘇(南京)、福建等地均有引種栽培。

生長繁殖


選地整地

苗圃地應選開闊平坦、向陽、排灌良好的平地或緩坡地,表土深厚,要求土壤耕作層在30厘米以上的沙壤土或輕黏壤土,土質以弱酸性或中性土壤為好。用作第2年新播的休閑地,在當年秋季深翻1次。深度為30-40厘米,結合翻地,每畝施入5%甲拌磷10千克(或5%呋喃丹10千克),殺滅地下害蟲,同時撿凈石頭等雜物。第2次在開春土壤解凍後進行淺耕,同時每畝施入有機肥2500千克、70%多菌靈10千克。整地要平整,之後作苗床。苗床為高床,東西走向,利於採光,提高地溫。床寬100厘米,床高15-20厘米,步道為30-40厘米。床面要平整,播前鎮壓,以利於播種和種子發芽紮根。

種子處理

處理方法是:水選,用水浸4小時左右,除去癟種、雜質,再用水溫為50℃、濃度為0.2-0.3%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20小時,然後撈出種子。處理種子的同時,篩選乾淨的細河砂,採取種子和砂子比例為1∶1的混砂堆積法催芽。每天早晚用40℃左右溫水噴灑並攪拌,催芽至50%種子芽嘴裂開,露出白色,即可播種。

播種

播種期宜在4月中、下旬。每畝凈種播種量15-20千克,播種方式一般採用條播,播幅寬8厘米,行距15厘米,覆土以腐殖質土為最佳。腐殖質土在播前應進行篩土,之後拌入70%硫菌靈粉劑和5%甲拌磷顆粒劑堆積,達到土壤消毒和殺蟲的目的。隨播種隨鎮壓、覆蓋,覆土厚度為0.5-0.8厘米,可選用竹簾或草簾進行覆蓋。

苗期管理

覆蓋:播后立即覆蓋,待出苗60%以上時撤除覆蓋物。
搭設蔭棚:1-2年生苗木可搭設蔭棚,高度為50厘米,便於鬆土除草和灌溉。
預防鳥害:幼苗出土期,幼苗頂殼容易遭到鳥類啄食,造成缺壟斷行和苗木減產,因此應設專人看護,到種殼全部脫落為止。
鬆土除草:幼苗出土需20天左右,此時雜草相繼滋生,應本著“除早,除小,除了”原則,做到有草就除。發現床面板結時進行適當鬆土,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促進幼苗生長。
施肥:苗木生長期適當追肥是促進苗木生長發育的關鍵。追肥應以速效肥為主,掌握“勤施薄施、多次少量”的原則,以施氮肥為主,並及時灌水加速溶解。當側根出現、二輪針葉形成時,施用0.3%氮肥硝酸銨或0.3%尿素,二者任選一種,每畝施肥液500千克左右,以便在幼苗木質化期繼續積累干物質。追肥一般1-2次為宜,最後1次不得遲於7月底。
防霜與越冬:幼苗期要特別注意早、晚霜危害,1-2年生幼苗應採取煙熏加以防護。苗床越冬覆蓋從10月底開始至翌年4月初。覆蓋物多用竹簾(若無竹簾,可用草簾代替),覆蓋前要用70%多菌靈進行嚴格消毒,防止苗木感染病害。
間苗:幼苗密度大,會因個體與群體之間相互爭奪營養、水分、光照而形成苗木分化。當幼苗出現真葉后,應分期進行間苗。

栽培技術


造林地選擇:紅杉造林宜在自然分佈區內的半陰半陽坡,宜選擇採伐跡地、林中空地、火燒跡地以及撩荒地。造林以春季為主。
整地方式:整地深度至少要保證苗木根系處在鬆土層內不窩根為宜,一般為30-40厘米。
栽植密度和造林方法:造林密度167-222株/畝。紅杉以原床苗造林為主,宜用3年生合格苗木。
撫育管理:紅杉造林後到成林鬱閉,約需15年,這段時間撫育可劃分3個階段。第1階段是造林後頭3年,重點是除草鬆土(每年2-3次),清除周圍灌木。第2階段是造林后的5-8年,重點是砍掉林地上的雜灌木叢。第3階段是撫育幼林,一般應在每年林木開始旺盛生長前進行。

保護現狀


病蟲防治

從中國國內省內引種北美紅杉各引種點的觀測認為:北美紅杉沒有嚴重的病蟲害。昆明引種點的個別植株的少數枝條有感染輕度的赤枯病。福建省南平栽植點,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植株受黃翅白蟻嚴重危害。
據雲南省林科院祁榮頻等對雲南省12個引種點北美紅杉病蟲危害的調查:大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受到白蟻危害,危害時間長,危害範圍廣,其種類是雲南分佈最普遍的黑翅大白蟻和雲南土白蟻兩種。北美紅杉全年均受到白蟻不同程度的危害,危害的集中期是10月份至次年4月和6—8月份,危害期近半年,受害率為30.25%,死亡率為27.16%。防治措施:秋季、冬季造林能夠減少白蟻的危害;採用3%呋喃丹,每株施藥10-15克,防治效果達60-90%。施藥期間要注意防止雨水沖刷以及日光暴晒,以維持藥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ver3.1)——無危(LC)。

主要價值


木材

北美紅杉樹榦通直圓滿,分枝細小,主幹尖削度小,出材率高;材質優良,紋理清晰,不翹不裂,不扭不彎,無節或少節;干縮係數小,加工性能好,耐腐能力強,膠合性和油漆性佳;少有病蟲害,木材用途廣,為主要的建築、傢具、船舶、箱板、桶材、紙漿林、膠合板等用材。

園林

北美紅杉具有樹體高大、四季常綠、樹姿雄偉、枝葉密生、生長迅速、樹形優美等特點,適用於湖畔、水邊、草坪中孤植或群植,景觀秀麗,也可沿園路兩邊列植,是世界園林觀賞樹種。

植物文化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1株北美紅杉,樹齡3年,樹高2.4米,當即種植於杭州植物園,該樹後來已成為各地引種的種源基地。

藥用

【來源】為松科植物紅杉的樹榦內皮。
【性味】辛、澀,溫。
【功能】澀腸止瀉
【主治】痢疾,脫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劑:6-15克;或研末,作丸、散。
【附方】腹瀉稀水:紅杉皮15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