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目

松柏目

松柏目(Coniferales,又稱松科)在生物分類學上是松柏綱中的一個目,傳統分類上的裸子植物門包括五個綱(松柏綱、蘇鐵綱、銀杏綱、買麻藤綱、紅豆杉綱)。現因此五支裸子植物並非單系群,而將其中四支同被子植物一起並列為種子植物之下的五個門,紅豆杉目和松柏目合併到一個綱中。

形態特徵


該目一般為喬木,少數呈灌木狀,常具尖塔形的樹冠。單葉針狀或鱗片狀,少數為條形或卵形,螺旋狀排列或呈兩列狀,有時數葉成束,復作螺旋狀排列。葉一般具單脈,無葉隙。枝有長短枝之分。生殖器官多為長橢圓狀或球狀的球果,單性同株或異株,頂生或腋生,稱孢子葉球,雌性的俗稱球果。均可保存為化石。

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北半球,為森林的主要樹種,在高緯度與高海拔山地,幾乎全是由松科植物組成的林地。

主要價值


松科植物多為高大的喬木,生長通常較快,木材蓄積量多,為建築用材和工業用材的主要來源。有些樹種為著名的園林綠化與觀賞植物,如金錢松、雪松等。
松科植物的化學成分較複雜,其共同的特點是多含有樹脂及揮髮油,缺乏生物鹼,缺少雙黃酮。樹脂貯存在樹脂道內,與揮髮油共存。樹脂中含有多種有機酸(如松香中含有90%以上的樹脂酸),還有樹脂醇、樹脂酯及大量的樹脂烴類。揮髮油含於針葉及樹脂中,揮髮油中含有多種烯類。松科植物種子油中均含有不常見的3種共存的特徵脂肪酸,對順-5,9十八碳二烯酸(18:2)、順-5,9,12十八碳三烯酸(18:3)和順-5,11,14,二十碳三烯酸。
性味
根、節、葉味苦性溫。花粉、松香味甘性溫。
功效
有通絡、益胃安神、止血生肌的功用。
主治
神經衰弱、十二指腸潰瘍、支氣管炎、風濕、癤腫、糖尿病、疥癬等。
單方驗方
1、治神經衰弱、營養性水腫、防治流腦、流感:鮮葉適量,水煎服。
2、治十二指腸潰瘍:小松秧根60克,煎服或加豬赤肉煎服。
3、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便秘松花粉適量沖服。
4、治支氣管炎:松柏果實100克,紫蘇、陳皮各15克,水煎服。
5、治癤腫:松香和銅青少許搗勻,攤在紙上,貼患處。
松柏目
松柏目
6、治糖尿病:松柏鮮果實(以鹽腌4個月備用)、蓮子各30克,豬赤肉100克,燉服。

起源


古生代科達的葉子,也呈螺旋排列,有些種還似近代的某些羅漢松南洋杉,便有人認為松柏目起源於科達目。

主要種類


松柏同屬裸子植物,其現生代表中包括了許多重要的森林植物,如巴利西杉(Palissya)、羅漢松(Podocarpus)、南洋松(Araucaria)、柏木(Cupressus)、落羽杉(Taxodium)、松(Pinus)、三尖杉(Cephalotaxus)和紅豆杉(Taxus)等。

科屬分類


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柏科(Cupressaceae)
松科(Pinaceae)
羅漢松科(Podocarpaceae)
金松科(Sciadopityaceae)
紅豆杉科(Taxaceae)

化石


松柏目
松柏目
中生代有許多化石屬種,該目最早出現於三疊紀,除巴利西杉絕滅於侏羅紀外,其餘均延續到現代,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為最繁盛時期,也有人把瓦杉(伏脂杉)、歧杉等裸子植物也置入松柏目,則該目的歷史,可提前至晚石炭世。三疊—侏羅紀的掌鱗杉科、扇苞科亦屬該目。現代的水杉、紅杉和落羽杉,白堊紀已出現。
該目的古生代化石,多出現於北半球,南半球則較少。中生代的松柏目化石,有兩個分佈中心,北半球有三尖杉科、杉科、柏木科和松科;南半球有南洋杉科和羅漢松科。這種分佈情形,延續到現代。

基本屬性


松柏目
松柏目
松科乃裸子植物門類中所佔最多的一科,占所有裸子植物三分之一。有常綠或落葉(金錢松與落葉松)喬木兩種,莖幹端直;葉線形或針形,線形葉扁平,針形葉2-5針成一束;花單性,雌雄同株,雄球花單生葉腋(稀苞腋)或枝頂,稀簇生(金錢松、油杉),具多數雄蕊,每雄蕊具2花藥,葯室縱裂、橫裂或斜裂,花粉的兩側有顯著的氣囊或無氣囊(落葉松黃杉),或具退化氣囊(鐵杉組);雌球花由多數苞鱗和珠鱗組成,每珠鱗的腹(上)面基部著生兩枚倒生胚 珠,受精后珠鱗迅速增大發育成種鱗。球果直立或下垂,當年成熟或翌年(稀第三年)成熟,種鱗扁平,木質,稀近革質,宿存或熟后脫落(冷杉、雪松、金錢松);苞鱗生於種鱗的背面,彼此離生,僅基部合生,較長而外露或不露出,或短小而位於種鱗基部;種子具膜質長翅,稀無翅或近無翅(個別松樹),下面有樹脂囊或無;胚具2~16枚子葉,發芽時出土,稀不出土(油杉)。松科共10屬約23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