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瑪德琳修道院教堂
聖瑪德琳修道院教堂
聖瑪德琳修道院教堂位於勃艮第地區庫雷河左岸的小山上。在法國的歷史上,這裡曾一度是著名的宗教聖地。傳聞11世紀見證耶穌受難的聖女瑪利·瑪德琳的遺物就於教堂下面,於是,許多虔誠的基督教徒都以能來此朝聖為榮。
法國在11世紀末,各地教堂的形式與風格有很大差別,這是因為一方面受到自然經濟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教派的門戶之見。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在教堂建築上才漸趨於接近。
促使彼此接近的因素有三:
其一,石材生產開始商品化了,有許多是加過工的半成品,或者就是成品。這促使建築物的部件得以規格化;
其二,建築工匠擺脫了封建行會的束縛,可被自由地應募,它促使各地的建築風格便於彼此交流;
其三,是各教派的內部,力求使教堂的建築風格盡量一致。
比如這一座《聖瑪德琳教堂的中殿》就可以說明上述特點。
這座教堂坐落在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威茲萊(Vezelay),它重建於1104~1132年間,也是法國早期運用交叉拱頂建築的典型結構之一。
在諸多具有千年歷史的法國古鎮中,很少有古鎮會與宗教少了聯繫,威茲萊也是其中之一,而且這座古鎮也是因為基督教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起起落落。它坐落於勃艮第地區庫雷河左岸的小山上。在法國的歷史上,這裡曾一度是著名的宗教聖地,許多虔誠的基督教徒都以能來此朝聖為榮。這是因為在公元9世紀時,一批最早來此定居的僧侶建造了一座修道院,在修道院剛剛建成不久,他們意外地得到了傳聞中見證耶穌受難的聖女瑪利·瑪德琳的聖物。到了12世紀後期,人們便在原來修道院的基礎上不斷擴建,並且建造了聖瑪德琳修道院教堂。這座教堂不僅對於基督教的信眾十分重要,對於整個建築史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小的影響。
該教堂改建於1104~1132年間,就在新教堂的改建處於籌措中時,韋茲萊的名聲已經傳揚開來。1146年的復活節,當時法國的教皇尤金三世與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便挑選了這座大教堂,他們利用聖徒貝爾納多的威信,讓他在大教堂前向聚集在此的教徒作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演說。到了1190年法國國王菲利浦·奧呂斯和英國國王理查德·克爾德里翁也從這裡踏上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征程。
法國的教堂建築為了爭取中廳有直接的天然照明,曾作過多種探索,即如本圖所示(見圖),是在中廳用一排橫向的短拱,並降低側拱廊上拱頂的高度。這座教堂因這種結構不能持久,后又把前面唱詩席按哥特式結構重建了。所以從圖片上,可以看到最遠端的肋拱是不同的,它顯得暢亮多了。內部所有的扶壁是混合式的,柱頭上裝飾著人物雕像與浮雕,而拱架的間距是呈圓弧狀的,橫向柱拱很笨重,顯然,它接受了一些西班牙科爾多瓦大清真寺的拱形裝飾風格,伊斯蘭教堂的痕迹比較明顯。教堂的拱頂雖有十字拱,但由於知識不夠,依舊側廊上覆蓋半筒形拱來平衡中廳十字拱的側推力,沒有充分發揮十字拱的優點。側廊兩層間的樓板也常用十字拱,但外牆仍然是連續的承重牆,只在拱腳處加了扶壁。這些建築結構樣式,在法國的12世紀中葉(這座教堂於1120年又改建過),技術上雖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但還是很不成熟,還比較沉重。由拱頂帶來的一些藝術形式上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聖瑪德琳修道院教堂
到了13世紀,瑪德琳的聖物被轉移到了普羅旺斯的聖馬克西敏教堂(St. Maximin)中,聖瑪德琳教堂的身價便一落千丈,朝聖的教徒逐漸減少,而且在百年戰爭中教堂也受到了重創,至19世紀教堂已經完全衰落。後來由法國“歷史建築委員會”發起修繕工程。
今天來到勃艮第的遊客不僅因為仰慕聖瑪德琳教堂,而且因為教堂所在的古鎮上有著許多法國風情的古民居。從13世紀到18世紀,這些曾經為牧師、釀酒師、手工藝匠人所有的古屋,同樣煥發著時間掩不去的風采。紅色、白色以及露著岩石本色的牆壁、狹窄的街道和用彩色瓷磚拼砌成的勃艮第地區特有的屋頂,都會把遊客帶到神秘的中古時代。
每年7月中旬是小鎮要特別慶祝的聖瑪德琳節,而在6月到9月之間,修道院都會組織大型的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