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科蔥屬植物

韭(拉丁學名:Allium tuberosum)為百合科蔥屬草本植物。具傾斜的橫生根狀莖。鱗莖簇生,近圓柱狀;鱗莖外皮暗黃色至黃褐色,破裂成纖維狀,呈網狀或近網狀。傘形花序半球狀或近球狀,具多但較稀疏的花,花白色,花被片常具綠色或黃綠色的中脈。花果期7-9月。

全國廣泛栽培,亦有野生植株,但北方的為野化植株。原產亞洲東南部。

形態特徵


具傾斜的橫生根狀莖。鱗莖簇生,近圓柱狀;鱗莖外皮暗黃色至黃褐色,破裂成纖維狀,呈網狀或近網狀。葉條形,扁平,實心,比花葶短,寬1.5-8毫米,邊緣平滑。花葶圓柱狀,常具2縱棱,高25-60厘米,下部被葉鞘;總苞單側開裂,或2-3裂,宿存;傘形花序半球狀或近球狀,具多但較稀疏的花;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2-4倍,基部具小苞片,且數枚小花梗的基部又為1枚共同的苞片所包圍;花白色;花被片常具綠色或黃綠色的中脈,內輪的矩圓狀倒卵形,稀為矩圓狀卵形,先端具短尖頭或鈍圓,長4-7 (-8) 毫米,寬2.1-3.5毫米,外輪的常較窄,矩圓狀卵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先端具短尖頭,長4-7(-8)毫米,寬1.8-3毫米;花絲等長,為花被片長度的2/3-4/5,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合生部分高0.5-1毫米,分離部分狹三角形,內輪的稍寬;子房倒圓錐狀球形,具3圓稜,外壁具細的疣狀突起。花果期7-9月。
韭

分佈範圍


全國廣泛栽培,亦有野生植株,但北方的為野化植株。原產亞洲東南部。現在世界上已普遍栽培。

主要價值


葉、花葶和花均作蔬菜食用;種子入葯。

本種特點


本種與野韭 A. ramosum L. 極為相似,有時在標本上很難區別。不同處在於野韭的葉為三棱狀條形,背面因縱棱隆起而成龍骨狀,中空,花被片常具紅色中脈,此外葉緣和沿縱棱常具細的糙齒,這一特徵也可供參考。至於花被片的長短,花絲的長短以及蒴果裂爿的形態雖有人認為可作分種根據,但據我們的觀察它們的性狀是不很穩定而交叉的。
在市上供應的韭、中,特別是南部地區,有的葉為中空的近三棱狀條形,由於未見到花,其地位尚待進一步研究。

栽培技術


土壤條件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耕層深厚、肥沃、土壤結構適宜、理化性狀良好,以沙培土為宜。
韭
育苗
選用種子飽滿、無雜質、無蟲口,抗寒抗病蟲,耐熱、分櫱力強,外觀和內在品質好的品種。育苗地畝用種量5-6公斤,可移栽大田6-7畝。種子處理。可用干籽直播(春播為主),廣州地區多在10-12月播種,3-4月移栽,也可用40℃溫水浸種12小時,除去秕籽和雜質,將種子上的粘液洗凈后催芽。將浸好的種子用濕布包好放在16-20℃的條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1-2次,60%以上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整地施肥。苗床應選擇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燥地塊,宜選用沙壤土,播種前要進行深翻,在臨近播種前再行淺耕,細耙,並結合施肥,整平做畦,畦高12-14厘米,畦寬100-120厘米。
播種
將溝(畦)普踩一遍,踩實,順溝(畦)澆水,水滲后,將已催芽的種子混2-3倍的砂子撒在溝畦內,上復細土,播種后覆蓋薄膜或稻草,70%幼苗出土時撤除床面覆蓋物。播后水肥管理。出苗前需2-3天澆水一次,保持土表濕潤,從齊苗至苗高16厘米,7天左右澆一次水,結合澆水,每追諉氮肥3公斤,高濕雨季排水防澇。立秋後,結合澆水追肥兩次,每次畝施氮肥4公斤,定植前一般不收割,以促進壯苗養根。天氣轉涼,應停止澆水。另外要及時除草。
定植
苗期120天,幼苗長有7-9片葉,株高到18-20厘米時為定植期。定植時要錯開高溫高濕季節。定植方式主要有:單株密植、小叢密植、小壟叢植、寬壟大撮等。將韭菜苗起出,剪去鬚根先端,留2-3厘米,以促新根發育,再將葉子剪去一段,以減少葉面蒸發,維持根系吸收和葉面蒸發平衡。株行距10×20CM,每穴栽苗8-10株;或30-36×20CM,每穴定植20-30株,栽植深度以不埋住分櫱節為宜。
韭
水肥管理
定植后3天連澆兩次水,及時鋤划2-3次蹲苗,土壤半乾濕狀態,進入雨季應及時排澇。韭菜的耐肥力很強,定植前深翻整地(2米包坑)施足腐熟基肥,畝施2000公斤,施肥原則是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使用,比例不低於1:1。施肥要根據長勢、天氣、土壤乾濕度情況,採取輕施勤施的原則,苗高35厘米以下,畝施2%複合肥水500公斤;苗高35厘米以上,畝施3%腐熟糞肥800公斤,同時加施複合肥5公斤,天氣乾旱要加大稀釋倍數。
定植后45天可收少量韭花,當年著重"養根壯秧",採收適宜在清晨。定植初期混播芫茜、或其他葉菜,可降溫和增收。

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疫病。可選用多菌靈速克靈、克露等藥劑防治。
蟲害主要有韭蛆薊馬潛葉蠅等,可用辛硫磷、吡蟲林及菊酯類藥劑防治。
草荒是韭菜生產的大敵。雜草以一年生和多年生雜草為重。播后苗前用33%除草通乳油防治。苗后除草用20%拿捕凈乳油進行莖葉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