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洋鄉
福建龍岩上杭縣的行政鄉
蛟洋鄉地處閩西上杭縣的東北部,位於華南虎的故鄉,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的東北邊緣,是國道319線與省道306線的相接地,方圓2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58人(2020年)。
201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宣布上杭縣撤銷蛟洋鄉,設立蛟洋鎮,以原蛟洋鄉的行政區域為鎮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蛟洋文昌閣
2007年,蛟洋鄉實現農業總產值7794萬元(1990年不變價),比增22.61%。財政收入965萬元,比增95.34%。農民人均純收入4519元,比增7.98%。
糧食播種面積28545畝,糧食總產11330噸,比增7.47%。種植烤煙5556畝,煙葉產量633噸,比減4.52%。種植蔬菜17899畝,花卉158畝。造林面積736畝。食用菌產量175噸,比增1.97倍。果園面積3453畝,水果產量1532噸,比減8.37%。水產面積321畝,水產品產量68噸,比減33.33%。茶園面積1070畝,茶葉產量109噸,比增1.95倍。年末,耕牛存欄1898頭,羊存欄939頭;生豬存欄34128頭,出欄生豬55212頭;家禽存欄367723萬羽,禽畜肉類總產5803噸,比增28.53%。
鄉鎮企業(含個私)1378家,從業人員4131人。鄉鎮企業總產值22928萬元,比減42.41%。
本年,繼續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因地制宜重點扶持發展優質家禽、反季節蔬菜、毛竹林等三大產業。丘坊、蘇坑、豐源、貴竹、文都等村重點發展優質家禽養殖;蛟洋、丘坊、華家、梅壩、蘇坑等村建立毛竹豐產片,發展竹業。
本年,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文昌路拓寬硬化、建設垃圾填埋場和排污溝;實施蛟洋村森坑自然村、崇頭村東山自然村造福工程。
年末,總戶數5992戶,本年出生255人,出生率10.76‰,其中政策內生育245人,計生政策符合率96.08%,人口自然增長率6.46‰,落實節育措施68例。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蛟洋鄉常住人口22058人。
蛟洋鄉平均海拔667米,平均氣溫為17.1攝氏度,無霜期約26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680毫米,這裡屬閩西高寒山區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山清水秀,風景旖旎。
蛟洋鄉
蛟洋鄉
自國省道改造后,該鄉黨委、政府注重投入,同時發動鄉村組織扶貧攻堅奔小康,大力改造、改進基礎設施,交通、電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至今,國省道途經蛟洋鄉7個行政村,蛟洋鄉30多公里,由此,蛟洋成為通往廣東、江西和本省龍岩、廈門的交通要道。同時,25個行政村都通路通電,蛟洋鄉22個村通了電話。
蛟洋鄉
蛟洋鄉
收穫的喜悅
1950年設蛟洋鄉,
1958年改上游公社,
1965年更名蛟洋公社,
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222平方千米,人口2.3萬,
轄下道湖村、坪埔村、崇頭村、蛟洋村、塘廈村、東乾村、陣坊村、文地村、楊梅坑村、桃源村、達理村、丘坊村、蘇坑村、梅壩村、小和村、秋竹村、豐年村、貴竹村、華家村、文都村、再興村、鄒坑村、中村村、坪上村、磜嘉村25個村委會,鄉政府駐丘坊。2000年,蛟洋鄉政府駐地從丘坊村遷移到蛟洋村。
蛟洋鄉位於國道319線和省道306線的交叉口,全鄉有25個行政村;儘管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但由於種種原因,這裡的基礎設施差,鄉村公路路況差,人們改變現狀的要求十分強烈。
蛟洋鄉
蛟洋鄉是一個農業鄉、在發展家業生產方面,以繼續深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為重點,依靠科技,依託市場,大力發展高優農業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引導該鄉的粗放型傳統農業逐步向集約型現代農業轉變.進一步調優減糧食作物,圍繞發展反季節蔬菜,烤煙、狀元豆、水果、花卉、等優勢產業,通過協作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不斷提高全鄉的種植經濟效益,把糧經比調整到3:7為目標。
2002年上半年全多種植反季節蔬菜達1.9萬畝(含複種)種植烤煙7058畝,夏季覆土香菇6萬袋,在文地村建立了100畝膠股藍基地,發展花卉100畝。同時,蕉芋、地瓜等經濟作物都保持一定的種植規模。農副產品的銷售市場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特別是引進廣東蔬菜營銷大戶列該鄉發展“訂單農業”確定最低保護價,以維護菜農的利益,逐步實現市場轉移或“擴大市場”的戰略,也為樹立自己的蔬菜品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蛟洋鄉
該鄉的項目開發和招商引資也職得了新的進展,通過不斷加大對項目開發的儲備,實施全方位的招商引資戰略,努力加強山海協作,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蛟洋鄉內引外聯工作的發展。2002年上半年,新開發項目2個,總投資額280萬元,完成簽約項目4個,投資總額1100萬元。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服務行業越來越重要。為實現科技興農戰略。該鄉組建鄉各科委、科協組織,加強對農技、煙草等部門人員韻技術培訓。為更好地指導農民科技種養發揮“二傳手”作用。
[招商引資促發展]
2007年,蛟洋鄉充分發揮區域、交通優勢,繼續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全年簽約項目6個,計劃投資23172萬元,其中上杭鴻達機械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鼎鑫儀錶有限公司投資3640萬元、宏達礦業投資4520萬元、龍氟化工投資6012萬元、上杭清華合金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上杭亮煌門業投資1000萬元;新開工項目6個,總投資21272萬元;新竣工項目3個,分別是亮煌門業有限公司、富康飼料有限公司、坤華電氣設備有限公司,完成總投資5100萬元。
[工業集中區征地拆遷]
2007年,蛟洋工業集中區共征控工地8421.7畝,房屋69373平方米。其中,梅壩村完成簽訂協議3087畝,房屋69373平方米;坪埔村完成簽訂協議2467畝;蛟洋村完成簽訂協議2566.7畝;下道湖村完成簽訂協議301畝。共發放征地補償款1945.68萬元,其中蛟洋村發放征地補償款1270萬元,梅壩村發放征地補償款675.68萬元。
2012年蛟洋划入古蛟新區,並撤鄉設鎮。
蛟洋鄉的黨政領導認識到,要加快發展步伐,最終還是要依靠工業興鄉。為此,必須在做好大上工業的準備工作上下功夫。在當時連辦公經費都難以保障的情況下,鄉里向上級爭取支持,果斷決策把政府所在地由丘坊遷到蛟洋。如今,新建的蛟洋鄉政府已在國省道旁拔地而起,正在進入最後的裝修階段。同時啟動硬化、亮化工程,完善農貿市場配套設施等,先後投入90多萬元,使長期沉寂的蛟洋農貿市場重新開業,並很快發展成一個集商貿、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新型市場。
2003年古田生態開發區成立,如何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蛟洋鄉黨政班子認為先上規劃才能為蛟洋鄉贏得大發展創造條件。該鄉先後投資100多萬元,測設了包括蛟洋、坪埔集鎮在內的1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開發區規劃用地,“先謀后動,動則必成”,正是前期打好的基礎,如今蛟洋鄉被列為上杭縣第二工業區。該鄉一邊征地,一邊開展招商引資工作。2008年7月總投資1.2億元的華強蓄電池廠落戶蛟洋開發區。在項目征地過程中,儘管由於贛龍鐵路和龍長高速公路之前兩次征地,當地人地矛盾已相當突出,但為了蛟洋今後的發展,村裡的幹部群眾還是像當年支持革命一樣熱情支持征地工作。結果,半個月就完成了500畝征地任務。投資1.98億元的精金礦冶鍊廠等大型企業也在此落戶,900多畝的征地任務10月底就完成。在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進程中,蛟洋鄉需完成征地2000畝工業用地的任務,如今工業區內規劃的8幢標準廠房已被預訂一空。
桃源村是蛟洋鄉最為偏遠的行政村之一,全村一半都是低收入戶、貧困戶、救濟戶。2002年,該村開始組織實施造福工程整村搬遷工程。
搬遷地點確定在距蛟洋集鎮中心僅800米、距中心小學僅600米、位於319國道旁的馬坪里。項目共投入各項資金260多萬元,主要包括省財政捆綁扶貧資金、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掛鉤幫扶資金、造福工程資金、社會各界和地方配套資金等。先後完成了征地、整基、房屋基腳、人飲工程、電網(包括路燈)、排污及後山防洪溝、1.1公里長的村主道硬化、8段總長約400米的擋牆、護坡砌設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經過四年的努力,於2006年桃源造福新村已全面建成。桃源造福新村規劃總用地面積2.1萬㎡,建築總佔地面積6500㎡,總建築面積16000㎡,建築密度31%,容積率0.76,綠化率35%。75戶村民全部完成住宅建設並搬入居住,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建好兩層以上住房,建築物全部採用別墅式設計。同時,還建造了一幢佔地面積165平方米、建築面積386平方米的村部綜合大樓,完成了標準室外籃球場、健身路徑、中心花園等健身休閑設施,村民住房全部接通了閉路電視,基本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絕大多數空閑地都已完成綠化。為保持村容整潔,全部住房建有衛生間,生活污水全部經排污管排放,生活垃圾每日由專人清運並作無害化處理。一個交通便利、規劃整齊、設施完善、衛生整潔的准城市化小區新村展現在人們面前,樓房井然有序,村道寬闊整潔,綠化設施優美。
自國省道改造后,該鄉黨委、政府注重投入,同時發動鄉村組織扶貧攻堅奔小康,大力改造、改進基礎設施,交通、電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至今,國省道途經該鄉7個行政村,全鄉30多公里,由此,蛟洋成為通往廣東、江西和本省龍岩、廈門的交通要道。同時,25個行政村都通路通電,全鄉22個村通了電話。
位於國省道相接處的蛟洋新區開發,日新月異,交警、交通、電信、財政、變電、水利水電、文化中心、敬老院、土管、煙草等縣、鄉部門辦公服務大樓拔地而起,一批商住結合樓以及加油站、歌舞廳、餐館等鱗次櫛比。蛟洋邊貿商城和鄉政府辦公大樓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丘坊農貿市場的改造,華家、坪埔的新村建設己取得一定成效。
蛟洋鄉
全鄉文化、廣播事業不斷發展,鄉有文化站、廣播站、農民文化中心,一些村莊還有自行組織的業餘文藝隊、民樂隊、廣播電視覆蓋率已達100%。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服務行業越來越重要。為實現科技興農戰略。該鄉組建鄉各科委、科協組織,加強對農技、煙草等部門人員韻技術培訓。為更好地指導農民科技種養發揮"二傳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