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蓮花池的結果 展開

蓮花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蓮花池,古稱西湖、太湖、南河泊。位於北京市區西南部丰台區與海淀區、宣武區交界處蓮花池公園內。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涼水河支流蓮花河水系,原為燕都薊城西郊的一處湖泊,金代建都(金中都)於湖東,蓮花池作為城西的湖泊和城市水源。明清開始,蓮花池成了仕賈郊遊之所,后荒棄,1979年以後,北京市政府在此建成蓮花池公園。

蓮花池,是研究金中都位置的重要實物,對北京的形成與發展曾起過重要作用,被稱為北京的搖籃。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該址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背景


名稱由來

蓮花池金以前稱西湖,改稱為蓮花池是完顏亮遷都北京(時稱燕京)后的事。金國的國都原在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子,名為“上京會寧府”,是開國皇帝完顏旻於1115年創建的。1150年初,完顏旻的孫子完顏亮發動政變,殺死了堂兄金熙宗,奪取了皇位。一年之後,完顏亮宣布要南下遷都到燕京。他表面上的遷都理由是:上京遠離中原,不便統治。但實際上他是希望以遷都來擺脫反對勢力的牽制。
蓮花池
蓮花池
完顏亮對官員梁漢臣說:“我在上京栽種了200株蓮花,為何不成活?”梁漢臣心領神會地答道:“上京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蓮花。”梁漢臣還迎合說,“燕京自古霸國,虎視中原,為萬世之基。”完顏亮遂派梁漢臣等官員去燕京營造城池宮殿,興建新的國都。1153年,完顏亮宣布正式遷都,他將新國都命名為“中都大興府”,如今北京的南郊大興區的名稱,即來源於金代的大興府。完顏亮遷都成功后,叫人在西湖栽種了大量的蓮花,以證實金中都的水土氣候確實勝過北方的上京。西湖由此改稱為蓮花池,它的下游洗馬溝也改名為蓮花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蓮花池,古稱西湖、太湖、南河泊。位於北京西郊廣安門外、六里橋北部,丰台區與海淀區、宣武區交界處蓮花池公園內。東鄰蓮花池村,南臨蓮花池南里,西臨西三環中路,北靠蓮花池東路。是一座古老的湖泊,池內有泉水溢出,流入蓮花河。蓮花池是北京城的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據《水經注》記載:“水又東與洗馬溝水合,水上承薊水,西注太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其西北,平地導源,流結西湖。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蓋燕之舊池也”。西湖即蓮花池,遼、金均為城市供水的水源,金代更把蓮花池水引入中都城,建造優美的同樂園,也叫西華潭或魚藻池。當時蓮花池水面積較大,根據《水經注》提供的數字,其面積約為1.14平方公里。
清末至民國年間池內發展水稻和蓮藕種植,湖面縮小很多。清末已縮至0.4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1952年疏浚了蓮花河,開挖了新開渠,但對蓮花池未加管理。1957年再次疏浚蓮花河時,對蓮花池做了調洪計算,建了出口閘門和加高南部堤岸,可容蓄西部洪水19.6萬立方米。蓮花池雖未疏浚,但已成為一座小型調洪湖泊。十年動亂期間,被地下鐵道施工棄土填墊了西南一角,水面面積縮小4.9公頃,為22.27公頃。

歷史沿革


水系構成

蓮花池位於新開渠與蓮花河的交匯處,是一座古老的湖泊,舊時池內有泉水溢出,流入蓮花河。
蓮花河,即古代洗馬溝,位於廣安門西,水源來自蓮花池泉水,曾是金代中都城的內河,原屬涼水河水系,明代建築南城開挖南護城河時,將蓮花河截入南護城河,納入通惠河水系。但因河身淺,河床高,河的西部地勢窪下,排水入河十分困難,故沿河排水溝渠多設待機排水閘門,防止河水倒灌。1953年後,城市建設發展很快,新建入河的下水道15條,每到汛期河水泛濫,危及人民安全;將蓮花河直接匯入涼水河(與南護城河脫離)。
1952年,在蓮花池上游開闢新開渠,引石景山和北京新市區的雨水(后基本為污水)入蓮花池。
1980年代,因上游工業污染使湖水變質發臭。1992年,污水被引入暗溝。自此,失去來水的蓮花池有名無實,並逐漸被垃圾、渣土掩埋。1998年,丰台區投資3500萬元,啟動恢復改造蓮花池工程。從玉淵潭八一湖引永定河引水渠來水進湖。
蓮花河,古稱洗馬溝。水源原來自蓮花池泉水,曾是金代中都城的內河,原屬涼水河系,明代建築南城開挖南護城河時,將蓮花河截入南護城河,納入通惠河系。
1953年進行蓮花河的治理,將蓮花河直接匯入涼水河(與南護城河脫離)。從此,蓮花河起自蓮花池,終於涼水河的萬泉寺鐵路橋,長4.91公里。為了提高蓮花河的排洪能力,在蓮花池上開了進、退水渠,加高了堤岸,修建了泄水閘等,用蓮花池調蓄洪峰流量。
建新開渠后,發源於石景山區石槽,流經蓮花池。蓮花池以上稱新開渠。原在鴨子橋入南護城河,1951年治理后改在萬泉寺東入涼水河。全長4.2公里,底寬16~20米。主要支流有新開渠、水衙溝。水源原主要出自蓮花池泉水,后被新開渠石景山工業廢水所代替。
涼水河,源於丰台區后泥窪村,流經丰台區、大興縣、通縣,於榆林庄閘上游匯入北運河,是北運河的一條主要支流。全長58公里,流域面積629.7平方公里。有草橋河、馬草河、馬草溝、大羊坊溝、蕭太后河等支流。50年代中期拓寬治理后,河道上建有大紅門、馬駒橋、新河、張家灣4座攔河閘,可蓄水400多萬立方米,灌溉農田20多萬畝。
水衙溝,位於丰台區盧溝橋鄉境內。流經鄭常庄、六里橋匯入蓮花河,主溝長7.3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5.5平方公里,系排水渠道。下游在六里橋以下已建成底寬10米的方涵。
新開渠,是1952年為解決石景山和新市區的雨水、污水排放問題而開挖的排水渠,當時全長8.54公里,流經石景山、海淀、丰台三個區,匯入蓮花池而進入蓮花河,它基本是丰台區和海淀區的界河。1958年“大躍進”時又新開了人民渠,石景山地區的雨、污水即匯入人民渠再繞回新開渠。而新開渠的石槽橋以上部分被逐年擠占,甚至蓋上了工廠。此後,新開渠的起點為石槽橋,全長7.1公里。1958年,為了配合石景山地區的“宏圖”規劃,在石景山排水渠末端往南、小瓦窯村南往東開挖人民渠。原計劃繼續向東南延伸匯入水衙溝,但當該工程開挖到小瓦窯村南時,國家便處困難時期,繼續按原規劃方案實現,則工程量太大,故臨時改變方向,從小瓦窯村東南拐彎逆坡向北,在石槽橋西仍回到新開渠。

湖區變遷

蓮花池的前身西湖,自古以來就是薊城(后稱幽州、燕京)的主要水源。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說:“北京城的成長和蓮花池的關係至關重要。”
1215年,金中都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攻陷搗毀。元大都建成后,金中都故址被稱為“舊城”或“南城”,城裡居民紛紛遷往新都,舊城逐漸荒廢,蓮花池也逐漸淤塞成郊外一個冷落的水窪。到了清代,殘存的蓮花池僅剩十餘畝水面,因位於廣安門外石板大道的南側,被人們稱為“南河泊”。至公元20世紀初,蓮花池發展成種植水稻和蓮藕之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內,蘆葦較多,淤積也漸嚴重。
1950年代年前,蓮花池畔開辦了鍊鋼廠,因為往來運輸鐵礦石等原料,沿岸土地都污染成了紅色。1968年前後,北京時興養熱帶魚,渾濁不堪的蓮花池一度成為養魚人撈魚蟲的地方。后,曾作為養鴨場。
1993年,北京西客站工程在蓮花池畔開工。當時曾有人設想將車站建在蓮花池上,以便於在低洼的池底建造車站的地下部分。侯仁之先生向有關部門闡述了蓮花池與北京古城歷史沿革的重要關係,建議給予保留和保護,最終,車站選址避開了蓮花池。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西客站主樓的東翼樓較長,有26個開間,而西翼樓較短,只有20個開間,這就是改變設計的結果。

管理措施


水系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於1990年代,北京市政府對蓮花池水系先後進行3次治理。
第一次治理:1951~1952年,市衛生工程局分三期疏浚蓮花河,先後新建、整修橋涵34座,跌水7處,河道流量增至25立方米每秒。另外,在蓮花池以上新開一條8.54公里長的排水渠,稱“新開渠”,以解決石景山和新市區一帶雨、污水排放問題,設計流量7~13立方米每秒。這次治理,總土方量25萬立方米,附屬建築物74座,投資40萬元。工程竣工后,解決了石景山地區工業廢水及新市區下水道的污水出路問題,對沿河農田排水也有所改善;但河水水質受到污染,影響了下游的工農業用水。
第二次治理:1953年後,城市建設發展很快,新建入河的下水道15條,每到汛期河水泛濫,危及人民安全;同時,東郊熱電廠即將建成,對水質要求有一定標準,因此這次治理將蓮花河直接匯入涼水河(與南護城河脫離)。從此,蓮花河起自蓮花池,終於涼水河的萬泉寺鐵路橋,長4.91公里。此次疏浚標準,為與下游涼水河一致,未做較大的提高,仍維持5年的頻率標準,主流河道流量僅44.8立方米每秒,蓮花河排洪問題未能徹底解決。這次治理,計劃用蓮花池調蓄新開渠的洪流量,故在蓮花池上開挖了進、退水渠,加高了堤岸,修建了泄水閘等。經核算,進、退水渠可過洪15.9立方米每秒,蓮花池可蓄洪19.6萬立方米。治理工程於1957年3月~12月,由上下水道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負責組織施工,共疏浚土方40萬立方米。此次治理后,蓮花河即屬涼水河流域。
第三次治理:1957年後,蓮花河流域內大量建房,徑流增大,河道斷面不能適應,且下游涼水河宣洩不暢。1981年,由丰台區組織疏浚。此次疏浚只加寬了子溝、調順了縱坡,其他未做治理。同時,永定河引水管理處也以同樣方式對上游做了疏浚治理。上下兩段共疏浚土方5.2萬立方米,投資65.8萬元。此次治理只增加了蓮花河河道的蓄水量,並未根本解決排水問題。 

園林建設

蓮花池,不但是金代前後北京地區的水源地,也曾是明、清時代的遊覽勝地。清代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載:“南河泊,俗呼蓮花池,在廣寧門外石路南。有王姓者,於此植樹,起軒亭。有大池廣十畝許,紅白蓮滿之,可以泛舟,長夏遊人競集。”
1980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在此建蓮花池公園,佔地41.7公頃,其中水域佔一半。1980年9月成立了蓮花池公園籌備處,開始清理環境,設置方案進行班划。解放軍海軍機關等單位支援挖湖、堆山,進行植樹綠化和建造景點。1983年建起了公園第一個景區。1988年(《丰台區志》一說1987年11月)2月北京市園林局移交區園林局管理,1990年11月,公園北岸局部正式對外開放。其中有格調清新、構思精巧的小型公園,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小型公園的中間位置建有別具一格的小水池,面積為348平方米。池中堆石,中建流水設施。池面有一小橋,將池分成大小兩個水面。景區的西端建有一座15平方米的小六角亭。周圍有假山石相依。東端有一座面積為125平方米的乳白色花廊,廊外的花池內種植數株紫藤。三景之間由方磚、石子鋪路。花牆隔段,使曲徑相連。周圍栽植大量的喬灌木及綠色草坪。在東山的最高點建有一座14米、佔地面積50平方米的二層六角亭。周圍有假山,山石的縫隙中種植豐花月季、迎春灌木及宿根馬蓮等,另有玉蘭紫葉李點綴。假山中建有供遊人穿行嬉戲的山洞。園中有各種桃木92種,11600餘株,草坪61000平方米。整個綠化面積186410平方米。修建園路及山道近2800米。
公園位於六里橋以北,丰台區與海淀區、宣武區交界處,交通比較方便,南有廣安路、京石公路、長途汽車總站,西有西三環中路。北京鐵路西客站也在附近。多路公共汽車途經公園。

保護目標


蓮花池,是北京城的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北京的形成與發展曾起過重要作用,被稱為北京的搖籃。
據考證,蓮花池,為金代古蓮花池遺址。在金代,戰國時代的都城——薊,就建在蓮花池的東部,湖東部已進金中都西城牆內。蓮花池作為北京平原上早期的城市形成的依託,擔負了戰國、漢代直至唐幽州城、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市水源的供應。所以,是北京城的發祥地,有“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的說法。侯仁之等認為蓮花池東部應有水閘,往東應有河道,橋樑,在今天樓村灣子(村)一帶還可能有蓮花池水人城的水關(金中都南城垣水關遺址應為該水系出城的水關)。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該址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