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龍鎮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下轄鎮
勐(měng)龍鎮位於景洪市西南端,北面與嘎灑鎮接壤,西北面與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相連,東南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南板縣毗鄰。
截至2014年,勐龍鎮國土面積1384.19平方千米,轄22個村,勐龍鎮常住人口107353人(2017年)。
勐龍鎮屬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2006年5月20日,勐龍鎮“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勐龍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1億元。2020年10月15日,榮獲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扶貧先進集體。
根據《勐奔》、《雲南省景洪市地名志》等書記載:勐龍,傣語,“勐”即壩子或地方。“龍”即過分,意為過分的地方。古時候稱為“勐阿底嘎麻臘它”意為“自由生產生活的地方”。
勐龍鎮
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稱為版納勐龍,隸屬車裡宣慰司。
民國二年(1913年),設立第四行政區分局,隸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
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立勐龍區,隸屬車裡縣。
1953年,設立版納勐龍,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
1958年6月,設立勐龍區,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
1969年3月,撤銷勐龍區,設立勐龍公社。
1975年10日,轄區一分為二,另設小街公社。
1984年,撤銷勐龍公社,設立勐龍區。
1988年2月,撤銷勐龍區公所,設立勐龍鄉。
1989年8月,撤銷勐龍鄉設立勐龍鎮。
2004年9月30日,撤銷小街鄉划並勐龍鎮。
勐龍鎮轄曼景列村、曼兵村、曼棟村、曼南坎村、曼龍扣村、勐宋村、賀管村、邦飄村、陸拉村、曼傘村、曼戈龍村、景龍村、曼康灣村、嘎囡村、曼別村、賀南東村、壩卡村、南盆村、曼宛窪村、南嗨村、國賀村、金河村22個村,共163個村民小組和42個鎮屬及駐鎮單位。轄區內駐有小街、勐龍兩個邊防派出所,曼棟、勐宋兩個邊防工作站,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營和兩個連,國營東風農場總場及其下屬6個分場,114個隊級單位。鎮政府駐勐龍城鎮黨賀路5號。
勐龍鎮國土面積1217平方公里 ,鎮中心位於地處100°25′57″—100°49′12″,北緯21°27′55″—21°41′45″之間,位於景洪市西南部,距景洪市市區60公里,北面與嘎灑鎮接壤,西北面與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山水相連,東南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南板縣毗鄰。
勐龍鎮最高海拔南勒各梅2196米,最低海拔南阿河河口485米。
勐龍鎮屬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6℃。
勐龍鎮南阿河、南坎河、龍肯河貫穿轄區內。
勐龍鎮
勐龍鎮水資源擁有量為8.3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8.35億千瓦。有26條主灌渠,全長180公里,10座水庫,總庫容為867.2億立方米,11座壩塘,庫容63億立方米,16座主攔河壩。
勐龍鎮礦產資源儲量豐富,轄區內儲藏著豐富的金、錫、錳、鐵等礦產資源。其中鐵和錳儲量大,埋藏淺且品質高,屬富鐵礦。
職務 | 姓名 |
鎮長,黨委副書記 | 岩溫香 |
副鎮長 | 岩燕,楊東,刀艷萍,黃俊雄,扁罕,蘭志強 |
2014年,勐龍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1億元,同比2013年減少4.24%;農民人均純收入10167元,同比2013年增長5.38%;固定資產投資7.23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5.96%。
勐龍鎮
2009年,勐龍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547元,同比2008年增18%。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結構比重為70:16:14。
勐龍鎮
2013年,勐龍鎮完成農業總產值6.9152億元,比2012年增長3%。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0090元,比2012年增長2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7656億元,比2012年增長8%。糧豆總產量19206噸,農民人均佔有糧236公斤。
2009年,勐龍鎮第一產業收入3.1350億元。
截至2014年,勐龍鎮鎮轄區內有較大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4家。
2009年,勐龍鎮第二產業收入0.7405億元。
2014年,勐龍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0.6190億元,同比2013年減少8%;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5.28億元,同比2013年減少6.94%,貸款餘額6.6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76.45%。
2013年,勐龍鎮有3個金融機構7個營業網點,年末存款餘額16.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7656億元,比2012年增長8%,邊境小額貿易額4.96億元。
2009年,勐龍鎮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為6.8407億元,同比2008年增15.94%,邊境小額貿易額為4.295025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3.77%,邊民互市0.039723億元。
勐龍鎮
截至2014年,勐龍鎮有學校4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建有5個邊境村寨文化活動室,籃球場12塊。完成農函大培訓238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908人。
2014年,勐龍鎮有醫療衛生機構6個,完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8068人,參保率100.35%;完成城鎮居民養老保險160人,參保率101.91%。
勐龍鎮
勐龍鎮有長達64.4公里的國境線,“240”是中國內地通往東南亞各國最為便捷的陸路通道,有11條車道、17條便道通往緬甸,州級旅遊西環線橫穿全鎮。全鎮公路里程321公里,其中從240至南板18公里;從239界碑經新曼傘至南板911師有21公里;從鎮中心至勐宋口岸31公里;從鎮中心經曼兵路口至布朗山鄉政府的西環線長42公里。
2014年,勐龍鎮驗收通過“村村通”道路3條,新建道路硬化16.81公里,其中壩卡1公里,六分場至239界碑15.81公里;完成543公里農村公路路面養護,完成勐宋大寨至丫口道路修復和札溫丙200米道路改道。
大勐龍鎮雙塔
大勐龍鎮雙塔是指曼飛龍塔(白塔)和塔布蘭(黑塔)。傳說大勐龍黑塔是借了釋迦牟尼的右腳,給這裡的傣家人帶來了寶貴的財富;而曼飛龍白塔是借了釋迦牟尼的左腳,給傣家人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 塔布蘭(黑塔)
塔布蘭
塔布蘭由主塔和四座子塔組成,屬磚土結構外敷白灰的實心塔,分為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主塔形狀為方基、圓形葫蘆體、圓錐形塔尖,高約15米。基座每層台邊刻有花紋圖案,四個角各立有由龜、蛇、孔雀、巨蟹托底的蓮花柱和高約3米的葫蘆狀子塔,塔底有佛龕,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縮。剎座為覆鍾式蓋頂,剎身有仰蓮、相輪,剎桿上飾有刻著花卉圖案的圓形銀片,塔尖飾以寶石等。整座塔做工細緻精美,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 曼龍飛塔(白塔)
曼龍飛塔
曼飛龍水庫建於1958年,總蓄水量為1500多平方米,壩高21.5米。水庫備有遊艇、腳踏船、竹筏等,勐龍鎮每年在此舉行龍舟賽。
勐龍鎮鎮世居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等16個民族,主要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有:傣族的“潑水節”,哈尼族的“嘎湯帕節”,拉祜族的“拉祜擴也節”。傣族的“貝葉文化”,哈尼族“無字文化”等。
勐龍鎮潑水節
嘎湯帕節,是哈尼族為紀念祖先的節日。“嘎湯帕”哈尼語為“萬物更新”或“紀念祖先湯帕”。節慶期間,哈尼人穿上節日盛裝,殺豬宰雞、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請親朋,共慶新年。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們不論年齡大小,都要做一個陀螺,大家到開闊的場地上開展打陀螺比賽。
拉祜擴也節,是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拉祜擴也”節這天(每年農曆小年十五),整個村子打掃得乾乾淨淨,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殺豬宰雞、舂糍粑、盪鞦韆、打陀螺、跳歌,共同辭舊迎新。
• 貝葉文化
貝葉經
貝葉文化包括貝葉經、用棉紙書定的經書和存活於民間的傣族傳統文化三個方面。
傣族是西雙版納各民族中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稱為“傣泐文”,傣族文字的載體,沿用至今的除了民間用近代的紙書寫外,抄寫佛經的主要是“貝葉”。貝葉是取自一種叫貝葉棕(Coryphaumbraculifera)植物的葉片,經一套特殊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冊,可保存數百年之久。
• 無字文化
哈尼族沒有傳統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為其創製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他們的文化都是靠口傳心授或傳統習俗代代流傳。
• 慢輪制陶技藝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是雲南原始的傳統手工制陶術。其特色是慢輪手工製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紋的木拍拍打出印紋。製作主要工具有轉輪、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藝流程包括舂土、篩土、拌沙、滲水、安裝轉盤、制坯、打坯、乾燥、準備燒陶、燒陶等環節。用料上以泥土加砂石料來改善成型性能。
傣族傳統制陶是中國原始陶藝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20年10月15日,榮獲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扶貧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