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街頭黑人文化

嘻哈文化

嘻哈(英語:Hip-hop),是1970年代源自紐約市南布朗克斯與哈林區非洲裔及拉丁裔青年之間的一種邊緣性次文化,繼而發展壯大成為新興藝術型態,並席捲全球。Hip-hop包含饒舌、DJ、地板霹靂舞及塗鴉四大要素。另外,亦衍生出節奏口技、Hip-hop時裝、Hip-hop俗語等次文化。

簡介


其實所謂Hip-Hop是指一種美國街頭黑人文化,當中包括音樂、舞蹈、塗鴉、刺青和衣著。在大都會中,我們亦會從電視廣告和音樂錄影帶中接觸到這種文化。
據估計HIPHOP是源自美國紐約的黑人社區BRONX,他們將生活上的娛樂發展成為現今多樣的HIP-HOP文化,發揮黑人獨有的特質,如節奏感及歌聲進而舒緩情緒和消遣。因帶有樂觀開朗的特質,逐漸慢慢的在全美蔓延開來,進而擴散到全世界。
潮流勁hit的HipHop舞有型又好看,難怪年輕人熱愛有加,紛紛加入跳舞熱潮,但要留意這種舞的動作難度較高,不是人人適合。但如果想對HipHop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或想加入跳舞行列;就要留意詳細介紹。
Hip-Hop起源於80年代,B.P.M約在90-110拍,中文翻譯為嘻哈。Hip-Hop前生是Rap和一點點的R&B,再加上各種磨片的音效聲,屬於80年代開始年輕人愛玩的音樂。Hip-Hop舞從字面上來看Hip是臀部;Hop是單腳跳,Hip-Hop則是輕扭擺臀,可以看出它的出處。Hip-Hop涵有有Rap的饒舌和較R&B複雜的節奏以及電唱機的音效,另外在牆上塗鴉也是Hip-Hop文化的延伸。隨意又健康(不磕睡)的party若有Hip-Hop助興是很容易交上朋友的。
HIP-HOP的組成可分成五個要素:音樂、舞蹈、塗鴉、刺青和衣著。

詞源


“嘻哈”(Hip-hop)由兩個分開的英語俚語組成:“嘻”字(英語:hip)早在1898年即出現於非洲裔美國人白話英語,意即“察覺”、“知情”;“哈”字(英語:hop),則為“跳躍運動”。
1978年,閃耀大師與狂暴五人的成員凱斯·“牛仔”·威金斯率先將兩個俚語合併使用,通過快速唱“嘻、哈、嘻、哈”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模仿行軍士兵的節奏與旋律,用來戲弄他剛剛加入美國陸軍的一個朋友。牛仔稍後便將“嘻哈”節奏帶上他的舞台表演。該樂團經常與認同此一新興音樂型態的迪斯科藝術家一同表演,並稱呼他們為“嘻哈者”(hip hoppers)。最初這個名詞被認為有些不尊重,但很快地就被視為一種新的音樂和文化。

發展


隨著嘻哈文化在世界的普及,街舞也迅速傳遍世界。街舞成型之際就已傳入日本,並轉而傳入韓國。日本人創造並發展了許多新的街舞形式,比較注重其中的舞蹈性。而韓國人將街舞融入自己的理解,創造了極具民族特點的嘻哈變體文化:青春靚麗的歌舞組合,旋律優美節奏明快的音樂,簡單整齊的舞蹈,絢麗誇張的造型……這種文化自1997年開始風靡中國,被稱為“韓流”。日韓這種嘻哈變體文化形成對亞洲其他國家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嘻哈文化主軸


唱片騎師DJ

在Hip-Hop中“刷碟”(DJ,通俗稱之為轉碟子的人)把轉碟子視為一種音樂上的樂器藝術。卡帶/收集冊,作為工具用來產生許多不同風格的音樂。一些技術包括切音、刮擦、身體上的trick、掉針、混合或多種混合都被使用。
一般上來說,DJ將會同時的使用二個唱盤。它連接著一個接收器、一個喇叭筒、揚聲器、混合器(或化音器)和各種其他不同的電子音樂儀器。DJ在兩個正在旋轉的唱片之間用以上列出的方法進行演出。結果是會產生一種獨特的聲音,即兩首不相干的歌曲看上去彷彿被合成一氣。因此DJ和音樂製作人不應該被人們混淆。(雖然在二個角色之間有相當的重疊)
知名的DJ有閃耀大師、非洲班巴塔、魔術先生、DJ傑西·傑夫、來自EPMD的DJ史克雷奇等人。
過去Hip-Hop是主要用來使得你的聽眾一起來跳舞。在歐洲,這種觀念比美國更持久,在那兒MC很快地變成Hip-Hop的焦點中心。由於新的文化覺醒,一些DJ進一步探究了旋轉卡帶藝術,創造了現場轉盤。

饒舌

饒舌,是指“說話或叫喊著押韻歌詞,並使用強烈的節奏作為伴奏”。它可以被分解成幾個不同元素,如“內容”、“暢流度”(節奏和韻律)和“呈現方式”。饒舌有別於吟誦詩歌之處,是在於它必須密切配合音樂的節拍。饒舌的英文字源“rap”,代錶快速使用俚語演講,或是比曲式早一步呈現的即席應答。饒舌這種表演方式,在古非洲文化里即有蹤跡;而在當代的非洲裔美國人社群里,以口頭雜技敘述歷史或涉及押韻的鬥嘴也是頗為常見。

塗鴉


大約在1960年代後期的美國,塗鴉開始被政治活動家當作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此外,也有一些幫派例如野人骷髏幫(Savage Skulls)、家族幫(La Familia)和野人遊民幫(Savage Nomads)等,用它來標記勢力範圍。到了1960年代末,費城塗鴉創作家頂貓(Top Cat)、酷伯爵(Cool Earl)和玉米麵包(Cornbread)的簽名式圖案開始出現。
1970至71年左右,塗鴉創新中心移至紐約市,在那裡創作者追隨著塔基183(TAKI183)和崔西168(Tracy 168)的風格,將他們所居住的街道編號寫在筆名後面,以作品大肆“轟炸”了整列火車,令人印象深刻,甚至無孔不入地讓“全城”的地鐵系統都一併淪陷。
泡泡字體最初是從布朗克斯的創作群中開始興起,然而布魯克林風格更加精細,創作者崔西168甚至被稱為“狂野派”而奠定藝術價值。1970年代的塗鴉趨勢創造者包括唐迪、富圖拉2000、李·奎諾尼斯及柴費爾等藝術家。
塗鴉和Hip-Hop文化的關係起源於早期的塗鴉藝術家多同時從事Hip-Hop文化的其他領域。塗鴉被理解為饒舌音樂的視覺表達方式,就像地板舞被視為它的一種身體表達方式。1983年的電影《狂野風格》被普遍認為是第一部Hip-Hop電影,片中該時期的紐約塗鴉場景刻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效果。書籍《地鐵藝術》和紀錄片《風格戰爭》也是第一波Hip-Hop塗鴉介紹給主流大眾的出版品。如今塗鴉仍然是Hip-Hop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已經跨入主流藝術界,並在世界各地有名望的畫廊中展出。

地板舞

地板舞(Breaking)又稱為霹靂舞,是Hip-Hop文化的一員。如同其他的Hip-Hop文化,地板舞也大量借用其他文化的成份,包括1930年代的街舞、非洲裔巴西文化、中國武術、俄羅斯土風舞,以及詹姆士·布朗、麥可·傑克森的舞步與加州放克風格。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跳地板舞的舞者多為拉丁裔美國人,而不是非洲裔美國人,然而他們當初偏好的音樂風格卻大大影響至今Hip-Hop音樂。
地板舞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有頭轉、風車、單手撐、手轉等等,而且姿態優美,節奏感強烈,速度快,在青少年中很受歡迎。

節奏口技

節奏口技被認為是Hip-Hop文化的第五元素,也就是Hip-Hop文化中的“人聲打擊樂器”,主要利用人的嘴巴來模擬打擊樂器,創造出各種音樂節奏、節拍和旋律的一種藝術。
節奏口技原本只是未帶樂器的樂手所作的即興表演,後來慢慢演變成一種獨立音樂藝術及文化,還不時有比賽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