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РСФСР)又稱蘇維埃俄國簡稱蘇俄(1922年蘇聯成立后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 最大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和斯大林領導的十月革命獲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十月革命,粉碎了14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后,原俄羅斯帝國境內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國內戰爭期間,為抗擊共同的敵人,俄羅斯帝國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建立了軍事政治同盟。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聯合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后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 。1990年,俄羅斯發布主權宣言,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改國名為俄羅斯聯邦,1993年通過了新憲法,廢止了1978年蘇俄憲法,俄羅斯從法律角度上徹底擺脫了蘇聯。

蘇維埃俄國的成立和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 開闢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地理


位置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位於30°~180°E,50°~80°N,地跨歐亞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是蘇聯面積最大的加盟共和國,面積佔蘇聯總面積的76%,人口約是蘇聯的三分之二;作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 也是蘇聯的首都。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 為主的地形。地勢南高北低,西低東高。
西部幾乎全屬東歐平原,向東為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 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聳立著大高加索山脈,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 海拔5642米。

水文

俄羅斯臨大西洋、北冰洋 和太平洋,瀕臨海域順時針 依次為裏海、黑海、波羅的海、芬蘭灣、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
河流和湖泊
①歐洲第一長河,全長3685千米(俄羅斯母親河,五海通航:黑海、亞速海、裏海、波羅的海、白海)——伏爾加河第聶伯河頓河、烏拉爾河(黑龍江)、烏拉爾河 等。
②西伯利亞地區的鄂畢河葉尼塞河(俄羅斯第一長河)、勒拿河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湖泊,由地殼斷裂下陷而成)、奧涅加湖

自然資源

俄有世界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 資源,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其擁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25%的淡水的湖泊。
俄資源總儲量的80%分佈在亞洲部分。
森林和水力資源:森林覆蓋面積8. 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 蓄積量807億立方米。
水力資源豐富,總徑流量是4270㎞³/年,居世界第二位。眾多河流上建立的水電站是俄羅斯的主要電力來源。
礦產資源:煤(庫茲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庫油田)、天然氣、鐵(庫爾斯克)、錳、銅、鉛、鋅等。石油探明儲量82億噸(2009年數據),佔世界探明儲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強,居世界首位。
鑽石資源:俄羅斯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鑽石礦。該礦位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一個直徑超過100公里的隕石坑內,儲量估計超過萬億克拉,能滿足全球寶石市場3000年的需求。科學家們表示,這個被稱為“珀匹蓋”(Popigai)的隕石坑 的歷史超過3500萬年,它下面的鑽石儲存量估計是全球其他地區鑽石儲量之和的10倍。

歷史


蘇俄前期

蘇聯建立者列寧
蘇聯建立者列寧
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俄羅斯帝國 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在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俄社民黨)領導下,經過了三次革命(即1905年12月起義,1917年二月革命 和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 的社會主義國家 ——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列寧指出,這個政權的建立“開始了全世界歷史的新時代”。
在十月革命后,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未結束,1917年2月建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推翻俄羅斯帝國后仍在進行戰爭。為了儘快使社會局勢穩定,1917年12月3日,蘇俄政府與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單方面進行談判。經過幾度波折,1918年3月3日,兩國之間簽訂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
蘇維埃俄國在承諾交出1,207,000平方公里和賠償6,000,000,000馬克后,結束了與同盟國 之間的戰爭(1918年11月13日,在德國 簽訂投降協定后,蘇俄政府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
蘇維埃俄國在1918年7月19日通過1918年憲法時蘇俄全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國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 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即蘇俄內戰)。國內忠於沙皇的勢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 發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戰爭。經過俄國內戰,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 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1921年3月,蘇維埃政權 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並且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變餘糧無償徵集為市場買賣。

蘇俄歷史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從其內部獨立的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蘇俄實際佔領的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國歷史至此正式進入蘇聯時代。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約瑟夫· 斯大林執政。1927年,英國 宣布斷絕英蘇關係,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做鬥爭”。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的瘋狂下跌開始,大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全球,襲擊了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
10月劃出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36年劃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直屬蘇聯。
1925年蘇俄公布了第三部憲法,也就是1925年憲法。
就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 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了。十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 完成,蘇聯從農業國 變成工業國。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 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 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字儀式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字儀式
蘇聯1936年憲法 公布后,蘇俄1937年憲法公布。
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芬蘭 和羅馬尼亞的勢力範圍。
1940年3月31日將蘇俄所屬的卡累利阿 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升格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54年,為紀念俄羅斯與烏克蘭統一三百周年,克里米亞被划入烏克蘭境內。
1956年7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 宣布撤消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將其重新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並改名為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1978年4月12日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九次召集的最高蘇維埃第七屆特別會議上通過了新憲法。
葉利欽對戈爾巴喬夫指手畫腳
葉利欽對戈爾巴喬夫指手畫腳
自從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並提出所謂“新思維”后,在西方媒體以及蘇聯內部的一些人的挑唆下,蘇聯國內矛盾日益嚴峻,國家管理漸漸混亂。在此背景下,1990年5月,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上,當時蘇聯著名“民主反對勢力”領導人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 當選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議會)主席,1991年6月12日又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第一任總統。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
蘇聯解體和八一九事件
蘇聯解體和八一九事件
1991年八一九事件 發生后,葉利欽抵制了政變,並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隨後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 宣布辭去蘇共總書記。蘇聯在狂風暴雨中搖搖欲墜,任何人或事物都已阻止不了它的覆滅。12月8日,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三個國家在幾乎與69年前的同一時刻再次簽訂了一項協定,宣布了獨聯體 成立。只不過這一次是宣布了蘇聯解體 進程的開始。在獨聯體成立不久,蘇聯的各個加盟國全部脫離蘇聯加入獨聯體。12月25日,被逼無奈的蘇聯總統 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只剩一個空架子的蘇聯的國家權力交給葉利欽。葉利欽當即決定蘇聯停止存在,與此同時,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改國名為俄羅斯聯邦。自此存在了69年的蘇聯 不復存在,俄羅斯聯邦與蘇聯其他加盟 共和國完全獨立。
1991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 三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決定,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 的席位由俄羅斯聯邦繼承。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或俄聯邦)並且修改憲法名稱為《俄羅斯聯邦憲法》。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 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蘇聯解體后

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六次人民代表大會 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后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憲法


注意:本憲法指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而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
1918年7月10日第五次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根本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的憲法。憲法共6篇90條,第1篇《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是列寧親自起草的。憲法的主要內容是:①規定土地、森林、礦藏、水利、銀行等國有化。②宣布俄國為工兵農代表蘇維埃共和國,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實行無產階級和貧民的專政。③確定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大會閉會期間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由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人民委員會為最高國家管理機關,即蘇維埃政府。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為省、郡、縣、市、鄉的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由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各級執行委員會,即是地方的執行機關,又是地方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④規定勞動者享有信仰、言論、集會、結社和免費受教育的權利和自由,年滿18歲的勞動者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剝奪剝削階級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925年憲法、1937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是俄羅斯聯邦作為蘇聯組成中的加盟共和國時頒布的憲法,它們符合或完全符合蘇聯憲法的原則和結構,僅在部分規定上反映了俄羅斯聯邦的特點。後來隨著蘇聯社會的發展與變化,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缺陷和弊端顯現出來,而且越來越嚴重。戈爾巴喬夫上台以後,把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領域,其指導思想也轉為否定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期間,憲法的修改補充和實施激化了蘇聯潛在的各種矛盾,從而使蘇聯陷入全面危機之中。

國家政權機關


機關和立法機關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
在1918年憲法頒 布以後,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為了最高權力機關,舉行過17屆,1917年5月4日至28日是第一屆,到1937年1月15日至21日是最後一屆,延續了20年時間,1937年第十七屆通過的1937年蘇俄憲法宣布最高權力機關由直接選舉的最高蘇維埃及其主席團替代
蘇俄最高蘇維埃
是1937年至1990年的最高權力機關,1990年後繼續存在,於1993年被葉利欽廢除,根據蘇聯1936年憲法與蘇俄1937年憲法,最高蘇維埃代表由超過18歲,不分性別,宗教的公民,普遍,平等,直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為4年(自1978年改為任期5年)
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代表大會是1990年至1991年的最高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是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於1989年10月29日通過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而成立的。在普選,平等和直接投票的基礎上進行無記名投票,選舉期限為5年。

蘇俄政府

在1917至1946年3月為蘇俄人民委員會。1946年以後改成蘇俄部長會議,1993年廢除,歷任領導人如下
蘇俄人民委員會主席
列寧,弗拉基米爾伊里奇(1917年11月9日 - 1924年1月21日)
Rykov,Alexey Ivanovich(1924年2月2日 - 1929年5月18日)
塞爾索夫,謝爾蓋伊萬諾維奇(1929年5月18日 - 1930年11月3日)
Sulimov,Daniil Egorovich(1930年11月3日 - 1937年7月22日)
Bulganin,Nikolai Alexandrovich(1937年7月22日 - 1938年9月17日)
Vakhrushev,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1939年7月29日至1940年6月2日)
Khokhlov,Ivan Sergeevich(1940年6月2日 - 1943年6月23日)
Pamfilov,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維奇(1942年5月5日 - 1943年5月2日)
柯西金,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1943年6月23日至1946年3月23日)
蘇俄部長會議主席
羅迪奧諾夫,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1946年3月23日 - 1949年3月9日)
切爾諾索夫,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1949年3月9日 - 1952年10月20日)
普扎諾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1952年10月20日 - 1956年1月24日)
亞斯諾夫,米哈伊爾阿列克謝維奇(1956年1月24日 - 1957年12月19日)
科茲洛夫,弗羅爾羅曼諾維奇(1957年12月19日 - 1958年3月31日)
Polyansky,Dmitry Stepanovich(1958年3月31日 - 1962年11月23日)
沃羅諾夫,根納季伊萬諾維奇(1962年11月23日 - 1971年7月23日)
Solomentsev,Mikhail Sergeyevich(1971年7月28日 - 1983年6月24日)
Vorotnikov,Vitaly Ivanovich(1983年6月24日 - 1988年10月3日)
弗拉索夫,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1988年10月3日 - 1990年6月15日)
Silaev,Ivan Stepanovich(1990年6月18日- 1991年9月26日)
洛博夫,奧列格·伊萬諾維奇(1991年9月26日至11月15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部長會議代理主席未正式任命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部長會議主席)
葉利欽,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1991年11月6日至1992年6月15日,任政府總統)
蓋達爾,葉戈爾蒂莫羅維奇(1992年6月15日 - 1992年12月14日,俄羅斯聯邦政府代理主席)
切爾諾梅爾金,維克多·斯捷潘諾維奇(1992年12月14日- 1993年12月25日,1993年憲法改革後繼續他的權力)

國家元首

1918年7月10日通過蘇俄1918年憲法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俄羅斯 的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歷任國家元首 如下如下:
蘇俄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加米涅夫·列夫鮑里索維奇(1917年10月27日(11月9日) - 8日[1917年11月21日)
斯維爾德洛夫雅·科夫米哈伊洛維奇(1917年11月8日 - 1919年3月16日)
弗拉基米爾斯基·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中央執行委員會代理主席)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1919年3月30日至1938年7月15日)
蘇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巴達耶夫·阿列克謝葉戈羅維奇(1938年7月19日 - 1943年4月9日)
弗拉索夫·伊萬(1943年4月9日 - 1944年3月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代主席)
希維尼克,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1944年3月4日 - 1946年6月25日)
弗拉索夫·伊萬阿列克謝維奇(1946年6月25日 - 1950年7月7日)
塔拉索夫·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1950年7月7日至1959年4月16日)
伊格納托夫·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維奇(1959年4月16日 - 1959年11月26日)
奧維諾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1959年11月26日 - 1962年12月20日)
伊格納托夫,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維奇(1962年12月20日 - 1966年11月14日)
1966年11月14日至1966年12月23日無主席,由副主席臨時履行職務
亞斯諾夫,米哈伊爾阿列克謝維奇(1966年12月23日 - 1985年3月26日)
奧爾洛夫,弗拉基米爾帕夫洛維奇(1985年3月26日 - 1988年10月3日)
維塔利·沃羅特尼科夫(1988年10月3日 - 1990年5月29日)
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
葉利欽(1990年5月29日 - 1991年7月10日)
Khasbulatov,Ruslan Imranovich(1991年10月29日 - 1993年10月4日)

國家標誌


國旗

1954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РСФСР)採用新國旗,由紅、藍兩色構成,左邊為垂直的藍條,右邊的紅色旗面上有一顆五角星和交叉著的鐵鎚和鐮刀,原國旗上書俄語字母РСФСР的大字。
蘇俄國旗1918~1937
蘇俄國旗1918~1937
蘇俄國旗1937~1954
蘇俄國旗1937~1954

國徽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0-1978年國徽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0-1978年國徽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 決定重新設計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徽。中央是紅色盾牌和鐮刀鎚子的圖案,上書俄語 字母РСФСР的大字,兩旁為小麥穗。下面的緞帶上是俄文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證章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證章

國歌

《工人馬賽曲》(1917–1918)
《國際歌 》(1918–1944)
牢不可破的聯盟 》(1944–1991)

立法機構


1917–1938年
立法機構
立法機構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 及其中央執行委員會
1938–1990年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
1990–1991年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
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

下屬共和國


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布里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達吉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爾梅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莫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馬里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雅庫特 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烏德穆爾特 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北奧賽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圖瓦 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其他自治共和國(包括撤銷的或轉讓的)
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土耳其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哈薩克 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吉爾吉斯 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