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臻元帥故居
聶榮臻元帥故居
聶榮臻元帥故居位於江津區吳灘鎮郎家村,原名石院子。故居坐西向東,呈四合院布局,磚木結構,分內院和外院,共有房屋17間。1923年故居被焚燒,僅存兩間,80年代修復。其中5間按原貌陳列原件傢具45件,其餘房屋作為陳列室使用。故居現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慶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聶榮臻元帥故居,據聶氏家譜記載,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原是一家王姓地主的九重堂住宅,后王姓地主破落,人稱石院子的九重堂倒塌了六重。聶氏祖先便折價買下了這僅剩三重堂的石院子,經幾代人的繁衍,成為了比較富有的大家庭,聶榮臻出生時,家境衰落,石院子年久失修,破敗不堪。
故居展覽室中陳列了聶帥青少年時期使用過的生活用品、玩具、學慣用品等40餘件文物,珍貴圖片100餘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聶帥一生的生活軌跡,記錄下了他在年輕時參加愛國學生運動的動人場面和在各個戰鬥時期的輝煌業績。
聶榮臻元帥故居自開放以來,前來參觀的有工人、解放軍官兵、機關幹部、學生、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和外國友人。故居已成為對廣大軍民進行黨史、軍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它特殊的教育作用。
聶榮臻元帥故居為一處庭院,青瓦土牆,古樸莊重。庭院牆外四周環繞著沃土良田,兩側翠竹蔥鬱,院內鮮花吐蕊,樹木成蔭;房前左右各有一口池塘,波光粼粼,組成了川東農村特有的田園風光
鼎山扼巴渝勝景,幾水控長江要衝,虎踞龍蟠,人傑地靈。聶帥榮臻,一代元勛。追求真理,擎馬列主義旗幟,馳騁疆場,拓民族解放道路;科教興國,創富國強兵偉業;望重德高,垂厚道長者風範。其勛其節,寰宇景仰。
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聶榮臻誕生於江津。自幼好學,扶貧濟弱,胸懷大志,圖強報國。早年就讀江津中學,投身“五四”愛國運動。勤工儉學,赴法求科學;投筆從戎,旅蘇學軍事。黃埔執教,北伐揮戈,南昌起義,廣州策兵。反“圍剿”,渡湘江,遵義會議見赤膽;奪瀘定,過草地,萬里長征開險道。抗日軍興,首戰大捷平型關,破日寇不敗之神話,長中國人之志氣;五台受命,縱橫馳騁晉察冀,樹根據地之模範,創新政權之雛形。佇馬太行山,指揮反“掃蕩”、“名將之花”落塵埃;戰場救孤女,烽火映愛心,中華正氣撼東瀛。狼煙未散,內戰又起。進綏遠,出正太,掃清風,開石門,攻天津,定北平。建國伊始,百廢待興。運籌帷幄軍委總參,協力組織抗美援朝。夜以繼日,嘔心瀝血,領銜主導中國科技,卧薪嘗膽攻克尖端,大漠騰起蘑菇雲,“兩彈一星”震寰宇。壯民族脊樑,揚國威軍威。十年動亂,境愈困而志彌堅;砥柱中流,賊猖狂而腰不彎!橫掃“四害”高瞻遠矚謀大計;撥亂反正,新長征中立新功。擁護中央決策,支持改革開放,願國家興旺,盼中華騰飛。偉哉聶帥!功垂萬世,德耀千秋。
聶帥之忠在於黨,聶帥之功在於國,聶帥之恩在於民,聶帥之情在於鄉。自一九一九年離家去國,至一九九二年溘然長逝,七十三度春秋,僅一九五五年回鄉一次。然鄉之所源,情之所系,聶帥生前常念及家鄉,撤縣建市,修橋築路,辦學育人,無一不傾注關懷,願江津臻富強。
建陳列館,緬懷聶帥功績,弘揚聶帥精神,教育萬代子孫,合乎黨心,順乎民意。占天時地利,適政通人和。江澤民總書記題寫館名,中央軍委鐫贈聶帥銅像,四川省批准建館,重慶市列為重點工程。黨政親切關懷,軍隊鼎力相助,各界慷慨捐贈,百萬人民齊努力,同襄盛舉,共建豐碑。陳列館位於江津城區,南倚艾坪,北搴華蓋,西撐鶴嶺,東接香爐。援自然作遠景近屏,設廳堂展偉業奇勛,形意神珠聯璧合,碑館園渾然一體,乃瞻仰之勝地,亦遊憩之佳境。主體建築宏偉挺拔,豐碑巍巍,其勢衝天。聶帥銅像,寬厚慈祥,紮根故土,佇望山河。瞻館見物,念創業之艱;睹物思人,生崇敬之情。悠悠歲月,天地永恆,聶帥一生,坦蕩光明,忠魂長縈於故土,偉績永垂於汗青。
陳列館於公元一九九八年四月奠基,一九九九年九月竣工,同年十一月揭幕開館。時維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華誕。謹此為記。
中共江津市委
江津市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日
陳列館佔地105畝,主體建築採取碑館合一的建築構思,正中碑體高36米,宏偉、挺拔。碑體頂端托起一顆衛星,象徵著聶榮臻元帥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科技事業作出的不朽功勛,永垂青史。
館區由湖面、銅像廣場、主館、服務園區等幾部分組成,1.2千米的環形公路,將整個館區連為一體,館區內停車場寬餘,車道與人道分離。樹木蔥鬱,芳草青青,鮮花吐蕊,湖光山色,形意神珠聯璧合,碑館園渾然一體, 安詳、寧靜。
銅像廣場分為上下兩級,總面積6600平方米,視域開闊、氣勢雄偉。聶榮臻元帥銅像屹立在上廣場中央,銅像高4米,連基座高7米,基座上鐫刻著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聶榮臻元帥”五個金色大字。廣場上將布置部分重型兵器,這對吸引遊客實施國防教育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主館建築面積為3647平方米,由瞻仰大廳、陳列廳、聶榮臻元帥模擬辦公室和卧室、中國衛星發射演示廳、遊客接待中心等幾部分組成。展廳寬闊、展線流暢,以200餘張生動的圖片、豐富的文物和翔實的史料,以及40餘件國防科技成果模型和西昌衛星發射演示模型,再現了聶帥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豐功偉績。是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科普知識、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陳列館設施齊全,綜合配套,旅遊服務功能日臻完善。館區內設有小賣部、餐飲部、住宿部、娛樂部,形成了集教育、旅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格局。
聶帥陳列館的布展與同類紀念館的布展相比獨具特色,表現在:展品數量多,陳列了表現我國國防高、精、尖科技成果的模型40餘件;科技含量高,大量使用聲光電技術,使許多展品具備了演示功能,三台電腦(其中一台為觸摸屏)可由遊客自由操作查閱聶帥生平資料,這些都讓遊客大開眼界,在讚歎稱奇中受到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科普知識和國防意識的教育。
中國衛星發射演示是聶帥陳列館布展最精彩的部分。該廳佔地面積413平方米,高10.2米,可一次容納250名觀眾。衛星發射演示模擬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現場,通過地形沙盤和計算機、聲光電等手段的綜合效應,展現火箭衛星發射時的壯麗場景,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館藏豐富,珍藏聶帥全宗檔案照片3000餘張,字畫近600幅,文物200餘件以及聶帥生前藏書近萬冊。
陳列館交通便捷,距重慶市區43千米,北面有一級公路與成渝高速公路相連;距重慶江北機場70千米,高速公路直達;距長江江津輪船碼頭1千米,離成渝鐵路江津火車站3千米;江津市區交通設有專線,水陸空交通便捷,是成都、重慶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的必經之地。
陳列館通訊暢通,館區入口處、大廳內設有IC卡和計時公用電話,移動通訊無盲區;郵政服務方便,設有紀念封、紀念郵票、明信片等服務專櫃,可為參觀者代寄信函。
陳列館設施齊全,綜合配套,旅遊服務功能日臻完善。館區內設有小賣部、餐飲部、住宿部、娛樂部。餐飲部可一次為80——100人就餐提供服務,住宿部設有標間20套、三人間1套、單人間4套。為方便單位組織舉行各種集會,設有大小會議室各一個,可同時接待中小型會議,會議室空調、音響、電視、電話一應俱全。
聶帥陳列館是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科普知識、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的宣傳教育陣地。因此,建設併發揮它的作用,具有其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特殊的現實意義。
聶榮臻元帥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深受全黨、全軍和全國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光輝業績和崇高風範,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富貴財富。我們緬懷聶榮臻元帥,就要學習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百折不撓,戰鬥不息,鞠躬盡瘁的革命精神;學習他沉著果斷、運籌帷屋的非凡的軍事指揮藝術,學習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熱愛科學、好學不倦的博大胸懷,學習他光明磊落、顧全大局、堅持原則、堅持團結,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居、名重不自持,永當人民公僕的優秀品質。我們要加速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要了解我國的國情,了解我國的現代史和中國共產黨的黨史,這些知識都和聶帥等老一輩地產階級革命家的生平業績是分不開的。陳列館陳列內容豐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展示了聶榮臻元帥在土地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國防科研和國防科技建設革命生涯的光輝的一生,整個展覽就是中國革命和國防科技建設發展的一個縮影,啟迪當代,昭示後人。
聶帥陳列館先後被中宣部、重慶市政府和重慶警備區命名為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科普知識和國防教育基地,並被重慶市政府授予“市容整潔單位”。近年來,陳列館在充分發揮“四個教育”基地作用的同時,按照聶帥生前遺願,十分重視利用優勢,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在廣大青少年學生和群眾中開展環境教育,努力為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推動環保活動的開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自1999年11月19日開館以來,陳列館接待中外遊客已達到50萬餘人次,2001年6月,被中宣部確定為第二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陳列館自開館以來,就加強了同有關職能部門特別是旅遊部門的聯繫,在進行“四個教育”基地宣傳的同時,把陳列館作為人文景觀推向旅遊市場,參照旅遊業的最高標準對館進行規劃和建設,進行一步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增強旅遊功能,加大園林投入,美化館區環境,2001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景區(點)。
作為第二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AAAA級景區(點),聶帥陳列館的知名度將日漸提高,隨著中央關於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指示的進一步貫徹落實,可以肯定,來參觀的人將會更多,這對於“四個教育基地”作用的發揮、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帶動地方旅遊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聶榮臻簡介
聶榮臻(1899-1992)中國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899年12月29日生於四川江津(現屬重慶市)。1919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后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次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10月到蘇聯學習。1925年8月回國后,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成員、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后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與向北伐軍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
1927年7月中旬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參加南昌起義後任起義軍第十一軍黨代表。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192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1930年初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同年5月後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軍委工作,先後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堅持秘密鬥爭。1931年12月進入中央蘇區,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同年4月,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役。1932年冬以後,與軍團長林彪率部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過金沙江后,任中央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曾率部參加直羅鎮和東征、西征戰役。1936年11月,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參與指揮平型關戰鬥,取得全國抗戰開始后的第一個大勝利。1937年11月,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晉察冀3省邊界地區創建了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1939年冬指揮雁宿崖、黃土嶺戰鬥,擊斃被日軍稱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旅團長。1940年8月,在百團大戰中,組織指揮部隊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等鐵路線進行破擊戰。1943年秋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部署晉察冀軍區部隊對日反攻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北平(今北京)市市長等職。先後參與指揮正太、清風店、石家莊、平津等戰役。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協助中央軍委領導人部署人民解放軍繼續解放西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島嶼,肅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的部署、訓練、運輸、供應、輪換等工作。曾參與組建各軍兵種領導機構和一批軍事院校,並組織制定軍事條令、條例等。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1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國務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1959年兼任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領導科技攻關,組織全國大協作,僅用5年時間就研製成功多種導彈和原子彈,不久又研製成功氫彈。
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鬥爭。1983~1988年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因心力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著有《聶榮臻回憶錄》。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到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邊的一個清晨。一艘小火輪“嗚”的一聲長鳴,離開了重慶碼頭,劈開混濁的江水,朝著下游駛去。甲板上站著年方二十的聶榮臻。
他久久地手扶欄桿,望著綠樹與樓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鄉慢慢地向後移動,熟悉的景物在薄霧中逐漸消失。他佇立凝思,心情激越,多少思緒和往事,就像流水湧向心頭。
石院子原屬於一家王姓大地主,是一座九重堂的住宅,建築式樣古樸大方。院子周圍環繞著良田沃土,院牆內外長滿了翠竹,兩側各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聶氏祖輩由江西遷徙貴州,再折轉到四川江津。此時,王姓地主已經破落,石院子九重堂僅餘三重,聶家買下后安居下來。經過幾代繁衍,聶氏成為江津境內一個比較富有的大家族。但到聶榮臻出世時,家境已經衰敗了。石院子年久失修,更顯得破敗,只有竹叢仍生機盎然,織成綠色的帷幔,人們幾乎踏迸院門時才能看到綠蔭中的房屋。
祖上的家產傳到聶榮臻的父親聶仕先時,只剩10來畝土地。聶仕先將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種,以此維持全家的生計。聶仕先為人持重,沉默寡言。其妻唐雨衫,是一位賢妻良母式的家庭婦女。聶榮臻出生快滿月時,夫妻倆商量著給兒子取個吉祥的名字。聶仕先讀過幾年私塾,便翻開《隨身寶》,指著該書最後一句“百福駢臻得雙全”,邊念邊對妻子說:“這是句吉利話。按家譜排列,我們兒子是‘榮’字輩,就給他取名‘榮臻’,字‘福駢’,小名‘雙全’,你覺得如何?”妻子滿意地笑了。
聶榮臻兩歲時,母親又生下妹妹聶榮昌。
孩子吉祥的名字,並沒有給聶家帶來好運。由於家族糾紛,聶仕先只得將自有的土地賣掉,靠租種地主的土地謀生。1909年,地主收回了耕地,日子更加艱難,只得同別人合夥開了一個小染坊謀生。聶仕先夫婦心地善良,對勞苦鄉親充滿同情。
聶榮臻在父母和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為人厚道,同情勞動人民,常常主動幹些家務活,為父母分憂。8歲時,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3年私塾。在這裡他受到了啟蒙教育。聶榮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慶法政學堂讀書,思想活躍,知道外界的消息也多,常與同學在家裡議論時政。聶榮臻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響。
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在家守喪,私塾停辦,聶榮臻轉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館就讀。辛亥革命后對新學的嚮往,使他於1913年轉到吳灘插旗寺小學。不久,又轉到離家15公里的永川縣陳食高等小學住讀。
陳食高等小學開設了多門學科,教師大多受過新學教育。聶榮臻來到這裡,倍感新鮮。他十分珍惜時光,如饑似渴地學習,除學好必修的各科之外,還廣讀博覽,增強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第二學期,他在課桌上刻下了“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的字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每天晚間,常聽到他的琅琅讀書聲。別人已進入夢鄉,他仍坐在小油燈下。一個夜晚,國文教師劉繼修來到他的小油燈下,看見他正在閱讀有關太平天國的書籍,便說:“作為青年學生,博覽群書、知道古今,大有裨益,如此甚好。”一個晴朗的清晨,校長趙學仕看到他在走廊上邊走邊背誦屈原的《國殤》,連連點頭稱道:“好,好,屈原先輩的詩文應當熟讀。”聶榮臻以頑強的毅力,在這所小學苦讀兩年半, 1917年春轉到江津縣九如鎮立高等小學,同年夏畢業於該校。3年的高等小學學習,聶榮臻各門學科都取得優異成績。
在陳食高等小學流傳著一個“打菩薩擴校舍”的故事。這則故事裡,記述了少年聶榮臻的鬥爭精神。
陳食小學設在名叫“三官殿”的廟堂里,廟堂四壁排列著許多神像。廟小學生多,師生紛紛要求去掉泥塑神像,擴大校舍。校長也曾向廟堂會首們多次交涉,但均遭拒絕。這年夏天,新來了一位楊老師,家離得很遠,學校又無空房可祝榮臻和幾個同學商量,把廟堂耳房騰出一間來給楊老師祝當夜,他們把房裡的菩薩悄悄打碎、搬走,在門口貼了一張字條:“玉皇聖諭:天地水三官,即日當喬遷。”次日清晨,全校皆驚,一時紛紛議論。有的說:“菩薩升天了。”有的說:“菩薩搬家了。”師生們心照不宣:“既然是玉帝旨意,就應幫助三官殿菩薩搬家。”於是,把影響教學的菩薩全都打掉搬除。廟堂會首們惱羞成怒,要求地方官清查。可是,始終沒有查出結果,最後由校長出面,買了香燭作祭,送菩薩“升天”,不了了之。這樣一來,不僅楊老師有了宿舍,教師們也有了辦公室,又增加了教室,校舍寬敞多了,師生們都很高興。幾十年過去了,聶榮臻當年打菩薩的故事還在當地流傳。
1917年夏,聶榮臻考入江津中學。
江津中學,是當時縣裡唯一的一所中學。它創辦於1906年4月,是在維新思想影響下,學習日本近代教育制度而創辦的一所四年制中學。校址坐落在縣城內黃荊街,校舍土木結構,全是平房,校門坐南向北,成口字形。學校門前栽著兩棵巴蜀稀有的榆樹,校園內桑、柳、梧桐成蔭。當時學校的設備和教師,在四川可算是一流的。
聶榮臻十分珍惜在江津中學的學習良機,學習非常用功。他認真地吮吸著文化科學知識。
在他所讀過的書上,常有各種心得批註,蠅頭小楷,端端正正。對知識,他務求弄懂,不爭分數高低,各種作業,一絲不苟,作圖清晰,字跡工整。
他記憶力強,但不死記硬背,反覆思考,直至徹底弄懂為止。學校保存下來的操行考查簿上,記載著關於他的操行評語:容儀——衣服樸素;動作——活潑,上課專心;言語——不欺,溫和;品質——天性溫和;智力——記憶力強;感情——進取;意志——堅固。
他面壁而讀的精神,在學校里頗受人稱道。一次,教室里已空無一人,他仍面對牆壁高聲朗讀,國文教師杜文運看到后說:“榮臻,你也該休息一會兒啦!你每天都如此嗎?”
“是的,老師。”
“為啥呢?”
“老師,學生以為學問就如一堵厚厚的牆壁,不下功大就不能鑿穿它。”
“如此有志氣!”
杜老師把剛剛批閱完的一篇作文《評內憂外患》還給他,說:“榮臻,你這篇文章寫得好!道出了我們中國國弱民窮的根源,切中時弊,有說服力。
文章思想新,有見地,文筆酣暢,辭意通達,我給你打了個滿分。我要把它貼在中堂,讓同學們看一看!榮臻啊,你從哪兒學到這麼多新名詞、新道理呀?”
聶榮臻指了指放在木凳上的幾本書。杜老師翻了翻,見是《天演論》、《物種起源》,還有《新青年》月刊等,慈祥地笑了。
江津中學管理極嚴,學生全部住校,平時不準走出校門,更不準上街。
自修室每間6至8人,在這樣的環境里,聶榮臻潛心攻讀,博覽群書。家庭經濟困難,他省吃儉用,但不吝惜金錢購書。在他離開學校以後,學校還收到他從上海商務印書館預訂的一套《百科小叢書》。為了這套書,他花了一石穀子的錢。
聶榮臻發奮讀書,尋找著救國之路。他面對受帝國主義列強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聯繫工業革命給歐美帶來的振興,明治維新為日本帶來的崛起,思索著如何使貧窮落後的祖國繁榮昌盛。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強大的政治衝擊波震蕩著中國。聶榮臻從《新青年》等雜誌上,接觸到新的思想,他積極加入了進步學生的行列。
1918年端午節,他約了七八個同窗好友到油溪,租了只小船,暢遊浩瀚長江,觀賞龍舟競渡。船到江心,收住槳片,小船隨波飄蕩。此時,只見長空茫茫,江水滔滔,少年聶榮臻緬懷屈原,追念先輩改革法度的壯志,不禁熱血沸騰,遂以酒酹江,吟誦起《離騷》中的詩句: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
來吾道夫先路!
他們一面在舟中小飲,一面議論時政。酒酣時,聶榮臻辭情激烈地說:“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諸君將來再聚時,要有所成就方不負我們同窗之誼。”
1919年1月18日,召開了有27個國家參加的巴黎和會。這是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這次會議漠視中國的主權和戰勝國的地位,非法決定讓日本繼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消息傳到中國,舉國震驚;傳到江津,同學們氣憤至極,在校園集會,高呼口號,強烈抗議。
“五·四”愛國運動終於爆發了。這股強大的歷史潮流,影響了中國一代激進的青年,也影響了聶榮臻。聶榮臻和同學們一起,遊行集會,撒傳單,貼標語。江津的大街小巷,到處都響起“外抗強權,內懲國賊”、“堅決抵制日貨!不買仇貨!不用仇貨!”的口號聲。
抵制日貨,是聶榮臻在中學時代經歷的最大的行動。江津縣城地處長江邊上,商業比較發達,商店裡擺的幾乎全是日本貨,引起了學生們的強烈反感。江津中學和江津甲種農業學校的學生代表聯合起來,積極開展抵制日貨的行動。他們動員一些商店老闆,不要販賣日貨。“乾坤泰”、“鳴盛和”等大商店不理睬學生們的要求,一些小商販也跟著觀望。於是,激起了學生們的憤怒。學聯代表組成小組,分別對那幾家大商店進行搜查,將查出的日貨逐一登記,封存於“文昌宮”,準備焚燒。學聯還派出代表,沿江巡邏,凡裝有日貨的船隻不準靠岸。幾家大商店聽說學生們要焚燒日貨,著了慌,採取各種手段反抗,勾結江津軍政首腦,妄圖憑藉武力壓服學生。縣長聶述文、駐軍團長王天培召開學商兩界代表會,江津中學的代表就有聶榮臻。王天培在會場周圍布滿荷槍實彈的士兵,企圖壓服學生。商人們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學生代表據理陳辭,寸步不讓,堅決要求焚燒日貨。雙方相持不下。
6月末,《凡爾賽和約》正式簽字。消息傳來,更激怒了江津學生,他們立即集會,要上街遊行。校長和學監百般阻撓,關上校門,不準學生上街。
在這關頭,聶榮臻和傅汝霖等進步學生鼓勵同學們:“不要怕!衝出去!”
學生們打開校門, 200多人沖了出來,編成4路縱隊,和甲種農業學校等校的同學們一起,匯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學聯派出代表,手執小旗,沿街維持秩序。越來越多的群眾參加進遊行隊伍,轟動了整個江津城。遊行隊伍到達“文昌宮”,把封存的日貨全部搬出,直抵東門江邊,搭起高台,學生和群眾圍站四周,兩校學生的代表登台主持大會,聶榮臻等人在會上發表了激烈的講演,激起聽眾強烈的愛國熱情,人人義憤填膺,就勢把日貨全部焚毀。
大多數商人,通過抵制日貨的運動受到了教育。但少數大商店老闆極為仇視。他們賄賂軍警,對學生進行鎮壓。就在焚燒日貨的第二天,團長王天培帶著武裝士兵來到江津中學。學校在王天培授意下,首先開除傅汝霖,對其餘的學生代表,則準備在學期結束時開除或勒令退學。
不久暑假到來,聶榮臻與江洋學生聯合會的領導人一起,草擬了一封公開信,號召同學們回家后廣泛宣傳,喚起民眾,抵制日貨,共赴國難。
7月,聶榮臻回到家鄉,與唐家修、葉楚才等人結伴,到吳灘、石門等地宣傳。他大多利用趕集時機,站在高處演說。他演說時的愛國熱忱,常獲得在場聽眾的熱烈鼓掌。
暑假結束回到學校,得知反動勢力將對進步學生進行鎮壓。激進的學生已經不能再繼續讀書,究竟何去何從,已經成為面臨的嚴重問題。這時,聶榮臻想的是去法國勤工儉學。
當時,四川的勤工儉學運動正在迅猛發展,青年學生積極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從“五·四”運動到1921年底,四川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達492人,為全國之最。在四川,又數江津去的人最多,共去了40多人。
聶榮臻與鍾汝梅等同學先到重慶打聽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手續、路費等具體問題,然後返回家中,進行出國前的準備。
他先到舅父家,爭取支持。舅父唐富華願意協助。可是,回到家裡,父母卻捨不得兒子遠離家鄉,擔心發生意外,表示不同意。聶榮臻向父母申明改變現狀的意志和可能被捕的危險,堅決表示:“我生死都要去!”經過舅父的協助說服,父母終於答應了兒子的要求。在舅父的幫助下,籌足了300銀元的路費,準備就緒了。
中秋佳節,家人團聚,備酒壯行。
農曆重陽節后的一天清晨,聶榮臻拜別父母和舅父,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告別了家鄉。
兒子離家的這一天,母親把一壇醇酒埋在地下,準備用這壇酒為兒子學成返里接風。可是,這一罈子酒,老人家一直未能取出來。聶榮臻的母親和父親在30年代就先後與世長辭了。聶榮臻一別故鄉,再也沒有踏進石院子翠竹掩映的家門。直到1955年5月,他去四川視察軍工廠時,才順便回到江津縣城。
小火輪在波濤翻滾的長江上行駛著。大江的風光很快掃去了他心頭的壓抑。
船過萬縣,他和同學們瞭望白帝城,仰觀巫山十二峰,飽覽了三峽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神奇優美的傳說,使他們心曠神怡。一位同學面對壯景吟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我輩此去異國他鄉,不知何時能歸?”聶榮臻介面說道:“立志報國,那管他日久天長。”
船到漢口,靠碼頭暫息,幾個同學相約下船去看看火車是什麼樣子。在四川,為修鐵路醞釀了多年,還發生了保路運動,但從未見過鐵路,更不要說火車了。他們趕到火車站,不湊巧,站上沒有火車。有人說,趴在鐵軌上可以聽到遠方火車行駛的聲音。聶榮臻於是趴下,把耳朵貼在冰涼的鐵軌上,只聽得“嗡嗡”的響聲。大家離開火車站,很是興奮,議論著從法國回來一定要在四川修條鐵路,讓自己的火車在巴蜀的大地上賓士。
到上海后,他們停留了10來天時間。
上海,當時被稱為“十里洋潮,是“冒險家的樂園”。在這裡,聶榮臻看到了國中之國的租界,看到了外國人享有的特權,看到了外國佬和有錢人尋歡作樂的賭嘗舞廳、夜總會、鴉片煙館。這些更堅定了他富國強兵之志,更感到出國求學的道路走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