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把龍
健身娛樂活動
草把龍
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羅篩五穀雜糧,迎候舞龍隊。舞龍隊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還有一條一丈長的竹船,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眾人相隨。舞龍隊在土老司帶領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后,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羅篩中的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撒一把。全村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炭火船抬到溪溝邊燒掉,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神遷出村寨,免火災保平安。舞草龍時舞者均赤膊,舞出各種技巧和動作。草把龍有“干龍”和“濕龍”之分,“干龍”多為娛樂,“濕龍”則為求雨。龍到之處,圍觀者與之潑水,舞者一身透濕。
在土家族的寨子里,每到春節元宵結束的那一天,就要送燈和燒燈。元宵節的頭一天就由未滿12歲的少年兒童,用稻草紮成草把龍。草龍紮好后,用事先製作好的竹棒,穿扎在草龍上,用繩子綁好。一般從七截起,可以扎九截,11截或更多的截數。元宵節那天,由一幫少年兒童,舞起紮好的草龍,俗稱 草把龍,到各家各戶堂屋中舞動。表示驅邪或送神。凡草把龍舞到那一家,這家人就必須準備好送燈的禮品,主要有香紙蠟燭、粑粑、紅包。紅包看家庭的貧富封包,富裕的家庭可多送,貧困的家庭可少送,表示主人賢德大方之意。當全寨子每家每戶都舞遍了,就由鑼鼓隊和抬禮品香紙的大人們帶路,到村子比較僻靜的地方去燒龍,也就是燒燈或送燈。
一年一度的春節也就到此結束,又進入新的一年。土家人為了新的一年陽春,家家戶戶都忙碌起來。按照規定習俗,送燈和燒燈必須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結束,如果寨子太大一隻草龍不夠用,可以按照分組分戶數,扎兩隻或三、四隻龍,分頭負責到各片舞動,這樣以免掉落一戶人家。按照習俗,如果一個寨子中,草龍丟掉一戶不去遊動,那麼這家人一年四季都要遭瘟遭災。一戶遭災全寨子的家家戶戶都不得安寧,故此,舞龍的隊伍切不要親疏哪一家人.
據史志記載:“五六月間,雨陽不時,蟲或傷稼。農人共延僧道,設壇誦經,編草為龍,從以金鼓,舞田間禳之”。土家族人聚居一地,以舞“草把龍”祈神、驅瘟、降雨的習俗流傳至今。
“草把龍”出行,鼓鑼齊鳴。為迎草把龍,每戶門前需放清水一盆,穀物一碗。穀物上插一木牌,上書“瘟火三部兩界神主”。“草把龍”起舞時,先踢翻水盆,取走穀物,將木牌放於帶來的紙船上。草龍舞畢,立即將紙船木牌一同燒掉,以示祈神儀式結束。
“草把龍”取水菖蒲草(龍鬚草、稻、麥草亦可)扎製成龍頭,以蔑扎為龍骨,草繩做龍衣。因水菖蒲草本身就是一種草藥,舞動起來清香撲鼻,有驅蟲、殺菌功效,傳說中還能避邪、驅瘟。每條龍的龍節均為單數,短為九節,長為十一節。舞法與一般龍燈同,但不得燃放鞭炮和焰火。夏天玩草把龍者均為赤膊,迎龍者需連連向“草把龍”潑水。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咸豐“玩草把龍”不再僅僅是為了祈神、除災、求雨。它已升華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逢年過節,慶豐收乃至新屋奠基和落成慶典,民間藝人們都會舞起“草把龍”,歡呼慶賀。而是否潑水和燃放鞭炮、焰火,也因時置宜,隨機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