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宗祠

市級文物保護點

劉氏宗祠位於福建省永安市下吉山中心,這裡是抗戰時期福建省教育廳所在地、古祠堂,市級文物保護點。劉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築面積595平方米。每年農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劉姓後代在此祭祀開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劉貴三(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從漁沄遷吉山)。宗祠是凝聚中國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中國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因是劉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繕,是所有抗戰遺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處。

永安劉氏


崇仁堂大廳右側
崇仁堂大廳右側
劉姓是中國當代的第四大姓。吉山劉姓,郡望彭城(今江蘇徐州)是漢高祖劉邦之第劉交的後裔。據《劉氏族譜源流序》載:劉氏入閩始祖劉賜於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從江西廣信府鉛山縣遷徙劍浦(今南平)定居。第三代孫劉天牧,在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移居沙縣城頭。第五代劉章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62年前)由沙縣遷永安大湖嶺後魏坊定居,為劉姓入永的開基始祖。至此,有了永安的第一個劉姓。第十六代劉太乙從大湖嶺后遷永安埔嶺的漁沄。二十六代劉貴三從漁沄遷吉山。現劉姓在永安40個主要姓氏中居第三大姓。

建築


1938年省教育廳設在吉山劉氏宗祠,在此辦公達七年半。第一科在後山頂上,新建的兩層木樓。第二科、第三科借用民房。廳長辦公室位於祠堂右角,它是一座小平房。房屋共四間。右側前間一個大客廳,約二十餘平方,后一小間是工友住的。左側前後間大致一樣寬,前間辦公,后間休息。室內擺設全是竹器,極為雅緻。一棵大樹正好覆蓋這座房子,既遮蔭又防空。客廳正門上方掛一塊木匾,題名“笠劍軒”。辦公室後面是教育廳的大防空洞,十分牢固,可容納數百人。
崇仁堂
崇仁堂
鄭貞文的“笠劍軒”命名其辦公室是與當時他提倡“笠劍學風”有關的。1938年1月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福建省主席陳儀下令全省高中及大專二年級以上的男生,一律集中在福州東湖作民訓工作訓練,一個月後,分配到各縣去任民訓工作。在受訓結業典禮時,陳儀主席給每位受訓人員佩劍一把,劍柄上刻有“成功、成仁”四字和斗笠一頂。故此鄭貞文致力一“笠劍學風”。“笠”代表勤勞樸素的意思,“劍”則表示勇敢,無畏的象徵。鄭貞文自1938年至1943年在戰時省會永安任職6年,他能緊密結合抗日戰爭形勢,通過教育工作和各種形式,開展抗日愛國教育,提高在校學生和城鄉廣大民眾愛國思想認識。
劉氏宗祠系歇山頂穿梁式木結構,為三進三開間抬梁式構架,樑上雕刻十分雅緻,祠內整個布局建築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地排列廳堂,中間天井水放午方,兩旁是迴廊,現已開闢成芳名榜和崇仁堂簡介。
宗祠院門坐戌山辰向兼辛乙,丙戌丙辰分金,坐婁宿三度,向角宿十一度,水放辰方。宗祠大門坐癸山丁向兼醜末,庚子庚午分金,坐女宿一度,向柳宿四度,水放辰方。面對案山一重,朝山未峰(獅子山峰高大圓秀),左前方丙午二峰高大尖秀,右前方申峰高大疊樟,酉峰重巒高大。祠立癸山丁向透地龍丁丑七十二龍乙丑辛未及大利。丑是兌卦少女,未是震卦長房,長男配少女得宜。亥卯未年丁財昌盛,生人壽高。加之丙、午、酉三峰(火生土為生砂)高照,主家得科甲、金榜題名,名利雙收,富貴雙全,癸丁二峰(土與土比和為旺砂)拱照,主家先富后貴,人丁家運興旺;申峰(土克水為財砂)主得財利,人丁興旺。
走進幽雅清靜的祠院,迎面看見大門鐫刻著一副對聯;上聯“豐沛傳千古”;下聯“彭城大一家”,橫幅“名播中華”。兩扇內門上書寫著四個大字“國盛族興”。左柱聯“脈從南劍分支鍾祥濟美”;右柱聯“源興東平合派樂善貽芳”,上方橫匾寫著“簪纓繼世”四個大字。進入春亭,上方懸掛的是1942年,第二任省主席劉建緒給吉山劉氏宗祠所題的“繩其祖武”四字牌匾,這是“崇仁堂”內所掛牌匾中官職最高的一位。左側上方懸掛省教育廳長鄭貞文所題的“明德惟馨”。大廳內有4根木柱對稱而立,柱上有題刻楹聯,廳左右牆上寫有“忠、孝、第、信”四個黑字。大廳上方高懸著“貢元”、“進士”、“文魁”、“武魁”等牌匾,其中大部分為劉氏光宗耀祖的文武狀元。有清朝的貢生劉友敬、進士劉元暉、三代登科舉人劉山、劉廷魁、劉朝榜,有今人碩士研究生劉小明,還有清華大學生劉通浩。在劉氏祠堂文化內涵包含著整個劉氏家族重興教的淵流與省政府主張教育抗日思想的融合,充分體現教育與家庭與民族間的關連。“崇仁堂”院牆前空地上原豎有一對石旌表,現只剩下埋入地下的石座,據說抗戰時,為防日機轟炸,才將它放倒(夾板和石旌桿被鄭貞文改製成石條桌使用),是為永安在清代出的第一個進士劉元暉所立的。石旌表的站立不僅顯示著劉氏一族昔時的榮耀;而放倒的石旌表卻印證著日機轟炸吉山的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