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劉氏宗祠的結果 展開
劉氏宗祠
廣西省玉林市的清代祠堂建築
博白劉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道光丙午年(1846年)十一月初九日辰時,至今已一百七十餘年歷史,建築採用歇山式硬頂磚木結構,氣宇非凡,規模宏大,現為博白縣歷史文物單位之一。
本祠奉明鏡公(字容台)為開基始祖,祠基位於博白縣亞山鎮潭岸村潭頭,舊地名白沙堡潭頭村,故於本縣劉氏皆稱潭頭宗祠。
道光十二年博白行政圖
故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間公與胞弟三人,先從博白新村遷東平平地后遷居白沙堡下寨,明禪公居山美(舊稱塘坡),明旦公居旺烈(舊稱蘇村),容台公居下寨,置產開基東鄉三圖八排①劉榮秦戶獨自創業,為潭頭劉氏開基始祖。
至五世台元公從下寨村遷居潭頭村,並以潭頭為根本,支系主要居住於博白縣和外遷國內多省以及海外等國家,目前已逾20代,至2010年潭頭支系人數約為18385人(不含山美系,橫列系)。
2014年初由博白社科聯牽頭,縣政協原主席凌世耀組織了相關文化人員,編撰《博白大觀》姓氏卷一,統計不同時期遷入博白各姓入博史料,其中劉氏分佈博白28個鄉鎮,不同時間遷入博地支系達31支,人口約為20萬,約佔全縣總人口10%,為博白縣第一大姓,2017年由“博白劉氏宗親聯誼會”治能,陶生,陶玉,陶帥主編的《博白劉氏大觀》詳細記載了不同時間遷入博白的31支系。
註:根據道光十二年《博白縣誌》記載,博白城廂內外分為七甲,七甲外分四鄉分為三十堡,通縣糧田共編三十八圖,其中東鄉白沙堡管轄:官塘村,畧塘、新村,趙村(今兆村),蘇村(亞山互衛村橫列),田湖村,老鴉坡,赤坎垌(今白中赤坎),旺土嶺,良產頂,太平坡,龍虎塘,潭頭村。
古代博邑白沙堡管轄現為今博白城西新村至馬頭嶺,三灘白中村,亞山潭岸至互衛村一帶,地名依存。
(一)、明鏡(字容台)公后
民國丙子年家譜
二世紹第公經繼、我、世三代后,後裔逐漸播遷各地開基創業,現有以下主要支系宗親:
①六世鼎爵后:上保垌、大頭嶺、園嶺肚、登科、石頭窩。本支
②六世鼎祿后:秧地垌、鳳山龍城、雲心、武衛、旺茂大康村、旺茂狗腿田、四眉田、鮮花垌、石湖龍、榕木根、華屋地(大垌、群帶田、中間垌)、馬路頭、大門樓、寶昌、濂子田、藤子垌、留仙田、新屋、東城、大村、陂子角、大旺垌(門口垌、橫垌、鴨母墩、長田村)、領子咀(門口垌、耙齒田、石子田、新村、亞山桿頭村)、柳州、靖西、海南等地,本支主要居住於鳳山鎮已傳20代人。
④六世鼎鉉后:鳳山雲心、大水垌(擔山田、新屋、上坪、白石垌)、立石、老虎塘、亞山白沙水、防城地區(那良、那垌、垌中、靈山東風場及越南)、三灘學田竹根坡(南北風頭、上下鰲頭塘、黃泥坎)、龍鼻岔、亞山芥蘭坡、楊柳塘、義學白沙水、曲田村、南寧、柳州、貴州、雲南河口、香港、台灣等地以及海外英國、印尼、新加坡等已傳20代。
二世紹第公次子繼洲支系,現居潭頭上高村等,已傳17代。
二世祖紹南公支系現居潭頭那頭村、興業城隍等已傳18代。(新版待考)
三世繼滔公次子我修支系,現居潭頭火園肚等,已傳17代。
(二)、明禪(字雲風號百方)公后
此支系後裔現居亞山鎮互衛村山美(舊稱塘坡)、塘濂等,已傳19代。
(三)、明旦(字雲鳳號蘇堂)公后
此支系後裔現居亞山鎮互衛村橫列(舊稱蘇村道光十二年《博白縣誌》村堡有載)等,已傳19代。
清朝光緒二年潭頭劉氏家譜
初修,光緒二年(1876年)時任族長鳳翔公主持;
二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時任族長鳳翔公主持;
四修,共和國丁卯年(1987年)由殿敬公主持;
潭頭劉氏家譜(新版)
一、潭頭派字輩
續立劉氏字輩(舊譜)
1明-2紹-3朝-4泉-5總-6聚-7啟-8熅-9旭-10韜·····
紹第公長房:
1明-2紹-3繼-4我-5世-6鼎-7國-8可-9周(先應)-10廷(斯)-11懷(乃、德、世)-12龍(永)-13鳳(輝)-14朝-15殿-16陶-17唐-18源-19遠-20天-21祿-22澤-23長-24人-25文-26蔚-27起-28科-29甲-30聯-31芳....
紹第公三房(新版待考):
1明-2紹-3繼-4霧-5第(廣)-6崇(經)-7特(可)-8志(欽)-9伯(純)-10建(伯)·····
紹南公后(略)
二、山美派字輩:
1明-2紹-3繼-4悅-5君-6元-7士(振)-8文-9?-10忠(逢)-11贊(禮)-12慶········后略
三、橫烈派字輩:
1明-2紹-3繼-4悅-5君-6元-7選-8漢-9位·····后略
潭頭宗祠
道光廿六年丙午歲(1846年11月初九日辰時)同時行磚升課,初建三堂兩棟,卯龍乙山辛向,門樓行丁。右邊橫屋七間,外面牆圍。
光緒三年丁丑歲(1877年),在邊再建橫屋八間。
潭頭劉氏宗祠
於光緒三十年甲辰歲(1904年)竣成,壬申月癸卯日乙卯時奉祖陛座引火歸祠。堂屋建築風格為歇山硬頂,尖峰高聳,高脊樑上裝飾磚雕刻龍鳳花草,整體涵合風水格局,氣勢恢宏、肅穆壯觀,祠曰敦睦堂。
建祠之初,念及山美祖明禪公,橫列祖明旦公兩位叔祖後裔,建祠樂助,雖不同脈,儼然同氣,且故供奉二公牌位於堂上,同序齒並。
潭頭宗祠建祠志(潭頭宗祠內有十幾塊清朝各期碑刻,此其中一塊)
劉氏宗祠[廣西省博白縣亞山鎮潭頭劉氏宗祠]
故明嘉靖間轉徒白沙堡下寨、潭頭、塘坡、蘇村四處,立業籍開東鄉三圖八排劉榮秦戶。代傳十有五,人數千有奇。三百餘年尚未有祠奉祀,在前人非無創建之謀,但族眾人殷且不獲地利干支,以致將成未就。
潭頭石碑考
歲在光緒丁丑(1877年),於左邊買受台元公裔##屋地,復創橫屋八間,則赴祭諸人可以棲遲矣。奈屋為地限庖廚未甚得宜,歲在壬辰(1892年),又於右邊加買台元公裔德佐、龍演、龍溫屋地一壙載種乙斗有餘,議將舊建橫屋拆開改建三座直落,后在右邊餘地創建橫屋數間,以供庖廚放薪之所。見廟貌堂皇規模宏大,孔曼且碩,雖無翬飛鳥革之觀,而既實乃枚,業極松茂竹苞之固。書曰克慎厥始,克和厥中,克成厥終。願吾族人體前人之心以為心,常以斯為本源重地。綢繆於未雨,以備小修大修之資,則祖宗之埀庇永永無窮矣。
碑刻光緒十九年(1893年)歲在癸巳仲春月穀旦十三代孫鳳翥謹志2017.12.24
櫞頭
御龍世澤
殿虎家風
正門:
敦睦堂
敦宗敬祖
睦族篤親
一廳內:
潭水蓄源泉平地流來看今朝五派支繁不愧陶唐真世胄
頭銜蒙帝錫高峰陡上願後裔三餘用足無慚豐沛舊家聲
正廳內:
博白歷史文物單位
宗支繁博地念吾族以潭頭為根本累葉服疇食德禮隆肇祀並聯五派敘異倫
正堂內:
堂廉仍舊址綿萬年血食春秋兩祭無疆
階級易前規萃二德衣冠昭穆三壇同嘽
尊祖不在多儀豈徒誇俎豆相將笙藕並象
敬宗即以睦族敢自謂支流莫齊長幼有倫
劉氏家訓
祠者乃祖宗靈魂所依也,墓者乃祖宗體魄所床也,子孫思之不見祖宗,見所以所床之處,如見祖宗一般,故鏬之廁則補之,篷棘則剪之,梀宇損壞,塋碣崩頹則及擇吉依原所向原式重修之。
禮曰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節日以親九族,是知宗族之不可不睦也。
糧稅惟正之供度只出,百官祿廉,軍事儲糧,天下民生國計,胥於是取給錢糧故可緩乎。
心術正而言行皆正,在朝愛國忠君,在家愛親敬長,心術邪而言行皆邪,悖理橫道,天道斷無漏綱,人可不先正心術乎。
自天子至於庶人莫不有其業,吾族世遠人繁,不一其類無論富貴貧賤,士農工商,業雖不同,職皆本分,要惟以勤為本。勤則有已資其生,墮則多至損其德,然勤非徒儘力,寔要盡職。
朱子曰,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況淫主殺,未有淫而不殺其身者,即便倖免,亦必暗遭天譴。
朱伯廬先生。居家戒爭訟,訟而終凶,誠以有害無利,莫訟若也。
古者鄉舉里選,而賓興之,親戚顯黨,遠則情義相關,近則出門相見,或為先人數世之交遊休戚與
共,又或乎居往來晉接,緩急相須,此之路人逈別,所當通有無,同休戚,外禮久,內誠焉,凡事從厚,以相待,即彼曾以薄待我,我不可薄待他,久之且感而化矣,若恃強凌弱,待眾暴寡,靠富欺負,挖故而諜風水,爭人山林,占人田園,奪人妻女,放債違例,貪刻成家,此皆惡薄凶習,天道好遠,今日我以不顧者方色於人,安保異日人,不以不顧者施諸已乎,戒之哉,毋為兒孫作事也。
一、清朝嘉慶戊寅科舉人,誥授通議大夫,欽加三品銜雲南知縣,升授大關同知朱允椿曰:“吾邑劉氏,人殷戶眾皆難悉數,大抵皆祖彭城,而由閩遷博,所稱最盛,闕有兩支,一則前明歲貢福八公,一則前明庠生容台公后群,所云下寨潭頭之劉姓者是也”(道光十二年《博白縣誌》卷九選舉篇有載:朱允來字惠然號肯堂嘉慶戊寅恩科中式第四名改名允椿)。
三、桂林府教授辛酉補行乙未科舉人楊掄詩
四、光緒丙子科舉人,諫選知縣,桂林靈川縣訓導宗侄劉拱辰曰:“辰姓隸博甚多,支分派別末易更數,而潭頭一支,則自明容台公,由平地遷徙潭頭起家,眾族田成發祥有自”。
五、光緒三年歲次丁丑葭月上瀚十三世鳳翥
六、光緒三年歲在丁丑仲秋月吉旦第十三代鳳翔
七、賜進士出身誥封奉政大夫䕶理甘肅鞏昌府事隴西縣知縣前內閣中書祁永膺
八、亭子福八公支系宗侄,光緒庚子辛丑恩正並諫選知縣科舉人劉能同曰:“我族聚博陽、詢所從來,皆由閩省,源分派別,不下三十支,而潭頭容台公一支,自平地徙居以來,燕翼貽謀發祥最稱未艾”。
摘抄十四世以下名人錄
十四世
劉朝宗字月海,博白學田人,民族英雄劉永福的秘書官至五品銜,清末曾隨劉永福渡台抗日,后失勢歸籍;
劉朝考字屢泰,博白亞山人,民國博白城區鎮鴉山中團團董;
劉朝能字德芳,博白亞山人,曾任南丹縣礦區書記、廣西大廠副主任、大廠工人會主席,南丹縣副書記等職;
劉朝興,博白亞山人,原任稅務局副所長,縣財貿副部長等職;
十五世
劉殿虎字風從,博白亞山人,民國博白縣參議員,縣息訟會兼城區、水鳴自治民團團董,曾主持續修第四次潭頭劉氏家譜;
劉殿強,博白鳳山人,南寧市電業副總工程師;
十六世
劉陶福字自求,博白鳳山人,原任台灣政府審計部參事,著有《審計正要》,1949年隨軍去台灣落籍;
劉陶北,博白亞山人,民國桂系軍醫,南寧江濱醫院副院長;
劉陶輝,博白人,原天津市解放軍52891部隊技術部部長,高級工程師,軍隊高級專家,副軍級幹部,大校軍銜,軍醫少將;
劉陶富,博白人,國家解放軍某部副師長;
劉陶愷,博白亞山人,現任廣西百色市樂業縣副縣長;
劉陶樞,防城人,廣西知名作家,1979年加入廣西作協;
十七代
劉唐彬,博白亞山人,主任醫師,教授,碩士導師;
劉唐文,博白鳳山人,曾任北流市人大主任;
劉卓唐,防城那良人,原欽州市公路管理處主任;
劉唐茂,博白鳳山人,現任博白新田鎮副鎮長;
劉唐榮,博白亞山人,現任博白縣住建局副局長;
劉唐志,博白三灘人,曾任南寧市農業機械化管理局農機學會秘書長,入編《中國專家名人辭典》和《中國高級專業幹部實績大辭典》。
劉唐威,博白三灘人,醫學專家,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中華急診醫學會全國委員,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
新中國成立后,湧現軍師級幹部兩人,廳級一人,縣團級四人 享受國務院津貼一人,教授、主任五人,博士八人,還有在職在校大學生一大批。
清朝博白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