濾粉
濾粉
濾粉,融安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兩縣的特色美食之一,也是米粉中的一種。濾粉至今早已發展成為融安融水地區人民的大眾食物,縣城乃至以下的鄉鎮、農村,大家的早點、午餐經常都離不開濾粉。鄉民們每在趕街圩的時候,吃一碗濾粉當作午餐或者下午茶,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必然。
濾粉在融安、融水有很悠久的歷史,相傳為清朝時融縣(今融安、融水)的農民所創,融縣濾粉是融安、融水的特有的小吃,是兩縣人民的最愛小吃。無論在鄉下還是縣城,人最多的粉店一定是濾粉店。很多從外地回來的人第一要吃的,就是濾粉,因為外地沒有。濾粉的攤位一般檔次都不會是太高,在一般都在集市等人多熱鬧的地方,所以價格也不會太高,深受人民喜愛,可稱做物美價廉。如果你到飯店裡吃濾粉,不會有太多的感受。一是因為不地道,集市中的才夠正宗。二是吃濾粉不用講究文雅,以猛虎下山,風捲殘雲的吃法則更有味道,大夥都一樣,不需要理會吃相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有這樣的心理,彼此心照不宣吧。濾粉品的是它的原滋原味,享受的是自然綠色的感覺。當然,煮的過程也頗具壯觀。人在異鄉,只能在夢中品味濾粉的味道了。
濾粉製作現場
濾粉
清順治時代,長安鎮附近從粵、閩、湘、贛、黔等省遷來一批農民,以墾荒開地,造田耕種謀生。幾十年以
后,逐步擴大了耕地面積,營造了很多村落,有的農戶富裕起來了,為改善膳食,他們研製出了濾粉,最先的方法是把大米浸泡過夜后洗凈濾干,放少量的米飯加工碓成粉末。將米粉入盆,用小量滾水合勻。再加放清水攪拌成生熟稀漿。取木水瓢將底部鑽穿五個漏眼。用五個手指塞緊瓢底的漏眼,將米漿倒入木瓢內,鬆開五指把米漿濾入沸水鍋,用竹筷撈松,不使其粘鍋底,熟后即成圓形粉條。
清代乾隆年間,融安縣大巷一帶,遭受嚴重旱災。當地習俗,每年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春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每年春秋兩社,是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這個習慣古來有之。民間有一句俗語云:“社王不吃長江水”,每逢社日都下雨。但當年的降雨量很小,因濾粉的方法似連綿不斷的下雨,農民為了求神降雨,就以濾粉和酒肉祈敬“社王”。巧逢這年祭祀之後,連日傾盆大雨,使當年獲五穀豐登。從此,不但每年的“社日”家家戶戶做濾粉祭祀“社王”,逢年過節、招待貴客也用濾粉。吃濾粉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
民國初期,濾粉引進飲食行業。最早有居民翁亮的母親,在長安鎮舊址圩鋪(即現新華街),開設濾粉店,生意越做越興隆,後由一家發展到10家。濾粉自開創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濾粉
白大米1公斤,豬肉150克,豬骨頭250克,熟油100克,生鹽15克,醬油50克,冰糖25克,桂林豆腐乳3塊,味精1克,蔥花50克,頭菜100克,炒香芝麻粉10克。
先將豬骨頭洗凈放入鍋,加放清水500克,猛火煮滾後用溫火煲成250克的骨頭湯。將豬骨撈起後放鹽、冰糖、醬油等煮成滷水,起入罐內,放味精調勻備用。將豬肉洗凈剁碎腌好備用。腐乳放入滾水開溶備用。蔥頭洗凈切碎備用。頭菜洗凈剁碎炒香備用。將碎肉和腐乳汁分成10碗備用。將白大米洗凈泡20分鐘,再用清水洗凈,用電動鋼砂磨加工成細嫩的米漿。製作濾粉時先將米漿調勻成稀漿,倒入鍍鋅鐵皮的濾瓢內,右手握瓢柄,左手拿底板柄,同時將濾瓢放鍋灶上,隨即將粉漿濾入沸水鍋內。邊濾邊旋轉濾瓢至濾完,將底板的米漿刮凈,入瓢濾乾淨。用竹筷撈開煮熟粉條。碗中先放小量滾粉湯撈散碎肉,撈粉入碗,用筷條拌勻熟碎肉,粉面上加放熟油滷水,最後撒放蔥花、頭菜、芝麻粉即成。
濾粉
濾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