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陽平原

澧陽平原

澧陽平原,位於湖南省洞庭湖西北岸的澧水中下游地區,地處武陵山脈的東北邊緣,西、南、北三面環山,南臨澧水,東向洞庭湖敞開。

行政區域涉及當今湖南省澧縣大部分和臨澧縣一部分,也包括津市市、安鄉縣和石門縣的少部分地區。

澧陽平原史前文化遺跡豐富,發現史前遺址400餘處。其遺址分佈之密集,文化演變之連續,遺存形態之多樣,在湖南乃至全國極為罕見,尤以城頭山、彭頭山、八十壋遺址為代表的幾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為引人注目。澧陽平原被確認為世界水稻最早起源地。

地理環境


地理坐標:北緯29°50′—30°05′,東經111°27′—111°55′。
地理位置:湖南省洞庭湖西北岸的澧水中下游地區,地處武陵山脈的東北邊緣,西、南、北三面環山,南臨澧水,東向洞庭湖敞開。東西長約50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面積約700多平方公里。
澧陽平原
澧陽平原
地貌特徵:
澧陽平原地處武陵山脈的東北邊緣,西、南、北三面環山,南臨澧水,東向洞庭湖敞開,擁有從山區、丘陵到平原的完整地貌。
背靠大山,面朝大澤的沖積和沉積平原,湖沼發育、河流眾多。澧陽平原背倚崇山峻岭的武陵山脈,東南面緊挨煙波浩渺的洞庭巨浸,北面面對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有虎渡河相通。澧水除本身之外還有八條支流,合稱“九澧”,正是襟江帶湖,河流眾多,湖沼發育,典型的水鄉澤國。因受地質運動與風、水動力的多方面影響,洪水季節九澧與長江的泥沙淤積,使之成為沖積和沉積平原。晚更新世後期為洞庭凹陷盆地內淺水湖泊與河流交替的沉積環境。

行政區域


涉及當今澧縣大部分和臨澧縣一部分,也包括津市市、安鄉縣和石門縣的少部分地區。

史前文明


澧陽平原史前文明的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不僅震驚了中國,而且震驚了世界。
從五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與北京山頂洞文化南北呼應的津市市虎爪山文化開始,接二連三的還有雞公壋文化、烏鴉山文化、十里崗文化,繼之而來的13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又有宋家崗、華壋以及10000-7800年前的彭頭山與八十壋文化,人類從此開始了穩定的定居生活。彭頭山文化的影響不僅擴展到了整個洞庭湖區,甚至在江漢平原、鄂西、漢北等地域,都深深奠定了早期長江中下游史前文明的基礎。接著是石門皂市下層文化和安鄉湯家崗文化。湯家崗文化以其印紋白陶及相關的陶豆、盤、碗、罐、釜、石斧等標誌性器物,隨著稻米民族的擴散輻射,傳播到了長江下游的江浙、陝西漢中、嶺南的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甚至今天遍及印度、太平洋的南島語族的最終源頭,都極有可能要追溯到澧陽平原來。湯家崗文化之後的6300年前,又迎來了城頭山大溪文化的輝煌,先民們建起了最早的古城,大大加速了中國文明的史前進程。而約1000年後,在城頭山東面十多公里處又出現了一座更先進的雞叫城。雞叫城繁榮時期,農業已高度發達,而且商賈雲聚,成為了湖南的文化經濟中心。
這些史前文化遺跡如此密集、齊全,其文化演變發展的環節鏈條如此完整,形態種類如此多樣,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充分說明中華文明是南北輝映、共同發展的,甚至以澧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流域的前期發展還快於黃河流域。因為南方先民在澧陽平原首先完成了從狩獵、採集向農耕文明的轉變,進而又由農耕文明向聚落式的都市文明的二次轉變,這是引領人類社會發展的革命性跨越,其意義極其重大,並把中國的文明史從5000年提前到了10000年。
然而,在雞叫城的繁榮之後,距今4000年左右,澧陽平原的史前文明進程卻突然沉寂了,在距今3800年左右,澧陽平原的史前社會終結。

水稻考古


1988年,湖南省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大量摻雜在陶片里的稻殼,距今約九千年,將世界稻作歷史推前了二千多年。1993年,湖南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一萬四千至一萬八千年。1996年,在中國最早的古城澧縣城頭山遺址,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約六千多年。2006年,在距今約四千多年的澧縣雞叫城遺址,發現了大量炭化谷糠和完整的灌溉系統。
2009年6月,歷時五年的“中國稻作起源考古學研究”--湖南道縣玉蟾岩中美聯合考古進入尾聲,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終身教授奧佛等國際權威考古專家表示,以澧陽平原為代表的長江中游地區是世界水稻的起源與傳播中心之一。
2014年4月,在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的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宋家崗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中,出土了距今約9000年前的100多粒彭頭山文化早期的炭化稻米。考古專家認為,該遺址的炭化米屬於彭頭山文化早期,距今約9000年前,這是首次發現彭頭山文化早期的炭化實物,也是目前澧陽平原發現最早的水稻遺存。

神話傳說


研究湖湘文化的知名學者巫瑞書教授所著的《荊湘民間文學與楚文化》第一章,對以湖南為主的楚湘洪水神話流播的廣泛及類型的繁茂,就有系統的論述。他的另一部著作《孟姜女傳說與湖湘文化》中的代序《湖湘民間文學及其社會影響》一文中,就有“洪水神話,或稱‘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遺民再造人類的故事’(簡稱‘洪水造人故事’)”的章節,其中就論及到“……洪水神話中的儺公儺母(或羅公羅娘)式,湘北、湘西、鄂西、川東南一帶土家族、漢族地區流行甚廣;東山老人與南北小妹(或女媧娘娘與香山老祖)式的洪水神話,湘中、湘東丘陵及湘北平原地區亦屢見不鮮。……湘澧之地及其邊緣地區人和雷公式的洪水神話,有名的作品如《洪水故事》、《伏羲女媧結婚》……等,湘澧地區蘊藏最深、最具代表性的神話則是盤古(盤瓠)神話,洪水神話(女媧、伏羲)。它們與湘東的炎帝(神農)神話,湘南的祝融神話、舜帝神話,相互輝映,膾炙人口,共同組成了肇自氏族社會以來的三湘大地古老奇胲而又豐富瑰麗的神話彩卷(既是湖湘文化,又是炎黃文化‘遂古之初’的一部分)。”

遊覽參考


澧陽平原史前遺跡游最佳路線:
臨澧—石門—澧縣—津市—安鄉
春遊自駕游路線:
1、從長沙出發,長沙西收費站上長常高速公路—“常德南”出口,德山收費站下—常德(約2小時)
2、常德市—G207,經臨澧縣—張公廟大橋在修,改走合口大橋,按路牌標識到達澧縣縣城(約1小時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