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豬油湯糰是浙江省寧波市傳統小吃,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而享譽海內外。寧波地區民間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吃寧波湯糰,以示歡樂、團圓、吉祥之意。一些海外僑胞每逢佳節,總愛吃碗湯糰以寄託思鄉之情。自1982年起,寧波湯糰已成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個點心品種。1997年入選為中華名點小吃。
寧波人在大年初一都有吃豬油湯糰的傳統習慣。湯糰含有團圓、如意的意思,即使在海外的遊子,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新春佳節也忘不了要吃家鄉的豬油湯糰,盼望團圓,以慰思鄉之念。
湯糰,原名元宵,原是指元宵節。舊時候,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
元夜。湯糰以元宵命名,起源於
隋朝。相傳,
隋煬帝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那一天晚上,在
洛陽搭台歌舞"與民同樂",並用實心的圓子,湯中撒糖,賜給臣下和歌姬作晚點食用。因這天恰好是元宵夜,故名"元宵"。這種為人們喜愛的食品傳至寧波,經過長期發展,逐步改進,才逐漸形成現在
水磨糯米粉嵌豬油餡的寧波湯糰特有的風味。
傳說八洞神仙
呂洞賓在陽春三月,變一位賣湯糰的老翁在
西湖叫賣。
許仙吃了呂洞賓的湯糰,不小心,一顆湯糰"的溜溜"滾落西湖,被白蛇吞吃了,白蛇成了仙,與許仙結成夫婦。又傳說,寧波"
鴉片戰爭"后被闢為"
五口通商"口岸,大批洋人湧進寧波,他們吃了寧波豬油湯軒團,在津津有味之餘,對這滾圓雪白軟糯香甜的湯糰發生了興趣,產生了疑問,翻來覆去總是弄不懂,這湯糰餡子是如何嵌進去的。寧波湯糰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因系用水磨方法把糯米磨成漿製作,故又被叫作"吊漿湯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