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村

浙江天台縣福溪街道下轄村

水南村隸屬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福溪街道,位於天台縣城2公里附近。與“活佛濟公”出生地僅1.5公里。水南村是中國第三大自然村,浙江省第二大自然村。共2667戶、8987人。

簡介


水南村距天台縣城2公里,與活佛濟公出生地僅1.5公里。水南村是中國第三大自然村,浙江省第二大自然村。也是台州市第一大村。分為新聯、三聯、星光、建明、光明、民主6個行政村。水南村不僅大,而且村套村,戶連戶,道路交錯,能進難出,猶如迷宮。它建村歷史悠久,村民聚族而居,民性剛強,刻苦耐勞,耕讀傳家。歷史上人才輩出,不少人投身革命,學有成就,但也曾以宗族械鬥而聞名。是南方人口最多許氏家族聚居地。村內有宋元時期古民居,明代的六角井,清代許氏宗祠(5處)及10多處廟宇道觀等景點,其中5處許氏宗祠己立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國21年(1932年)村人許也夫父親去世,上海市市長吳鐵城、大亨杜玉笙、張嘯林親臨水南村參加葬禮,天台縣長張寶琛為其父木主圈點紅朱漆。而今有位老農作家許亦江個人獨自邊學邊寫,不求回報,經過十多年嘔心瀝血時間完成了《水南村志》、《水南許氏》等兩本巨作,為許氏家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被譽為國內由村民個人修撰並公開發行村志第一人。水南村從古至今就是長壽福地,歷史上出過許多百歲老人,其中清光緒年間岀過一位113歲高齡許蓮舫老人,朝庭還出資建百歲坊(毀於1966年)。水南許氏始祖澗南公發十房,繁衍生息600多年以來,歷經20多代,至今已有許氏後裔23800多人,住水南村許氏後裔也有近9000人。真印正了水南三山是“遠看三隻龜、近看三面旗,旗下二萬人”的民間傳說。歡迎在外水南許氏後裔常來這裡尋根問祖,及有識之士並投資這處神秘的古村落。開發保護先人遺留的寶貴古建築,共建和諧的富麗家園。
自然地理
水南村距天台縣城2公里。

名人名事


許友法(1918-1983),民國7年8月19日出生於天台縣新民鄉水南村后塘岸一戶貧農家庭。水南是個有千戶煙灶的大村,全靠北始豐溪大堤護衛著田地作物為生。1949年,三港口、風車手兩處防堤決口,沖毀土地200多畝,淹沒土地1000多畝。雖然經過兩年斷斷續續修築,堤壩仍然顯得單薄而脆弱。新中國成立以後立即投身到水利工作的許友法對此心急如焚,就邀幾位農友,現場勘察,規劃修建規模較大的防洪大壩,並畫出藍圖,奔走於鄉、區、縣各級政府,要求支持實施,卻屢次遭到某些領導人的阻攔。身為工地負責人的許友法不得已三次向《浙江日報》社反映情況。《浙江日報》於1952年2月12日披露其來信。2月24日,天台縣委對有關人員作了處理,並號召全縣人民向許友法學習。在建設科的調研支持下,大堤順利復工,至1955年初步建成。此後三防會又領導村民修復,迄今水南村從未遭受洪水危害。
1957年冬,擔任新民鄉水利會主任的許友法帶領水南群眾建起大嶴里、塘上兩座水庫,使千畝農田受益。1958年初,他隨縣代表團去水利先進縣諸暨參觀,回來后即著手勘測規劃,興建一座可以徹底改變全鄉水利條件的幸福水庫。1月27日,水庫開工,許友法擔任工地負責人。他和民工們連日苦幹。2月的一天,積雪冰凍,正在開挖的大壩夾心牆截水槽牆壁坍方,壓住抽水蓮蓬頭,槽底水位急劇上漲,情勢十分危急。許友法見狀,立即縱身跳入刺骨的冰水之中排除積土。突然皮管架倒塌,將他壓在泥水中。他忍著傷痛和嚴寒,經過半個小時的奮戰,終於排除了故障,恢復了抽水。為建水庫,他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次,他一直干到下午4時才去食堂吃中飯,後勤管理人員誤以為他提前吃晚飯,指斥他帶頭違反制度。他一聲不響,返回工地繼續幹活。當他位同志明白了真相前來道歉,他反過來笑著表揚對方執行制度嚴格。大家都為他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懷深深感動。他還苦幹加巧幹,想出辦法,用鋼釺打土和山區滑道活輪吊土,分別提高工效3倍、6倍。這樣的施工用具共有4件。這一年,他被評為縣一級勞動模範。
1959年9月4日,全縣普降暴雨,正在施工中的幸福水庫遭洪水垮壩。不明真相的村民遷怒於許友法,責罵之聲四起,連親生女兒都不理他。在這關鍵時刻,黨和政府支持了他,安排他去支援已動工興建的王浪水庫。幾個月後回到水南,重振旗鼓,繼續任勞任怨地建設水庫,直到1960年5月竣工。同年2月,他出席省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
當時正值災年缺糧,工地指揮部人心浮動。為了建庫大業,他拿出所有的積蓄辦起水磨坊。白天在工地勞動,晚上到縣城大街小巷向飲食店兜攬麥粉加工生意。一段時間下來,積蓄一倉半的小麥,全部拿來分發給管理人員作口糧。
接著,許友法和這些同志從水庫尾岸挖耕作土,運到大壩下游,造田2畝,還利用溪灘砂土造地4畝。從1961初起,他又和民工投入渠道建設。3年中,完成東、西乾渠11公里,支渠13條,共17公里,形成3層樓式田園化的灌溉網路,有1萬多畝田地受益,大片旱地變成水田,有名的缺水村終於舊貌換新顏。
1967年10月,許友法調往桐柏電站負責百丈坑西引水渠施工。他同測量組同志勘察了20多個大小山頭,連續5次爬上600米高的烏岩山,勘測八丘坑至百丈坑隧洞。還經常腰繫繩索,腳踮峭壁,親自指導施工。二年中打通了3000多米長的桐柏西引水渠,工程提前兩年,於1969年11月20日竣工,為國家節約資金30萬元。1970年1月18日,《浙江日報》以《桐柏山上的新愚公》為題,報導了他的建渠業績。1972年5月,許友法轉為國家正式職工。此後,他又參加東引水工程施工,完成黃壇坑水壩和全省最長無支洞的天封坑隧洞等工程。

人文古迹


十房祠

在眾多的許氏宗祠中,十房祠堂最為重要,因為它是總祠,同樣建築也最為宏偉。十房祠堂位於村北,坐北朝南,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現存正廳、兩廂、大門等建築,為四合院形式。正廳面寬五間,五柱九檁,硬山頂屋面,大門前建有照牆,門前曾立五對旗杆礅,那是清光緒年間各科舉人許朝泰、許庭揚、許桂芳等所立,其中一對為清光緒恩科進士“翰林院編修”許鳴球所立。從這些旗杆礅中,我們能感受到許氏家族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宗祠購置學田和義田,把每年的收入作為本族清寒子弟讀書的補助。明末清初,村內就有多家私塾,如棲鳳館和環溪書院等。照牆上有明嘉靖年間大學者王陽明所題寫“城南世家”四字,這方字由原澗南公祠移匾於此。
水南村[浙江天台縣福溪街道下轄村]
水南村[浙江天台縣福溪街道下轄村]
十房祠堂的正廳為“繩武堂”,正廳建築高大,尤其是廳內十六根木柱十分粗大。那些曾經懸掛於正廳內的匾額似乎記載了許氏家族的歷史,額頂上有三塊直匾,中匾題“欽賜翰林院修編”,左匾系同治皇帝諭旨“聖朝人瑞”,右匾題“民國人瑞”。透過這三方匾額,我們能讀到二個鮮活的故事。翰林院修編授予的是許鳴球,他是水南許氏家族惟一的一位進士,當年刻苦讀書的細節似乎與傳統的故事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他的進取之心感動著村裡的後人,他得中進士是光緒甲午年,那一年他已六十七歲高齡。許鳴球的舊居就在前塘東北岸,俗稱奓門頭,當年的建築也是極為講究,頭門寬敞,門樓前有照牆,門樓后是一幢四合院的民居,門窗的雕花也是精緻,只是現已敗落得很了,門樓已改建,四合院也倒塌得差不多了。
從“聖朝人瑞”和“民國人瑞”二方匾額中,人們得知這方土地是一方福地,是人居長壽之處。被稱為聖朝人瑞的是許永朝,他是113歲的長壽老人,前塘岸三角塘人。清同治十一年,許永朝103歲,巡撫楊昌浚請旨建百歲坊,石質牌坊建在宅院的門前。在他111歲時,五代同堂,家庭和睦相處,巡撫譚鍾麟請旨從優獎賞,當時的溪南庄改名為福溪庄。

許永朝舊居

水南村[浙江天台縣福溪街道下轄村]
水南村[浙江天台縣福溪街道下轄村]
位於三角塘。還能看到門楣上所題寫的“福溪舊址”四字,邊門的門楣也有“福溪深處”四字。舊居為四合院的格局,正廳後有一小天井,後壁牆中建一佛龕,佛龕的上部有一塊小石匾,刻“居其所”三字,字取自《論語》“居其所而從星拱之”一句,其上粉牆上還有“別有壺天”題詞。在舊居東邊建有蓮舫公祠,俗稱小祠堂。小祠堂建於清同治七年,小祠堂建有一座門樓,門樓朝西南,不在中軸線上。進得台門,往東一折,便是天井,該跨院呈梯形。小祠堂朝西,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正廳的檐檁、枋上都施彩畫,隱約可見的有喜鵲登梅、百鷺荷花等吉祥圖案,畫面簡潔,意境傳神。小祠堂還完整地保存在村中,可惜百歲坊已拆了。

五房宗祠

五房宗祠和六房宗祠也保存較為完整。五房宗祠又稱懷德公祠,始建於清光緒五年,位於村北,與十房宗祠隔路相鄰。祠堂的門樓非常有氣勢,大門八字石坊包腳,深雕龍頭、蓮花和龍鳳呈祥等圖案,戶對石雕分別雕有蝠、鹿和蓮花等淺浮雕吉祥圖案。進入正門,有敞廊引向兩廂,檐廊闢作過道。兩側有萬卷書洞門,相接檐廊過道和正廳。廂房的木雕窗欞做工極為精細。正廳面闊三間屋面,略高於兩廂,正廳內尚存“永思堂”匾額,取永言孝思,孝思維則之意。

石板牆民居

水南村的民居也極有特色,石板牆建築成為了水南民居的一大特色。整堵牆都用長形的石板相拼而成,為了採光和透氣,通常在石板的上端,開設漏窗,漏窗的圖案是在整塊石板上鏤空打出來的,二層的樓房,往往是石板牆之上砌上青磚。此外,石窗也出現在磚牆上,磚牆上的石窗通常是將一塊打好圖案的石窗鑲嵌於牆之中,石窗都不設窗門。石窗在民居的前牆和後壁都有應用,大多為同一主題的多個石窗,或左右對稱,或前後呼應,一窗一景,這使得原本單調的牆體,多了一份內容。石窗的圖案或簡或繁,盡現風采,圖案多有吉祥寓意,雙獅戲球、財神到、蝙蝠、如意等圖案在村中的民居中隨處可見。

旗杆墩里民居

坐落在奓菜園之南,建於清乾隆中期。民居坐西朝東,宅院共有三進建築,大門朝北而開,共設三道大門,第一道大門頂部裝有八對鐵制的叉形裝飾,這幢民居俗稱打叉門頭。大門之外有一堵照牆,牆兩側立一副旗杆墩,所以也稱這幢民居為旗杆墩里。三進建筑前進稱前廳,中間一進為省三堂,後進因所處的地勢要高於前二進,俗稱高沿頭。省三堂堂名取自《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意為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省三堂要比其它建築高出許多,廊下的一對石磉雕有龍鳳圖案,道地鵝卵石鋪就麒麟送子的圖案。現在這幢民居倒坍比較嚴重,門樓也已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