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淹鎮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下轄鎮
小淹鎮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位於安化縣境東北部,離縣城30公里。面積177.07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3個社區,15個村。相傳南宋嘉定17年,寧宗之子理宗自邵州詣京師(杭州)繼位過此,忽值石門潭伏漲,淹留竟日,故名小淹。
截至2020年11月1日,小淹鎮常住人口為28547人。
小淹鎮是世界黑茶發源地,以茶興鎮,致力打造黑茶第一鎮。至2015年末,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8億元,財政收入40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比2000年的1028元增加1972元。
1950年屬安化五區,1952年屬安化四區。1958年敷溪、上馬、長樂、小淹四鄉合併分別成立小淹公社和小淹鎮。1961年按原合併時的鄉調整為四個公社。1984年公社建制改為鄉,1986年小淹鎮、小淹鄉合為小淹鎮。1995年小淹鎮、敷溪鄉並為小淹鎮。2008年進行村級行政區劃調整,轄3個社區10個居民小組:小淹社區、白沙社區、敷溪社區(永豐、谷塘、敷溪);18個行政村275個村民小組:老安村(長龍、老安)、雙仙村(塘仙、大雙)、金雙村(金林、雙江、金聯)、長沖社區村、雙橋社區村(灘頭坪)、碧溪村(碧玉、桂花、南陽)、百福村(明星、復興、集中、回龍)、幸福村(大仙、劉家坪、永強)、百足社區村(百足、陶家)、石峰社區村(石峰、高峰)、肖家村(橋亭、大周)、陶澍村(青雙、合草、沙灣)、苞芷園村(苞芷、泥灣)、楊思村(楊石、思模)、百花村(田興、欣欣、蓮形、永康)、白蓮村(蓮花、香草、廟坪、眾興)、勝利村(李家棚、楓樹坪、丁家)、白沙社區村,至2015年無變化。2016年進行第二輪村級行政區劃調整,由3個社區18個村調整為3個社區15個村。
小淹鎮下轄3個社區,15個村:敷溪社區、小淹社區、白沙溪社區,白蓮村、勝利村、雙仙村、金雙村、老安村、肖家村、陶澍村、楊思村、苞芷園村、碧溪村、百福村、幸福村、百花村、石峰村、百足村。
敷溪社區 | 小淹社區 | 白沙溪社區 | 白蓮村 | 勝利村 | 雙仙村 |
金雙村 | 老安村 | 肖家村 | 陶澍村 | 楊思村 | 苞芷園村 |
碧溪村 | 百福村 | 幸福村 | 百花村 | 石峰村 | 百足村 |

小淹鎮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6.6度,平均降水1342mm。
資江由西向東自小淹鎮陶澍村西入境,敷溪社區東出境,境內總長19公里。白沙溪發源於白蓮村,流經勝利村、白沙社區村,全長11公里。伊溪從幸福村入境,敷溪社區出境;碧溪發源於碧溪村,流經百福村,全長9公里;老安溪發源金雙村,流經雙仙村、老安村,全長16公里。
主要自然災害有洪災、泥石流、旱災、冰凍災害等。
境內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紅薯、玉米等。20世紀80年代后,大力推廣雜交稻、良種紅薯和玉米,糧食總產有所提高。2000年總產糧食10826噸,比1986年增加240噸。2015年,全年共完成糧食總產量13755噸。陶澍、肖家、幸福等村建立的油菜集中育苗區、油菜新品種高產示範區、綠豆新品種比較試驗區等農業項目成效顯著。
1986年,境內有茶園6600畝,年產茶葉355噸。在市場激烈競爭中,茶葉生產日趨低落,1994年,茶園減至4500畝,產量降至288.5噸,至2000年,仍不見復甦。2008年後,茶產業迅速發展,2015年末有茶園1.5萬畝,農業專業合作社17家。其中潤和集團的七里沖茶園、白沙溪茶廠的鈞澤園茶園、明星林業開發專業合作社的天子山茶園規模均突破1000畝。

小淹鎮在湖南省的位置
1986年,有各類企業322家,其中鎮辦24家,村辦70家。主要行業有竹木加工、茶葉及商飲、運輸等,是年總產值443.7萬元。1990年後,民營企業迅速發展。規模最大的建玲竹業有限責任公司始建於1993年,該廠利用本地楠竹資源,生產高檔竹地板,產品遠銷西北、東北,2000年實現產值3200萬元,交稅400萬元。1992年,台灣同胞邱進雄先生獨資創辦時代竹器廠,為縣內第一家台資企業。
至2015年底,全鎮共有黑茶產業園1個,黑茶企業14家,全年實現黑茶產業生產總值5.7億元,上交稅金4025萬元。主要黑茶生產企業有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建玲實業有限公司、安化雲天閣茶業有限公司等。從白沙溪茶廠至小淹鎮區沿線,有黑茶品鑒、營銷門店二十餘家,黑茶文化一條街初具規模。“白沙溪”黑茶品牌是中國黑茶標誌性品牌,主要產品有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湘尖茶、精品黑磚條裝茶、精品手築茯磚茶、花捲茶、以及5301、5311、雲尖、茯毫等。
2021年6月 30日,安化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小淹鎮常住人口為28547人。

陶澍畫像
彭先澤(1902~1951),字孟津,沙灣人。早年留學日本學習農業。他創辦的安化第一個黑磚茶廠(現白沙溪茶廠的前身)打破了晉、陝茶商“非涇水不能壓磚”的壟斷局面,結束安化黑茶由茶商運往陝西壓制茶磚的歷史,是中國黑茶進行系統理論總結的第一人。
彭國鈞(1877~1952),原名深梁,號賢訪、潛舫、泉航,后更號全方當代傑出教育家,曾創辦長郡中學。1898年彭國鈞考取秀才,在鄉授徒兩年後入長沙嶽麓書院。在新學影響下,彭國鈞放棄科舉,考入明德學堂速成師範第一班。1905年任教修業,不久加入同盟會,1908年任修業校長。1912年創辦長郡中學,1913年奉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17年教育部以彭國鈞辦理修業、長郡兩校卓有成效,授予三等獎章。1946年湖南省政府呈准教育部,評彭國鈞、曹典球、何炳麟、曾約農、黃士衡五人為教育家,尊為湖南教育界五老,各贈羊裘、手杖。
陶澍陵園位於陶澍村,1839年動工,1840年竣工。陵園佔地面積7560平方米,由朝庭撥款修建,左宗棠曾親自參與了陵園的規劃和督修,並為其撰寫墓誌銘。整個陵園共由牌坊、墓道、夫妻墓冢、享堂、御碑亭五部分組成。
印心石屋道光十五年,陶澍因政績卓著,被召入京覲見。道光帝詳細詢問了陶澍家世。陶澍向道光帝描述了其家位於“洞庭西南,資水之濱……潭心有石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幼年時隨其父“結屋讀書其上”等情形。道光帝聽了很感興趣,隨即書大小兩方‘印心石屋’匾額以賜。
陶澍官邸存於安化縣第三中學。總督府基本保留原貌,太保第、鄉賢祠、賜書樓、石雕龍鳳門、雙玉飄香、引水石渠等隱約可見。
文瀾塔位於資江石門潭北岸,1836年由陶澍回鄉捐資所建。塔高21米,八方七層,四至七層塔角銅鈴32個,風吹鈴響,似仙女奏樂。古塔點綴在高山峽谷之中,青山綠水之間,氣勢雄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公搶印石門潭南北兩岸有蝦公形、雞公形、蜈蚣形三條龍脈,其中蝦公形山與藿草灘相連。雞公、蜈蚣隔江相望,爭搶石印,比勢不讓。蝦公見機而行,從藿草灘順水而下,搶得了石印,故陶澍應運而生。
安化黑茶
小淹是安化黑茶的發源地,苞芷園村是小淹的一張歷史名片。據安徽農學院教材《制茶學》載:“安化黑茶最早產於苞芷園。”有資料說,採制安化黑茶的茶行,最初設在敷溪附近的雲盤裡苞芷園、丁家灣一帶,后移到小淹附近的馬家坪及白沙溪口,清道光、咸豐年後發展到資水沿岸的江南、唐家觀、黃沙坪、東坪等地。至今苞芷園遺存有一塊立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茶葉禁碑,記錄了當時苞芷園一帶茶葉生產的概況,針對商販私販茶葉、摻雜使假、短斤少兩等行為設立八條禁規以除流弊。
竹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