閿鄉縣
河南省靈寶市下轄縣
古老的閿鄉縣,是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方。據《閿鄉縣誌》記載,閿鄉縣史稱湖縣,北周更名湖城縣,隋朝為閿鄉縣。1954年6月21日撤銷閿鄉縣併入靈寶縣,擁有3000年的文明歷史。
古閿鄉的十二景觀,鼎湖霞煙,黃河白帆,黃帝騎龍升天,女媧鍊石補天,摶土造人;九孔閿蓮;貴妃醉酒等優美的傳奇均出自閿鄉。美麗富饒的古閿鄉縣,孕育者一代又一代淳樸善良勇敢智慧的閿鄉人民。
1956年國家修建三門峽大壩,根據國家政策閿鄉縣城搬遷,一部分搬遷到縣城東南5里,行政劃分歸靈寶市西閻鄉管轄,取村名“閿東村”,有人也叫“東遷建”,另一部分搬遷到閿鄉縣城西南5里,行政劃分歸靈寶市陽平鎮管轄,取村名“閿鄉村”也叫“閿西村”還有人叫“西遷建”。很多人把“閿”字寫成了錯別字“閔”或著“文”。於是有了“文鄉村”和“文西村”之說。
根據詞義“閿”字讀“wén”,是閿鄉縣的地名專用字。她代表著閿鄉人民3000年的古老文明歷史,是閿鄉人民智慧的結晶。“閔”字念“mǐn”,姓氏用字,另一個意思為疾病死喪。而“文”字廣義是“文明,文化,文學,文獻,文物,文言”。
在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閿西村邊的310國道旁,有一座精美的牌坊,牌坊下的石刻上記載著古老閿鄉縣風貌的史料。碑文如下:
閿鄉縣原名胡。秦初為胡關地。前漢在胡關地置胡縣(以水的名),此為閿鄉有縣之始。武帝建元元年(前一四〇年)更名湖,屬京兆尹(在今西安市)。後漢建武十五年(三九年)屬弘農郡。三國、魏、晉仍舊。南北朝時期,元魏改湖縣為湖城縣。北周明帝二年(五五八年),在原湖城縣舊址置閿鄉郡,領閿鄉縣。隋開皇三年(五八三年),廢閿鄉郡。開皇十六年(五九六年),省湖城縣入閿鄉縣,移治於湖城。義寧元年(六一七年),復置湖城縣,仍置閿鄉縣。唐武德元年(六一八年),改鳳林郡(原弘農郡)為鼎城(以閿鄉之皇帝鑄鼎原名之),移治閿鄉。貞觀八年(六三四年),閿鄉縣屬虢州,宋、遼、金時期,湖城、閿鄉改屬陝州。元代至元二年(一二六五年),省湖城入閿鄉(縣治在閿底鎮)。明代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閿鄉屬河南府,繼改屬陝州,隸河陝汝道,閿鄉縣移治於唐湖城縣舊址。清代,閿鄉縣隸屬陝州。中華民國,閿鄉初屬豫西道。后廢道設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屬河南省第十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閿鄉縣屬陝州專區。一九五二年撤銷陝州專區后,屬洛陽專區。一九五四年六月,靈寶、閿鄉兩縣合併,閿鄉縣不再存在。閿鄉縣城成為鄉鎮所在地。一九五九年黃河三門峽水庫攔洪蓄水,是老縣城屬於海拔333米以下的淹沒區,閿鄉人響應國家號召,一支移民敦煌(一九五六年移出),一支移至閿東,大部分移至今地閿鄉村。
為紀念閿鄉老縣城曾經的輝煌歷史,激勵後來人,故立此碑以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