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
河南府
河南府,為古代府,府治洛陽縣(今河南洛陽市),範圍大致為今河南洛陽市所轄地域。
東周時,洛陽(洛邑)為國都。秦置三川郡,西漢分置河南郡,均以雒陽為郡治。東漢雒陽為首都,曹魏時改雒陽為洛陽,仍為首都。
北魏統一北方后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隋代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均以東都洛陽為中心。
唐代,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明代,洛陽河南江北行省的省治。清代,河南府治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徠民國三年,廢府留縣,屬河洛道。
河南府,是對今天洛陽的古稱。洛陽地處黃河以南,中原腹地。《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這裡提到的“河”指黃河,而河東、河內、河南謂“三河”,是以黃河為坐標界定的區域,中華初始文明皆集中發生在這一地區。具體來講,河東指山西省大部,河內指焦作一帶(包括洛陽市吉利區),河南則指洛陽。
洛陽稱河南,是與河東、河內相對應的,若從地理位置上看,河東、河內、河南這三個區域,恰恰構成一個鼎足之狀,而洛陽的孟津縣正好處於軸心,這個縣的西北為河東,北部和東北為河內,其南面正是洛陽,也就是河南。
河南府:沖,繁。隸河陝汝道。糧捕、水利通判駐。清初沿明制,領州一,縣十三。雍正二年,陝升直隸州。靈寶、閿鄉、盧氏先後割屬。東距省治三百八十里。廣三百六十里,袤五百十五里。北極高三十四度。京師偏西四度二分。
洛陽沖,繁,難。倚。城北:北邙山。東南:大石。南:周山。西南:秦山。洛水自宜陽入,右合甘水,至王城西南。澗水,即谷水,自新安入,逕谷城故城東,合孝水、金谷水來會。又東,逕王城南,至城南,瀍水亦自孟津來會。所謂“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南有伊水,自伊陽入,右納江左河,古大狂水,又北,左合土溝、板橋、厭澗,右納小狂水,古來需水,逕前亭、伊闕口,其左龍門,右香山,左合靈岩寺水,逕右枝津,左枝渠故瀆從之。龍門、彭婆、翟庄、白沙四鎮。周南一驛。
偃師沖。府東少北七十里。古西薄。縣西,帝嚳及湯所都。城北:北邙山。東南:轘轅。西:首陽。南:緱氏、景山。古陽渠、谷水故道,堙。洛水自洛陽入,伊河注之,又折東北流入鞏。伊河亦自洛陽入,逕縣西南,又東北注於洛。又合水、劉水、休水、鄩水皆注於洛。府店一鎮。首陽一驛。
宜陽簡。府西南七十里。南:錦屏山、萬安城。西南:石墨。西:熊耳。洛水自永寧入,水經註:東合白馬谿、昌澗、杜陽澗。又東,左合渠谷、厭梁、黃中澗、祿泉、共、臨亭川水,又東逕九曲南,注豪水,右合黑澗、虢水,又東北出散關南,又東,枝瀆左出焉,惠水注之,入洛陽。韓城鎮,縣丞駐。又福昌、三鄉二鎮。縣驛一。
新安沖。府西七十里。東南:瞻諸山。西南:郁山。北:慕容山。南:密山。西北:隊山。河水自澠池入,逕匡口渡,合畛水。山海經“出青要山”。水經註:彊山俗名彊山水,又東入孟津,橫水從之。山海經:正回水出騩山。谷水逕爛柯山,又東逕闕門,合廣陽川,右石默谿、宋水,逕城南,又東逕函谷關,東入特坂,右合皂澗、爽慈澗水,入洛陽達之。慈澗即婁涿山。少水出瞻諸山,實亂流合澗水。白石山陂水,古澗水正源,水經注意主山海經,而並列四澗,則郭注誤之耳。匡口、楊寺、倉頭、石寺、北冶、石井、慈澗、闕門八鎮。西關一驛。
鞏沖。府東北百二十里。周鞏伯邑。后東周君居。有轘轅山、九山。東南:天陵,山海經霍山,以其西宋諸陵改焉。南:侯山。西北:萯山。河水自孟津入,為裴峪渡,古小平津,右合鮪水,又東五社津、神尾山。西南:洛水自偃師合休水,逕鄩城、訾城,右合羅水、明谿泉。又東北,黑石渡,右合黃水、康水、石子河,逕城北,右合市河、魏氏河,又東神堤渡,右合任村水,為洛口,亦洛汭,入汜水,石城河從之。黑石渡、青泥、回郭三鎮。洛口一驛。
孟津簡。府東北四十里。城南:邙山。西:柏崖。西北:河水自新安入,合正回水,又東合滽々水為河清渡,後魏峽石津。又東逕漢平陰,合五曲九水,逕光武陵,至城北。又東,古孟津,逕平縣故城北,合浿水,入鞏。西南:谷城山,瀍水出,其任嶺從之。長泉、舊縣、雙槐、油房四鎮。縣驛一。
登封徠簡。府東南百十里。北:太室山。漢置嵩高以奉,是為中嶽,古外方。其西少室,休水出,合大穴山水入偃師。其西南,大熊,山海經大虘,地理志陽乾。潁水出潁谷,是為右潁,左會中潁、左潁,逕城南,又東,左合少陽谿、五渡水,逕陽城故縣南,左合石淙水,古平洛谿,又東南入禹。其北,陽城山,洧水出,東逕陽子台入密。西南:大虘口,狂水出,水經注“西逕綸氏故城南,左與倚薄山水合,八風谿水注之。又西得三交水口,逕缶高山北,與湮水合,又西逕湮陽城南”,入洛陽,來需水從之。縣驛一。
永寧簡。府南百九十里。崤山,縣北,漢回谿坂在焉。東北:熊耳。東南:天柱。西南:金門。洛水自盧氏入,左合大溝河。水經注“東逕高門城南,東與高門水合”者。又東,松陽谿水,逕黃亭南,合黃亭谿水。又東得鵜鶘水口,右元滬山水、荀公澗口,逕檀山南,庫谷水注之。又逕仆谷亭北,左合北水。又東,侯谷水,逕龍驤城北,左合宜陽北山水,又東,右廣由澗水、直谷水,左蠡縣西塢水,又東過蠡城縣南,右會金門谿水,左合款水,黍良谷水入焉。又東,右太陰谷水、白馬谿,又東,左合北谿,入宜陽。昌澗水、杜陽谿水、西度水並從之。縣驛一。
澠池沖。府西百六十里。東:大媚山。北:韶山、石門。東北:天壇、白石。西北:河水自陝入,為槐耙渡,逕桓王山,合五龍潭,又東,濟民渡,合金陵澗,入新安。西南:馬頭山躡陝。谷水出谷陽谷,逕土壕,合熊耳北阜水,水經注澠池川。又東逕俱利城,左合羊耳河,至城南,又東,左合北溪,搭泥鎮千秋亭,雍谷水、晉水從焉。崤店一鎮。南村巡司。義昌、蠡城二驛。
嵩難。府西南百六十里。東北:三塗山、鳴泉。北:介立。西北:陸渾。東:惠明。西南:卧雲。伊水自盧氏入,逕郭落山北,水經注,左合滽滽水。又東北,南屈為淵潭,右合太陽谷水、鮮水、左蠻水,又東,北歷崖口,左合七谷水,逕嵩縣南,左合蚤谷水,又東北逕陸渾嶺,東,溫泉水、焦澗水、明水、洧陽水、馬懷穚水,右大戟水,左吳澗水,又東北入伊陽。伊闕前溪水從之。乾隆中,令康基淵濬新故渠二十有一。南:伏牛山,汝水出,其分水嶺石柏谷。水經註:東北逕太和城,歷長白沙口,狐白谿水注之,東入伊陽。又西北,離山,淯水出,俗名白河,東入南召。舊縣鎮,巡司駐。縣驛一。
東漢時雒陽為首都,曹魏時也為首都,但改雒陽為洛陽,行政建制沿襲東漢的。西晉改河南尹為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東晉十六國時期,河洛地區仍為河南郡。
北魏統一北方后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隋代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
唐代,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明代置河南府,下轄一州十三縣(在元代轄境上增加嵩縣)。
清代置河南府,府治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雍正二年(1724年)後下轄十縣,少了靈寶縣、閿鄉縣、陝縣。
轄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今河南省偃師市)、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新安(今河南省新安縣)、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孟津(縣治在今河南省孟津縣老城)、登封(今河南省登封市)、永寧(今河南省洛寧縣)、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嵩縣(今河南省嵩縣)共10縣。
民國時期置河洛道,下領十九縣,在清代轄境上又增加陝縣、靈寶縣、閿鄉縣、盧氏縣、臨汝縣、郟縣、寶豐縣、魯山縣、伊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