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麻杏石甘湯
加減麻杏石甘湯
加減麻杏石甘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喉痧症治概要》。具有辛涼宣透,解毒利咽,止咳平喘之功效。主治痧麻不透,憎寒壯熱,咽喉腫痛或白腐,或咳嗽氣逆之重症。
凈麻黃(.),熟石膏錢(),貝錢(),鮮竹葉(),杏仁二錢(),射干八(.),炙僵蠶錢(),生甘草六分(1.8g),連翹殼二錢(6g),薄荷葉一錢(3g),京元參一錢五分(4.5g),白萊菔汁一兩(30g)。
煎服。
辛涼宣透,毒咽,止咳喘。
痧麻不透,憎寒壯熱,咽喉腫痛或白腐,或咳嗽氣逆之重症。
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大量石膏既可清瀉肺熱,又能透熱外出,與麻黃相伍則為辛涼解熱之劑,目的在於發泄鬱熱,故共為主葯。配以竹葉、連翹意在清里熱,又能宣散表熱;射干、浙貝母、僵蠶清肺化痰,止咳利咽,均為輔葯;再以元參清熱降火解毒散結,杏仁止咳平喘,萊菔汁化痰止咳,清熱生津,均為佐葯;使以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成辛涼宣通,解毒利咽,止咳平喘之劑。
用於外感熱邪,痧麻不透的表熱證。以憎寒發熱,痧麻不透,咽喉腫痛或白腐,或咳嗽氣逆為辨證要點。
現代臨床用於麻疹已透,或未透,出現身熱、煩渴、汗出或無汗、咳嗽、氣喘、鼻煽等證,此屬麻毒內陷,肺熱熾盛。亦可用本方加減、其麻黃用量,宜視其疹透與否、汗之有無,妥為增減。
附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組成:麻黃(去節)四兩(9g),杏仁(去皮尖)五十個(9g),甘草(炙)二兩(6g),石膏(碎,棉裹)半斤(18g)。
功用: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
出處:《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