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蛇矛的結果 展開

蛇矛

中國古代武器

蛇徠矛,也叫虵矛,矛頭如彎曲的蛇體,屬於長桿兵器,是中國古代武器的一種,在一些古典小說里經常出現。蛇矛的用法與普通的矛大致相同,主要架式為刺、挑、戮、划等,具有一往直前的突擊能力。使用者的臂力愈大,蛇矛愈有把攻擊對象穿透的強力效果。頭非常尖銳。

特徵


蛇矛
蛇矛
蛇矛,通體鐵制,由矛頭、矛柄、矛鐏三部分組成。矛頭長二尺余,扁平,彎曲如蛇形,兩面有刃,故稱蛇矛。蛇矛的最大特徵,在於其矛頭的金屬位置形如彎曲的蛇體,有著波浪式的曲線。矛尖形如蛇舌吐信,加強刺穿對象的威力。在中國小說中,最常見的蛇矛種類是“丈八蛇矛”,當中尤以《三國演義》內蜀漢將領張飛所使用者最為著名。所謂“丈八”,指的是矛的長度。劉熙《釋名》中提到“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是丈八矛的原型。根據三國時代的度量衡,一丈約有242厘米長,所以“丈八(一丈八寸)”的度長大約有兩米六七。這類以長度見稱的丈八蛇矛,使用時有一定的困難。蛇矛也叫做“丈八點鋼矛”。

歷史


蛇矛
蛇矛
史書上也曾出現過蛇矛的蹤影。《晉書》記載:“陳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陳安是兩晉時代的猛將,他所使用的蛇矛更成為了他武勇的象徵。不過後來陳安與劉曜作戰時,其蛇矛為劉曜的驍將平先所奪,不久更被呼延青人殺死,矛亡人亡。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時,提到“晉陳安執丈八蛇矛,蓋蛇即方言之所謂鉈也。”據《說文解字》中解釋,“鉈”指是的短矛;如從此言,則蛇矛一直以來的蛇體形象,也許都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而已。唐代杜牧詩作《郡齋獨酌》中有“犀甲吳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馳鋒鋩”句;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其二》亦有“丈八蛇矛出隴西,彎弧拂箭白猿啼”句;明代謝肇浙《五雜俎·人部一》:“陳安刀矛併發,十傷五六,一時目為壯士,而平先搏戰,三交,奪其蛇矛,懸頭澗曲,易若探囊。”魯迅小說《吶喊》亦有稍提及過蛇矛:“他兩手同時捏起拳頭,彷佛握著無形的蛇矛模樣。”
日徠本遊戲《真·三國無雙》中的丈八蛇矛(模型產品)

兵器譜


蛇矛
蛇矛
蛇矛,相對比直刃的矛和槍,蛇矛刃部彎曲的造型既能在刺殺敵人時獲得更大的創傷面,也可以在增加刃部寬度的同時相對減輕矛頭的重量。目前尚未發現在張飛生活的東漢末年和三國割據期,有任何蛇形長矛的實物或相應的文字記載。當時與丈八蛇矛最接近的,應該是馬矟,因東漢末年《釋兵》有云:“矛長丈八尺曰矟”,而少數學者還認為,蛇矛就是矟的緩讀。不過無論查閱史書、同時代的圖像資料還是對比出土實物,得出的結論都是一致的,即在兩漢、三國及其後兩晉、十六國和南北時期,矟都是直刃的,蛇形彎曲的矟未見。

最早出現


蛇矛
蛇矛
但凡事無絕對,史書上最早出現“蛇矛”的時代是東晉,《晉書·載記》記載: “(陳)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陳安是西晉至十六國前期的名將,公元323年去世,距離三國滅亡的公元280年不過40年,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三國時代“蛇矛”這種兵器或者蛇形長矛就已經存在的可能。“蛇矛”二字在晉代僅曇花一現,然後就杳無蹤影,而再次出現就已經是三百年後的唐朝了。似乎唐代的詩人非常鍾愛這種兵器,因為“蛇矛”屢屢出現在他們的詩作里,例如,唐代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其二》有“丈八蛇矛出隴西,彎弧拂箭白猿啼”,杜牧《郡齋獨酌》中有“犀甲吳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馳鋒鋩”,張建封《 酬韓校書愈打球歌》有“不能無事習蛇矛,閑就平場學使馬”,陸龜蒙《村夜二篇》有“遇敵舞蛇矛,逢談捉犀柄”。李紳《到宣武三十韻》有“龍節雙油重,蛇矛百練明”,皎然《武源行贈丘卿岑》有“胸中豹略張陣雲,握內蛇矛揮白雪”,等等,不勝枚舉。然而編查唐代的史書和軍事著作,包括當時最為著名的御撰會典《唐六典》,都不見“蛇矛”二字,可見蛇矛未必是軍隊中必須使用的制式武器。不過,雖然如此,至少可以斷定,蛇矛在唐代已經不是罕見的兵器了。

文物


蛇矛
蛇矛
宋以後蛇矛,尖部有兩種形狀,或閉合如劍端,或張口如吐信,後者,矛頭開叉放大,既形象生動加,又可增強穿刺威力,這種造型最大的問題是鍛造加工的麻煩。另外,宋以後,矛類兵器多稱為槍,而槍頭則普遍縮短到50厘米以下,即東漢四尺,這也是有實物依據和理論支持的,具體可參考前文。宋代蛇矛,矛頭厚實,彎曲;龍首吞口,下套狼牙蒺藜頭;矛莖插入木杆,以鐵釘鉚合,木杆口有固定銅箍。宋代蛇矛,矛頭狹長,十分彎曲;無吞口,套筒首端有乳釘骨朵環。
明代蛇矛,矛頭粗壯兇悍,矛尖分叉如巨蟒張口,殺傷力極強。龍首吞口,下設套筒。
清代蛇矛,矛頭微曲,矛尖分叉;無吞口,下設套筒;根據外形和紋飾判斷,可能是清中晚期軍隊使用之制式兵器。
宋代蛇矛之龍首吞口及狼牙蒺藜箍環
宋代蛇矛與木杆的連接方式,宋代蛇矛之龍首吞口及狼牙蒺藜箍環。矛頭下方青銅套筒和尾鐏青銅套筒均參考了唐代鐵槍實物上的配件,以青銅鑄造,表面浮雕神鹿、龍雀和卷草圖案。這些紋飾均流行於魏晉,貼合三國時代,細膩精緻,以突出張飛“粗中帶細”的性格特徵。矛頭套筒下乳釘骨朵的原型來自宋代蛇矛。四棱尾鐏亦參考唐槍之實物,長度設計為47.6厘米,鐏頭開鋒,即可插入地下,又有實戰功能。

小說蛇矛


總述

《三國演義》第一回記載“張飛造丈八點鋼矛”,第五回又提到“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從此蛇矛就成為了張飛的象徵武器;張飛死後,兒子張苞也“挺父所使丈八點鋼矛”為用。在大部份關於三國的人物像、動畫、漫畫、遊戲等相關創作中,張飛的武器都被設定為“丈八蛇矛”。同小說中,東吳大將程普亦用“鐵脊蛇矛”。《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名好漢之中,“豹子頭”林沖、“跳澗虎”陳達使用丈八蛇矛(因此林沖的贊詩中稱他“滿山都喚小張飛”)。《封神演義》中北伯侯崇侯虎得兒子崇應彪也使丈八蛇矛。
蛇矛
蛇矛

兵器介紹

兵器名稱:丈八蛇矛
兵器使用者:張飛、林沖、陳安
相關作品: 《三國演義》、《水滸傳》、《兩晉秘史》
兵器簡介:
古代兵器名。又名丈八點鋼矛。長一丈八(約4.14米)的長矛,矛頭似蛇形,其長度似蛇不要以為象金蛇劍那樣)。歷史上張飛所使矛沒有名稱,而東晉的陳安曾用過丈八蛇矛。
矛長丈八尺曰俏,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漢劉熙《釋名·釋兵》)
丈八蛇矛與青龍偃月刀相媲美;它們先後成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揚名天下。
燕人張翼德,一條莽撞漢。而這丈八蛇矛卻是與他相得益彰。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間,蜀國猛將張飛,手執一支丈八蛇矛,縱橫紗場,轉戰南北,在百萬軍中取敵首級,猶如探囊取物。
那彎曲的矛頭正如張飛的性格,如同火苗一樣,起伏不定。令人感到氣息逼人,擋無可擋!
張飛在虎牢關,在下邳城,在當陽橋,在葭萌關,在瓦口關。可以說丈八矛與他形影不離,就是他生命的象徵。
虎牢關是丈八矛第一個奮起對抗方天畫戟壓迫勢的霸氣。下邳城它再次與天下第一的方天畫戟打成平手。當陽橋上它的氣勢已經凌駕方天畫戟之上,使倚天像個受驚的懦夫一樣不敢露頭。葭萌關和瓦口關它又再次顯示出一個如霹靂的神兵應有價值。
但張三爺被奸人害死後,它到了張苞手中,與東吳會戰,它發誓要為三爺報仇。直殺得東吳孫權割地求饒。仇報完后,它的光輝也就暗淡了許多。
這一支丈八蛇矛,矛尖有如白蛇吐信,重達五十多斤的矛身,在黑色的錦絮飛舞中橫掃戰場,挑敵破甲,矛尖向敵陣一投,便有一名敵將被刺死在丈八蛇矛之下,是令敵將聞風喪膽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