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仁天皇
淳仁天皇
淳仁天皇(733年—765年),日本第47代天皇,自758年9月7日(天平寶字2年8月1日)至764年11月6日(天平寶字8年10月9日)在位。淳仁天皇因藤原仲麻呂的擁立而即位。在位時淳仁天皇重用藤原仲麻呂,改官名為唐式,奉太上皇孝謙天皇執行國家大事。時中國發生安史之亂,淳仁天皇欲送去牛角作為武器原料,支援大唐皇室。孝謙上皇和道鏡擅權,藤原仲麻呂起兵,反遭殺身之禍。由於與藤原仲麻呂的關係,淳仁天皇被迫退位,被流放於淡路而死,史稱廢帝或淡路廢帝。明治年間恢復天皇地位,追謚“淳仁天皇”。
大炊王是天武天皇之子舍人親王的第七子,母親是當麻真人山背。3歲時大炊王的父親去世,又因為是天皇之孫無法出仕,只是個毫不起眼的皇族。
757年(天平寶字元年),大炊王取代了聖武天皇遺言中應被立為太子的道祖王,被未婚的女帝孝謙天皇立為太子。大炊王之所以被立為太子,是藤原仲麻呂(後來改名為惠美押勝)強力推薦的結果。大炊王娶了藤原仲麻呂去世的兒子藤原真從的妻子粟田諸姊為妻,並住在藤原仲麻呂的私邸,與藤原仲麻呂有十分親密的關係。
大炊王被立為皇太子之後,藤原仲麻呂的權勢更是如日中天、炙手可熱。失勢的橘諸兄之子橘奈良麻呂對藤原仲麻呂的崛起大為不滿。橘奈良麻呂聯合一眾對藤原仲麻呂不滿的皇族和貴族,策劃謀反,試圖在田村宮暗殺藤原仲麻呂,廢除大炊王的儲君之位,以右大臣藤原豐成為中心號令天下,逼孝謙天皇退位,並在鹽燒王、道祖王、黃文王、安宿王四王中選一人為新天皇。但後來經人告密,橘奈良麻呂一黨被捕,最終成為443人被流放的大事件。橘奈良麻呂、道祖王、大伴古麻呂等被嚴刑拷打死於獄中。
758年(天平寶字2年),大炊王接受孝謙天皇讓位,即位成為天皇。但繼位后,政治的實權幾乎都被藤原仲麻呂掌握,而且受到藤原仲麻呂的後台光明太皇太后(藤原光明子)的強烈影響。藤原仲麻呂出任太保(右大臣),更改了一部分官廳和四等官的名稱,中衛府改為鎮國衛,兼任鎮國太尉(太尉是長官)。另外藤原仲麻呂還受賜“朝臣”之姓,加“惠美”之氏,名改為“押勝”,是為藤原惠美朝臣押勝。淳仁天皇還賜封藤原仲麻呂封戶三千戶、功田一百町,並下敕令宣布藤原仲麻呂可以私鑄錢、放高利貸及使用家印。藤原仲麻呂推行了提高中男、正丁的服役的最低年齡,雜徭減半,創設問民苦使、平準署等德治政策。
同年,大唐爆發安祿山之亂的消息傳到日本,藤原仲麻呂從大宰府開始,在諸國嚴令防備。759年(天平寶字三年),因為新羅對日本的使節無禮,藤原仲麻呂下令準備征伐新羅,動員了軍船394隻、兵士4萬700人,制定了遠征計劃。這次遠征因為後來孝謙上皇與藤原仲麻呂關係不和而沒有實行。
762年(天平寶字6年),為孝謙上皇看病的道鏡受到孝謙上皇的寵愛,卻遭到淳仁天皇的排斥。藤原仲麻呂通過淳仁天皇,對孝謙上皇與道鏡的關係進行勸諫,此舉使孝謙上皇震怒。
同年,孝謙上皇為了再度掌握天皇大權,宣告“由今開始,淳仁天皇主持祭祀和小事,國家的賞罰、大事由朕行使”。由此,政治權力或轉移到孝謙上皇那裡,或因御璽的依然由淳仁天皇保持而仍能行使天皇權力,歷史學家還沒有取得共識。
764年(天平寶字8年),藤原仲麻呂之亂爆發后,淳仁天皇並沒有參與其最大的保護人藤原仲麻呂的叛亂行動之中。其原因據說一是淳仁天皇的行動已經被孝謙上皇所拘束;二是淳仁天皇放棄了藤原仲麻呂,尋求與孝謙上皇和解的可能性(藤原仲麻呂無法將淳仁天皇拉進自己的陣營,不得己只能企圖擁立鹽燒王為新天皇)。
淳仁天皇陵相片
藤原仲麻呂扶持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大炊王(淳仁天皇)繼位后,藤原仲麻呂專橫朝政,盛極一時。淳仁天皇夾在孝謙上皇和藤原仲麻呂之間,實際上無太多實權。孝謙上皇難以寬忍藤原仲麻呂的專橫,極力爭取反對藤原仲麻呂的各種社會勢力與之抗衡。當時遭藤原仲麻呂政權排斥的寺院勢力,即是孝謙上皇積極爭取的目標之一。孝謙上皇與道鏡一拍即合,並非由於道鏡個人的魅力,其實是孝謙上皇急欲同佛教寺院勢力相結合的反映。
• 曾祖:舒明天皇
• 祖父:天武天皇
• 父親:舍人親王
• 母親:當麻真人山背
• 伯父:高市皇子
• 伯父:草壁皇子
• 伯父:大津皇子
• 堂姑:持統天皇
• 堂姑:元明天皇
• 堂伯:弘文天皇
• 堂姐:元正天皇
• 堂兄:文武天皇
• 堂姐:吉備內親王
• 堂侄:聖武天皇
• 堂侄孫女:孝謙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