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洞
郭洞
郭洞,既非城郭更非山洞,此乃武義所轄的一處山村,是一處中國民俗文化村、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AAA級旅遊區、有“江南第一風水村”之譽。
郭洞
郭洞村外鰲魚山頂的鰲峰塔,高14.5米,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集山川之秀,匯詭奇之景的郭洞水口,80多棵明代萬曆年間栽種的古樹,密佈於古城牆內外,古韻森然。城牆東首的回龍橋,初建於元朝,重建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石橋上有亭,是最吸引人的休閑觀光點。橋東龍山之麓有建於明末的海麟院,塑有關公像和壁畫。龍山奇峰插雲,百畝古森林中雲蒸霧游,蟬噪鳥鳴,煞是神奇。村南寶泉岩,為武義著名的“武陽十景”之一,登上獅子頭山頂眺望千峰奇景時,兩腋風生,飄飄然有雲遊仙境之感。寶泉岩上的寶泉寺,初建於明代,它不僅是方圓數十里佛教信徒進香誦經之寶剎,還曾是當年武義南營紅軍的營地。寶泉岩巔的寶泉,卧虎山麓的漳泉,旱不涸澇不溢,冬溫夏涼,自古名人多有詠誦。何氏宗祠,是郭洞20多幢明清古建築中的代表,建築恢宏,氣魄不凡。祠內的古戲台典雅古樸,匾額滿梁顯示著這裡的人傑地靈,後院與祠同庚的羅漢松,冠大形美,為省內難得的古樹珍品。
郭洞
古村落奇觀郭洞先祖可溯宋朝宰相何執中。元代至元三年(1337年),後裔仿珍藏北京白雲觀的學仙修道寶圖《內經圖》營造村莊。砌城牆形成水口,建回龍橋聚氣藏風,植村周樹木善化環境,規劃民居、通道並巧設七星井,形成"山環如郭,幽邃如洞"的絕佳人居環境,故名郭洞。被譽為"江南第一風水村"。
原始森林奇觀村東龍山原始森林,山呈三角形,被譽為"綠色金字塔。滿山六七百年樹齡的參天大樹,蘊藏著原始奧秘,展示著古老神奇。古樹品種多,有南方紅豆杉等國家一級珍稀樹種。林中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難得的天然氧吧、森林浴場。
家族文化奇觀郭洞村歷代尊師重教,人才輩出,僅明清兩代就出過秀才、貢生、舉人146名。何氏家族文化深厚,宏偉古樸、保存完整的何氏宗祠,是郭洞家族文化的縮影,豐富的古文化遺存令人讚歎。村民身健壽高,是著名長壽村,平均壽命高達85歲以上。探尋秦余古風,體驗山村生活,分享天人合一的秀美環境。
郭洞村
風水,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無非是地形學。但在中國文化體系中,風水和陰陽八卦結合,成了中國古代玄學的重要內容。大至首都的定位、皇帝的登基,小至墓地的選擇、宅基的方向,都與風水有極大關係。縱觀中國古代村落的形成,我們不難發現,風水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何壽之深諳風水之道,他對郭洞的喜愛並不僅因為山水風光的秀美。何氏家譜有著這樣的描述:“(先祖)相陰陽,觀清泉,正方位。”何壽之確信這是塊“萬古不敗之地”,是風水使他離開繁華的縣城,告別顯赫的府第,來到這“山環如郭,幽邃如洞”的小村。這位何氏先祖相信郭洞會給他的家族帶來興旺發達。
郭洞的地形確實獨特,三面山環如障,猶如福地。雙溪匯注,天賦靈性。難得北面留一平地,遠處又有左、右青山相擁,恰好應了“獅象把門”之說。雙溪匯合后沿西山環村而流,於是一座回龍橋跨溪而建,把這塊寶地的風水包裹得嚴嚴實實。關於這座建於元代的郭洞歷史最長的建築,另有一段傳說,回龍橋原稱石虹,先人告誡,石虹不能垮,“其橋既壞,村中事變頻興,四民失業,比年災浸,生息不繁”。又有形象術者稱“橋為艮象,下急而上沖其勢,弛弓將西而東不利於宮”,“山為龍山,住則龍回,橋不可廢。堰水作橋,龍回氣聚……”於是村民著眼於地利,緣根於卦象,選址建橋。此後,此橋毀了修,修了毀。乾隆年間,在拱橋頂上建石柱方亭,此增加了美觀。十裡外的石蒼嶺,北山上的塔和這座回龍橋幾成一條直線,可見古人看風水造形勢的一番苦心。
大凡古村落均有“水口”,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溪水匯聚之處,其實是拒外敵於村口的關卡。郭洞水口尤具特色。回龍橋東為400米高的陡峭龍山,山上是雲罩霧籠的百畝原始森林,一直和荊棘叢生、危岩密布的西山相連。橋下溪水湍急,橋外有一道5米高的堅厚城垣,一條大路由此由穿過。舊時,村民均由城門出入。城門有副石刻楹聯:“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橫批為“雙泉古里”。
水口可說是郭洞的錄魂所在,外人至此。大多會深受感染,肅然起敬。郭洞人知書識禮習武,愛國之心甚篤,武義縣有記載,“順治五年二月,山寇城殺知縣劉家騏……”這是郭洞族人胸懷反清復明之志,不服滿清統治的義舉。此後朝廷震怒,調重兵欲圍剿郭洞。時任金、衢、嚴道台的周雷澤為保郭洞百姓,謊稱途中須經“千里石蒼嶺,百里洪馱,五里大石頭”,“人要側身,馬要拆骨”,方能進村。清軍因此怯而退兵。后朝廷終明真相,將周道台水銀灌頂剝了皮。郭洞村民為紀念這位萬世恩公,在村外的下趙廟彩塑周雷澤像,在回龍橋東頭的文昌閣放上他的牌位,年年祭祀。
任何一個地方,哪怕再精緻,如果沒有文化內涵,不能品賞人文景觀,恐怕總是缺少回味的。郭洞所以耐看,還因為她有著大片的明清古建築,雖然鮮見豪門深院,但村宅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可以說是一部從明代到清代直至民國的建築編年史。古樸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細刻的清代牛腿,受到西洋氣影響的民國門窗,比比皆是。讓人饒有興趣的是郭洞的整體布局。郭洞由相連的郭上村和郭下村兩部分組成,道路縱橫有序,均以卵石鋪地,晴雨皆宜。6口水井,郭上、郭下各半。公用設施有一祠四廳,分佈在村子的上、中、下三個部分,村民的祭祀、紅白喜事等活動均可就近舉行,郭洞的始祖似乎當時就懂得“環保”和“規劃”了。建築中最值得一提的當數何氏宗祠,它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規模宏偉,氣象肅穆,總面積達1060平方米,大梁下高4.64米,祠堂懸掛匾額30塊。祠中還建有36平方米古樸典雅的古戲台,飛檐角,壁畫輝煌。
郭洞雖在深山,但世世代代崇尚教育,培育子孫立志讀書,報效祖國,這成了郭洞的民風之一。400多年前,郭洞就由第8代祖荊山公創辦了私塾“嘯竹齋”。
清康熙年間,擴大規模改為“鳳池書院”並作讀書歌一首“一代絕書香,十代無人續。書不讀,禮儀薄,縱有兒孫皆碌碌……”世代相傳。可惜的是書院原址已毀,改建新校了。郭洞人不但學文,而且習武,村中建武館,明清時該村114名秀才,其中35名為武秀才,還出過一名武舉人。
自駕車:上杭金衢高速,在還未到金華處,轉到金麗溫高速,武義出口或者牛背金下可到。
汽車:杭州汽車南站坐去武義的快客,然後到公交總站,換坐前往郭洞公交車K313路,每天有10多班車直達(招手即停),車資2.0元。武義出發:上午6:00~下午5:20;郭洞出發:上午6:30~下午5:40。
火車:杭州城站坐去武義的火車,火車站坐2路公交車到星光菜場站下車,坐中巴前往郭洞。
高鐵:杭州東站坐到武義北高鐵,坐游1路公交車到清水灣下車在路邊等K313路公交車郭洞即可。
從上海上滬杭高速,轉到杭金衢高速,轉到金麗溫高速,武義下,從縣公交總站車站乘中巴車前往。
一部專寫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郭洞的著作《風水郭洞》,在全國發行。書價28元。
風水郭洞
此書是寫郭洞的第一本書,到武義的遊客,可在縣城各書店和郭洞景區購得,武義縣圖書館可借閱。網友欲購,可在武義旅遊網上留言聯繫。
全國各地讀者手持一本《風水郭洞》,到武義的郭洞、俞源、壽仙谷、劉秀壟、石鵝景區遊覽,可各買一張七點五折門票。花28元買一本書,若游遍上述景區可省下32.5元,還賺4.5元呢!《風水郭洞》作者為朱連法,上海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發行了他的另一本文著《留住芳華》。此書所寫的是清末以來我國第一座以古建築營造的私家園林及造園主一家的故事。
新屋裡是古民居的代表,三進共30間,氣勢不凡。它建於明天啟崇禎年間,已有360多年歷史。8個窗子的木雕圖案各不相同,正房窗雕百鳥繞庭和百鳥朝鳳,以寓鳥成仙為鳳。西廂房雕喜鵲和百獸,配以產仔多的魚蝦,寄託子孫興旺的願望。東廂房窗子雕雙獅耍球,鯉魚跳龍門,松鼠等表示依山水而居。圍牆磚雕精美,圖案豐富,有山水,人物故事,古錢幣等。砌塊組合精密,可以說現今不及。
何氏宗祠
山上是雲照霧籠的百畝原始森林,一直和荊棘叢生,危岩密布的西山相連。橋水溪水湍急,橋外有一道5米高的堅厚城垣,一條大路由此穿過。城門有副石刻楹聯:“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橫批為“雙泉古里”。水口可以說是郭洞的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