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師公戲

中國明末時期古典戲曲之一

賓陽縣位於廣西中部偏南,隸屬南寧市,東經180°32—109°15,北緯22°54—23°37,處在北回歸線南緣。南偏東與橫縣接壤,西南部與南寧市邕寧區接界,西部與武鳴連接,西北部與上林縣相接,東北部與來賓市毗鄰,東西相距75.2公里,南北相距60.6公里。全縣16個鎮鄉,總面積2314公里。

戲曲簡介


據本縣佛、道、師老藝人追憶:賓陽明末時期,在佛、道、師單獨主事或合主事某種祭祀齋儀式之後,才由師會專職負責“演樂”這個科目,本地俗稱“唱古人”或呼“唱師”今人謂之“唱師公戲”。

創作背景


從明末至今,由師公上演的劇目內容是按其科目儀式而定。例如“若由佛、道、各單獨主事的喪事祭祀儀式,師公絕不能上演那些喜興團圓,陞官中考,歡樂情節的劇目,只能演些孝敬父母,倫理親情內容的節目,而由師公單獨主事或由師、道、佛聯合主事的吉祥福祿齋醮儀式。例《三。五日清醮》、《七。九日靈保齋》、《十。一日龍華聖齋》。師公也不許上演有生死離別,傷亡害劫內容情節的劇目。
師公上演的戲劇,至今尚無劇本,亦無導演,均由演員根據故事人物和情節,在舞台上邊編造唱詞邊作即興表演,演員無女角,以面縣與服飾來以區分男女角色,唱腔只有“師公調”旋律低沉衰傷俗稱“哭喪調”。伴奏一鑼一鼓。單調乏味,演出地點僅限於事主家廳堂或廟之內。但在當時的歷史社會條件下,本地城鄉尚無文化娛樂可言的年代,人們對師公戲還是喜愛和歡迎的。
解放后,師公戲這古老的劇種才獲得新生。1950年至1979年(“文革”期間除外)在這時期,各屆主管群文工作的領導和群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傳承和保護、發展了這古老的師公戲,即在不同各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創作和排練了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法規,現代題材和內容劇目,並組團下基層作宣傳演出,或將劇本下發至全縣各城鄉俱樂部或文藝隊排練演出。由此,本縣各地上演現代師公戲活動,一度活躍繁榮,且開始普及,發展登上了現代舞台。
1980年10月,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在縣人民政府的重視支持下,縣文化局和縣文化館決定對近30年來改革現代師公戲,依然是一鑼一鼓作伴奏,依然是一個腔調的不足之處,再一次全面的改革。為此,縣文化館組建了一支名為“賓陽縣改革現代師公戲實驗劇團”,並創作和排練了現代師公戲“柳二嬸嫁女”且將收集、整理後部分本縣優秀的師、道、唱腔及民歌民謠共24種音樂曲譜,定為改革現代師公戲的唱腔曲板,排練實行導演制,增加民族器樂伴奏和擊樂的合理運用,製作了舞台立體布景,充分利用科學技術之聲、光、電藝術手段,烘托舞台環境氣氛效果等藝術手法,果然,鄉下作實踐演出效果極佳。
1984年4月,縣文工團效仿縣文化館,將改革現代師公戲,以包場或售票方式下鄉演出,當年,全縣城鄉就掀起了觀看師公戲的熱潮,出現了搶先運走道具,上門請戲,排隊購票,哄高票價,“距均”演出等,爭看師公戲的盛況空前。由次之後,本縣城鄉以演出改革現代師公戲為主的文藝隊,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於1986年統計,全縣就有200多個,至今,每相逢節日慶典的日子,都有人家或單位邀請文藝隊前去演出師公戲,為其增添彩慶賀為榮。形成了本縣社會流行的一種新的時尚。改革現代師公戲已成為本地各民族人民不可缺少生活內容的一部分。
賓陽師公戲孕育了解晉唐朝,萌芽雛形於後漢末,成形於明末,成熟發展於當代,在千餘年發展歷史中,形成了歷史淵源悠久性,師公戲用本地方言演唱,劇中多運用當地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為唱詞和道白,形成了稀有性與易於傳承、普及。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等特徵。
賓陽師公戲,若由師公班在祭祀齋儀式后演出,具有迎合民眾祈福禳災,喪家節衰,可達到精神娛人,籍慰和滿足民眾心裡精神之價值,文藝隊演出現代師公戲,具有豐富和滿足城鄉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需求及促進和發展本縣城鄉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價位,具有研究地方戲曲藝術的演變、傳承、改革、普及、發展、提高的歷史價值。
1955年,由當年第五區蒙田俱樂部創作的現代師公戲“借傘”,參加“廣西省第一次現代戲觀摩會演大會”演出,榮獲優秀劇目獎,1986年由縣文化館創作的改革現代師公戲《和氣生財》由當時黎塘文藝隊參加原“南寧地區農村文藝會演”獲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設計,舞美五項一等獎。
近年,本縣電視台,廣西電視台也先後分別錄製了本縣現代師公戲演出活動的造段和介紹資料播放,受到媒介和有關專家的關注。

人物介紹


賓陽師公劇
賓陽師公戲有三種:第一種叫巫師,第二種叫佛師,第三種叫道師。三種師各自有自己的來歷和說法。巫師出自原始社會的一種巫。女的叫巫,男的叫屍,兩種合起來的叫巫屍(師)。其主要職司是奉祀天帝鬼神,為人求福消災,表演時念咒符跳舞蹈,故又稱跳神,均戴各種面具表演。佛師是來自唐朝唐葛周三真君的表演。三真君又稱上、中、下三元,真名叫唐文廣、葛文斌、周文達,同母異父三兄弟。這三兄弟長大后科舉落第,便到梅山和雪山向張九郎和張天機學法,後來唐太宗病重,請其三兄弟一醫便好,於是遂封這三兄弟為三真君。張九郎和張天機以宣揚佛教的因果報應,天堂地獄,與人為善為主旨。這張九郎和張天機就是佛師的鼻祖。人間紅事多請佛師演唱,例如結婚、慶隆社宅等。道師又叫道公,鼻祖就是老子。其娘懷他80年才生下他,因此叫老子。他創立道家學說,宗旨是“尚道德、斥功利,清凈無為”,主張懲治十惡,孝敬長輩。漢末張道陵大力倡導道教,並創“符水治病”之術,主要是為白事演唱,如死了人,道公在棺材抬出門時,便隨後將一碗水用手指畫符倒罩在門墩上,曰為禁鬼,不再讓其進宅。上述三種師公戲,我縣文化工作者將其合三為一,改革成現代師公戲,又名山歌劇,配有音樂和鑼鼓,注入現實主義色彩,表演現代內容,很受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