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普朗克

法國作曲家、鋼琴家

法國作曲家、鋼琴家。由法國青年作曲家組成的“六人團”成員之一。擅長創作藝術歌曲和形式短小的器樂曲。兼用簡單樸素與錯綜複雜的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法國的抵抗運動,寫下表現反抗精神的《人類的形象》。他的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們的對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好的歌劇。歌曲集《動物詩集》(人聲、長笛、單簧管大管弦樂四重奏)風格俏麗並帶有溫婉的諷刺。其他作品有《黑人狂想曲》、《管風琴協奏曲》,舞劇《別墅晚會》以及大量的重奏曲、獨唱曲和合唱曲等。

簡介


弗朗西斯·讓·馬塞爾·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1899年1月7日-1963年1月30日),法國作曲家、鋼琴家,著名音樂團體“六人團”成員。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約1920年
約1920年
弗朗西斯·普朗克
弗朗西斯·普朗克
1899年1月7日出生於巴黎,5歲便和母親學習鋼琴,後來從師於西班牙鋼琴家比涅斯。1917年後與阿爾蒂爾·奧涅格、達律斯·米約、埃里克·薩蒂相識,並作《黑人狂想曲》獻給薩蒂。1918~1921年應徵入伍。1920年成為法國“六人團”的成員。1921~1924年從C.科什蘭學習。1924年為塞爾戈·佳吉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作舞劇《母鹿》,名聲大振。1935年一度轉向宗教音樂的創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留在巴黎,為悼念西班牙文學家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卡寫《小提琴奏鳴曲》;為法國詩人保爾·艾呂雅的詩譜寫具有愛國思想的康塔塔《人類的形象》,預言解放,表現對法西斯的蔑視。1947年作第1部荒誕歌劇《提瑞西阿斯的乳房》,這是一部超現實主義作品。通過一個婦女不堪生兒育女之苦,由丈夫變成女性,生下四萬個孩子,最後不得不再將性別調換過來的故事,辛辣嘲諷當時政府當局的人口政策。1953~1956年作第2部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這是根據法國大革命時期迫害十六名宣誓殉教的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史實為依據所寫小說改編的台本創作的嚴肅歌劇,該劇描寫一位貴族姑娘的精神成長曆程,她為追求心靈的平靜而隱居女修道院並與另一位修女成為知己,她恐懼死亡,熱愛生活,而命運卻把她和女友推上了斷頭台,在祈禱聖母的讚美詩歌聲中,奔向天堂。音樂的新古典風格區別於荒誕幽默的《提瑞西阿斯的乳房》,注重歌劇的形式美感,帶有宗教音樂的深沉嚴肅的氣氛,同時在和聲處理上運用平行和弦、四度疊置等手法,最後女主人公面對死亡所唱的頌歌在樂隊烘托下,顯得優美、壯烈。評論家認為是現代優秀歌劇之一。1958年作獨幕歌劇《人聲》,全劇長40分鐘,只有一個女主角在台上與她的情人通電話,但通過她的獨唱及聆聽對方談話的沉默,反映出一個社會性悲劇。 1963年1月30日逝世於巴黎。
弗朗西斯·普朗克擅長於創作優美精緻、風趣幽默的小型作品,旋律動聽,和聲明快,織體清晰,追求古典音樂典雅精細的美感。他的室內樂奏鳴曲、為古鋼琴與小樂隊所寫協奏曲以及彌撒曲、經文歌等作品都具有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特徵。

成就


墓地
墓地
弗朗西斯·普朗克一生創作甚豐,創作領域寬廣。他的作品從輕鬆活潑,富於娛樂性逐漸轉變為寓有一定政治和社會背景的嚴肅題材。他依據法國民歌傳統,發展了克勞德·德彪西的音樂韻律原則與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的聲樂朗誦方法。他的曲調富於歌唱性,有“法國的弗朗茨·舒伯特”之稱。
作品涉及音樂的各種體裁,包括歌劇、舞劇、管弦樂、室內樂、器樂獨奏以及聲樂等,風格新穎而獨特。重要作品有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人聲》,舞劇《母鹿》,合唱《榮耀經》、《G小調彌撒》,鋼琴曲《納澤爾晚會》,管弦樂《鄉間協奏曲》、管風琴協奏曲、《母鹿組曲》、鋼琴協奏曲以及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