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街道
山腰街道
山腰街道,古屬泉州府惠安縣城山鄉德音里,是惠安縣東北部的商貿重鎮之一。山腰街道位於湄洲港南岸的泉州市泉港區東南部,她東北鄰近後龍鎮,正東毗連峰尾鎮,正南臨近山腰灣,西南交界輞川鎮,正西、西北、正北接壤前黃鎮。山腰街道面積30.77平方千米,人口6.1萬人(2013年末),轄4個社區、12個行政村。漳泉肖鐵路、南山公路過境。
山腰街道地處泉港城市起步區和中心城區,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行政中心、商貿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前身是山腰鎮,曾是惠安縣商貿重鎮之一。2003年8月31日經省市批准完成撤鎮改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正式掛牌辦公。
轄區總面積24.6平方公里,耕地6649畝,海域面積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3公里,淺海灘塗養殖面積8172畝,現轄12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5628人。境內所處的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熱量來源充足;又瀕臨海洋,亞熱帶海洋氣候明顯。海陸熱力的差異,造成冬、夏天、季風風環流、轉換,帶來四季不同的氣候特色。具有光照足、氣溫高、變幅小、降雨集中、蒸發量大、無霜期長等特點。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但四季分明。按平均侯溫(以平均侯溫,介於二者之間為春季或秋季)划季,春季為3—6月,夏季為7—9月,秋季為10——11月,冬季為12月至翌年2月。
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析建安郡侯官縣南部置東安縣(南安縣),今山腰街道全境屬泉州南安縣。
唐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部置晉江縣,今山腰街道屬泉州晉江縣。
宋太平興國四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16里設立惠安縣,今山腰街道屬惠安縣城山鄉德音里。
山腰街道
民國30年(1941年),屬惠安縣第三區公所壩頭鄉。
民國36年(1947年)5月,屬惠安縣錦風鄉。
1949年9月,惠安縣東北部設壩頭區,轄32個鄉(其中包括今山腰街道、南埔鎮東面4個鄉、後龍鎮12個鄉,又從輞川划來五峰、鳶峰2個鄉)。
1951年6月,調整行政區劃,改設山腰區,轄21個鄉。
1951年7月,山腰區析錦石、錦岩、錦陽3鄉設錦聯區,山腰區轄14個鄉。
1955年10月,撤銷南埔區,從南埔區劃來10個鄉,從後龍區劃來三川、荷池2個鄉,山腰區共轄26個鄉。
1955年5月,屬惠安縣山腰區。
1958年10月,屬惠安縣超先公社山腰管區。
1961年,改山腰公社。
1984年,山腰人民公社改鄉。
1986年,屬惠安縣肖厝鎮山腰辦事處。
1996年4月,屬泉州市肖厝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山腰鎮。
1997年,山腰鎮陸域面積43平方千米,海域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6.9萬,轄前黃、荷池、龍山、新宅、錦塔、錦聯、錦山、錦川、普安、鳶峰、葉厝、香芹、前燒、鳳南、鳳北、鳳陽、鳳山、鳳林、前黃、坑內、后張、三朱、古縣23個村委會。
山腰街道
2000年4月20日,國務院批准划惠安縣北部南埔(含界山)、後龍(含峰尾)、山腰(含前黃)、塗嶺4鎮和山腰鹽場設立泉州市泉港區。
2000年12月,泉港區人民政府掛牌成立,歸屬福建省泉州市。新建置的泉港區管轄南埔、界山、後龍、峰尾、山腰、前黃、塗嶺7鎮(街道)。
2003年,撤銷山腰鎮,設立山腰街道,辦事處駐原山腰鎮政府駐地錦塔。同年,新成立錦祥等4個社區。
山腰街道
山腰街道
山腰街道
發展狀況
1、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穩步推進。2008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82億元。
2、工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規模以上企業從2007年的18家增加到2008年的22家,4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成長為規模以上。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03億元。
3、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新增證證照齊全,較具規模的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娛樂業企業237家。
4、財稅收入增長較快。全街道地方級工商稅收入庫3464萬元。
5、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升,1家企業被重新核定為第六輪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新增福建省名牌、著名商標各1個,部優產品1項。承擔市級科技計劃項目2個,2個項目分別被列為省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省級科技成果推廣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