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延遲滿足的結果 展開

延遲滿足

克服困難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協調人際關係、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經典實驗


紀,坦福授沃·米歇( )設計著“延遲足”驗,驗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后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實驗分析


驗初研究“延遲足”投降程。,米歇偶參述驗談幼園夥伴近況,習績“延遲足”存某聯繫。始,米歇逐聯繫今參,、調查卷,針習績、題及系提。
米歇析卷,按鈴論校,容易題,績較低。壓、注集且維持誼。鍾糖習績糖均。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但是這都是參加者說的,和他們實際生活中的行為難免有些出入。”米歇爾解釋說。
去年,現就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的米歇爾教授繼續深化這項研究。他挑選出一些當年實驗的參加者,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儀為他們的腦部進行掃描,希望通過對比掃描圖,找出大腦對“延遲滿足”能力起作用的特定區域。此外,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不同的基因測試,以研究是否存在控制“延遲滿足”能力的遺傳因素。
如果米歇爾和他的研究團隊獲得成功,那麼就可以確定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智商高低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米歇爾則認為智商能否起作用關鍵在於自我控制能力,就算是最聰明的孩子也要完成家庭作業。“我們通過棉花糖實驗測試的實際是自我控制能力”,米歇爾說,“這項實驗迫使孩子們去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都想得到第二顆棉花糖,但怎麼做才能得到呢?”
對於當年的實驗,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是否願意等待取決於他們對棉花糖的渴望程度。但是,很快證明了所有孩子都急切想得到第二顆棉花糖。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了自我控制能力呢?通過對孩子們行為的反覆觀察,米歇爾得出結論,秘訣就在於“轉移注意力”。肯等待的孩子不會一直盯著棉花糖,他們捂住眼睛、玩捉迷藏或是唱歌,他們對棉花糖的渴望不是消失了而是暫時被忘記。
在米歇爾看來,這個棉花糖實驗對參加者的未來有很強的預測性。“如果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那麼他就可以去學習而不是看電視”,米歇爾說,“將來他也會積攢更多的錢來養老。他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
此外,米歇爾和同事們還發現,甚至在19個月大的嬰兒身上也可以看出“延遲滿足”的能力差異。把嬰兒從母親身邊抱走,觀察不同嬰兒的反應。結果,有些嬰兒立刻哇哇大哭,另一些則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克服母親離開的焦慮情緒,比如玩玩具。當等到這些嬰兒5歲大時,研究人員給他們做了同樣的棉花糖實驗,實驗顯示,當初哇哇大哭的孩子長大后依然無法抵擋棉花糖的誘惑。
不難得出,“延遲滿足”能力有基因因素的影響。但是米歇爾不願輕易下這樣的結論。他認為先天因素和後天的培養同樣重要。比如,通過給不同階層的孩子做同樣的實驗,他發現窮人家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低於平均水平。“生長在貧苦家庭的孩子相對處理‘延遲滿足’的機會就少,而如果不實踐就無法找出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米歇爾說,“所以後天的培養很重要,就像我們學習如何使用電腦一樣,要從錯誤中吸取經驗。”
然而,米歇爾找到了一個培養“延遲滿足”能力的捷徑。或許可以通過教孩子用不同方式看待棉花糖來培養著這種自制力,比如把棉花糖看成一幅畫。他說:“如果孩子們意識到學會轉移注意力和思想就能實現自我控制,那麼他們就成功了一大步。
現在,米歇爾正在準備一項大規模實驗,對象是費城西雅圖和紐約的4-8歲在校學生,旨在證明這種“延遲滿足”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否可以通過教育成功培養。儘管在之前的實驗中,米歇爾通過讓孩子把棉花糖想象成雲朵而延長了他們等待的時間,但是這種方法的持久性還有待證明。換句話說,米歇爾想知道是不是這些小把戲只在實驗時起作用,孩子們能否學會這些方法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如選擇看電視還是做家庭作業。
研究人員在課堂上進行了初步實驗,找出了從心理學角度教授孩子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即通過演示具有示範作用的錄影帶,讓孩子們從錄影帶中的同齡人身上學習怎樣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儘管這種方式的教授很有效果,但米歇爾依然有顧慮。因為當學生們回到家裡,面對的是一個相對不受控制的環境,很可能這項實驗會失敗。米歇爾知道最重要是讓學生們把自我控制的方法變成習慣。“這就是為什麼父母的作用很重要”,他說,“父母是否每天要求孩子‘延遲滿足’?是否鼓勵孩子去等待?是否能夠證明等待是值得的?這些都很重要。”米歇爾指出一些日常的小規定,如晚飯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錢省下來等都是對孩子認知上的鍛煉,幫助他們養成自我控制能力。但米歇爾認為這些非正式的練習還很不夠,實驗仍在繼續。(來源:網易探索,沒想到這個實驗又跟蹤研究了這麼久,感謝研究者和譯者哦)
這個實驗說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作用和目標


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延遲滿足是幼兒自我控制的表現之一,反映的是一個孩子在面臨種種誘惑時,能否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時衝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遲滿足不僅是幼兒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兒童社會化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隨人終生的一種基本的、積極的人格因素,是兒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標誌。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兒童,未來更容易發展出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更能抵制住即刻滿足的誘惑,而實現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目標。
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在未來發展傾向上則缺乏上述品質,容易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后貪玩不回家、貪睡懶覺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也相對較多;進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縮、固執,優柔寡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自我控制能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是意志力的表現。它是我們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在生活中,一些人常要在周末或晚上放棄休閑活動,專心工作,難道他們不知道怎麼消遣嗎?這其實就是延遲滿足的表現。為了保障退休后的生活,現在就將部分收入儲蓄起來或者用於再投資,這也是延遲滿足的表現。為了有健康的身體,不抽煙、不酗酒、不暴食,這也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
人有各種不同的目標,有些目標比較遙遠。要完成遙遠的目標,需要刻苦辛勤的工作。當完成目標時,所得的回報也很大。但要完成目標,便要付出代價,譬如要放棄即時的享樂,以及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時為了達到目標,先要完成一些比較單調的工作。為了成為一位律師,就得先強記法律。人在從事這些單調的工作時容易疲倦,甚至面對著沉悶的工作而感到厭惡。這時候,一些可以令人獲得即時快感的活動便成了一種很大的誘惑。如果在沉悶的工作中找一點消遣,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可是,如果缺乏意志力,每遇上外界的誘惑,便放下學習或工作,追求即時享樂,這便很難完成自己的目標了。

研究現狀


近30年來,再現這種生活原型的實驗室延遲滿足研究引起了個性心理學家的廣泛重視,在個性特徵、理論探討、心理機制及測量研究手段等方面展開了大量探討和實證研究。國內心理學研究者近年也開始關注這一特別的心理現象,黃蘊智撰文指出,延遲滿足是一個值得在我國開展的研究計劃,並拋磚引玉地介紹了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期望此項研究能夠在中國土壤上取得豐碩果實。與此同時,自我延遲滿足的跨文化研究實踐也開始落地中國。氣質研究的新進展,從另一個側面促進了國內研究者對幼小兒童在陌生情境和壓力情境下情緒調節的氣質問題展開研究,在研究程度上研究者大膽採用了延遲實驗任務,從而使延遲滿足研究在國內初露端倪。7Db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兒童學習資源中心
正因為國內延遲滿足研究尚處於初始階段,對延遲滿足的概念界定、結構分析、理論探討、研究手段及其心理機制和相關個性等方面還缺乏足夠的本土化研究實踐,多數此類研究是國外進行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或驗證性研究,對延遲滿足的概念界定及其本質的理解因受合作研究者研究範式的的限制,已經呈現出了不同的研究範式。

典型範式


禮物延遲範式(Gift Delay)
禮物延遲式主要是由Funder,Block及其同事設計並使用的一種延遲實驗任務。具體實驗程度如下----
實驗者給學前兒童出示一個包裹起來的禮物,並驚喜地說:“看,我在這發現了什麼!這是給你的一個禮物!我在猜想它是什麼東西呢?我把經放在這兒(放在兒童的右側,且兒童剛好夠不到的地方),當你完成了這個拼圖你就可以拿到禮物了。”接著實驗者開始描述這個“馬戲團的拼圖”,並幫助兒童完成拼圖任務(4分鐘內結束)。在兒童做拼圖遊戲時,禮物仍在兒童的視線範圍內。當拼圖完成後,實驗者忙於整理自己的文件紙(90秒)。如果在完成拼圖任務后的這90秒的延遲期限內,兒童沒有自發地去拿禮物的話,實驗者就放下手中的文件紙,告訴兒童:“好了,你現在可以拿禮物了。”在整個拼圖的4分鐘時間以及在完成拼圖后的90秒延遲時間裡,實驗者要記錄被試所有指向禮物的言語行為和身體行為。延遲分數包括4個標準化的行為指標:延遲時間,指向禮物的言語行為;指向禮物的身體行為;打開禮物時的延遲行為(立即打開,或回幼兒園的路上打開,或把禮物放到柜子裡帶回家)。
對禮物延遲滿足行為的測量反映是兒童抵制不去拿禮物以及打開禮物的衝動控制程度。在此研究範式中,延遲行為的個體差異應該是個體相對真實的過度自我控制傾向的反映。
自我延遲滿足範式
自我延遲滿足實驗範式是由社會認知心理學家及其同事設計並使用的另一種典型的延遲滿足實驗研究範式,也稱“選擇”延遲範式,或Mischel範式。Mischel等人經過大量地實證研究逐漸奠定了延遲滿足兩段結構的實驗範式。
研究範式的一般程度是:首先,實驗者與被試在實驗室內做一些熱身遊戲。隨後,實驗者給被試出示兩種獎勵物,如:一塊軟糖和兩塊軟糖;或是一塊2英寸長的椒鹽餅乾和兩塊椒鹽餅乾,讓被試在數量不等的兩個獎勵物之間做出偏好選擇(第一階段—延遲選擇),然後實驗者告訴被試他現在有事要做,需要離開房間一會兒,並接著說:“要是你能夠等到我回來,你就可以吃這個——(指到被試選擇的獎勵物),只能吃這個——(指向被試沒有選擇的獎勵物)”。確信被試理解了這種列聯關係后,實驗者離開房間,並通過單向玻璃記錄兒童的延遲時間和延遲等待策略(第二階段——延遲維持)。實驗者15分鐘后回來,或在兒童按鈴或違規后回來。
相比之下,SID情境中的兒童面對的是令人難過的兩難選擇:一方面被試要想獲得自己偏愛的獎勵,就不得不面對誘惑、干擾而執行艱難的等待任務;另一方面,被試面前無需等待即刻可得的即時獎勵偏偏又不是自己的最愛。延遲任務包含這種複雜的、相互衝突的列聯結構可謂是SID實驗範式的主要特點。此外,整個延遲行為以目標為導向,從目標選擇開始,經歷有效的延遲維持過程,並以獲得延遲獎勵目標告終。SID測量的延遲行為反映的是個體在相互競爭的壓力情境下的一種自我調節能力。

訓練方法


ABCD法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吃葡萄的文字,“有一堆葡萄,樂觀主義者,必是從最壞的一個葡萄開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個葡萄,把希望永遠留在前頭;悲觀主義則相反,越吃葡萄越壞,吃到絕望為止。”
其實,后一種人往往不能忍受延遲滿足,他們必須即刻體驗滿足和快樂,即使這樣做會透支未來。生活中,有人喜歡先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總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放到最後。這正如吃葡萄一樣,先揀好的吃,但是甜美的葡萄總是消失得那麼快,面對剩下酸澀的果實,先前的美好轉眼間不知去向,面對必須解決問題也沒了勇氣和動力。不僅因為前面的“甜美”讓眼前的這堆更加無法下咽,而且再也沒有任何誘惑和獎勵值得期待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讓我們從快樂開始以痛苦結束,還會造成無盡的逃避和拖延。今天的甜葡萄吃完了,我們會找甜蘋果、甜菠蘿,甚至預支明天的或者討借別人的,總之不要去面對殘局就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延遲滿足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能力,我們有可能通過不斷的練習學會在先吃好葡萄還是壞葡萄中找到平衡。
ABCD法已經被證明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增強延遲滿足的能力,其中A代錶行為,B代表現在,C代表未來,D代表改變的策略。比如,你現在的行為表現是“做事拖延”,好處是可以先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不過未來等待你的都是讓你頭痛的難題和麻煩。那麼改變的策略有哪些呢?讓我們先看看在“棉花糖”試驗中那堅持到最後的三分之一的孩子是怎麼做的吧。他們中有的人閉上眼睛或是頭枕雙臂做睡覺狀,努力與眼前的棉花糖“隔離”。所以,培養延遲滿足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與讓我們分心的獎賞保持距離,比如在做計劃的時候就把困難的工作或者會談約在前面,或者優先與別人確定這些事務的最後期限,或者把不喜歡的工作都擺在桌面上而把喜歡的工作鎖在抽屜里。“棉花糖試驗”中,還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的方式轉移注意力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慾望。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也可以讓我們不那麼被即刻的誘惑所吸引,比如做自己頭痛的工作時專註於工作本身就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產生的阻抗,或者聽一點兒舒緩的音樂。還有,把短期滿足帶來的長期惡果或者延遲滿足帶來的好處具體化也是一個有效的激勵手段,比如把自己解決一個困難后能得到的獎勵貼在電腦旁。
其實,上述策略還可以用於很多其他需要培養延遲滿足的方面,比如把信用卡放在家裡,兜里只帶一些零錢,或者在專心寫報告的時候切斷網路,不再在八卦上尋找滿足;下次想不顧體重地大嚼薯片的時候起身做一下家務或者下次想吸煙的時候和周圍的人說說話;在牆上貼上被香煙熏黑的牙齒照片或者PS一張自己非常苗條的照片擺在桌前。
延遲滿足不是對快樂說“不”,而是幫助我們達成短期快樂和長期收穫的平衡,讓生活越來越甜。
(作者汪冰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現任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代幣法

適用對象為兒童。等孩子年齡稍大一點時,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約定,如果買新玩具,要用平時積累起來的“五角星”來進行交換。“五角星”是平時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獲得的“獎勵”。一般在孩子積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每次獲得“獎勵”的過程就是一種等待。爸爸媽媽每次給予獎勵的標準一定要統一,不能失去原則性。

能力培養


如何在生活中實現對寶寶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呢?所謂延遲,就是要讓寶寶學會等待,有耐心地等待。為此,您應從對寶寶需要的短時“不回應”做起,以後再根據寶寶的接受能力逐漸推遲回應的時間。否則,如果一開始就讓寶寶等10分鐘,他肯定一點兒自我控制的願望都不會有,哭、鬧等“示威”行為也就無可避免了。剛開始嘗試的時候,寶寶不免要採取些“示威”行為,這時您千萬不能因為心疼就馬上“無條件投降”了。狠心堅持一下,從即時滿足到延遲滿足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只要寶寶能等上一小段時間,而且在等待的時間裡不哭也不鬧,這樣就是在自我控制了。想一想,您的堅持將換來寶寶的耐心,值得吧?
從道德意義上講,延遲滿足是一種自律行為。可是寶寶還很小,他們的行為培養往往需要通過“他律”(也就是別人的要求和監督)才能做到延遲滿足。這時,您要儘可能地把寶寶的注意力從他的需要上轉移開。比如,他已經吃了很多葡萄了,可還是想吃,您就可以拿他喜歡的玩具來轉移他的注意力。2~3歲的寶寶注意力很容易轉移。很快,您就會發現,他玩得很開心,破涕為笑了。那麼,這種轉移的辦法是不是總是奏效呢?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可能他就“不吃這一套”了。那時,我們也需要對他的自律能力(也就是通過自我控制達到延遲滿足目的的能力)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和監督了。不管選用什麼樣的技巧,最關鍵的一條原則就是做到不再“有求必應”。只有這樣“狠下心來”,寶寶的延遲滿足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培養和鍛煉,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發展的寶寶。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對父母們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那就是:百依百順。”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是無益的。讓孩子學會等待與延遲滿足,是一生幸福的基礎。延遲滿足即是指個體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傾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現出的自控能力。著名的“糖果實驗”也表明:那些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延遲滿足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機會。
當然,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或壓制慾望,而是一種克服當前困難,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在外研社兒童發展中心的《布奇樂樂園》2-3歲版7月號成長故事書《好想好想吃了它》中,布奇控制住了自己想吃一顆櫻桃的慾望,成功地得到了滿樹的櫻桃,他的事例鼓勵著孩子們學會自我控制,學會抑制及時的慾望從而獲得更長遠或更大的收穫。
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離不開父母的鼓勵。當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自己的紀錄時,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給予一些小獎勵,從而讓他們獲得堅持的動力。另外,如果孩子堅持要獲得及時滿足,父母也不要勉強孩子刻意堅持,因為對於年幼的寶寶,讓他們自覺地自我控制慾望是一件很難的事。
愛孩子,就要培養讓孩子幸福的品質。讓孩子在延遲滿足中學會克制、學會期待、學會感激、學會珍惜、學會奮鬥,體驗成功的快樂和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