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陳孝威的結果 展開

陳孝威

中將旅長

陳孝威(1893~1974年),福州人,早年畢業於福州武備學堂,后入保定軍官學校,徠1926年,升任泰寧鎮守使,中將旅長。抗戰爆發后,入白崇禧部參加浙滬作戰。嗣後,因對軍界不滿,於同年10月離開。1936年11月,陳孝威到香港創辦《天文台報》,從此,一生和該報相始終。抗戰期間,陳氏在《天文台報》上發表了很多戰略預言。其中比較著名而談言微中的有:1938年9月發表《論大不列顛之戰應使用之政略、戰略、戰術》,預言德國必將對蘇聯開戰,日本將南下太平洋,蘇聯將對日宣戰,出兵東北等等。一時間,陳氏被譽為著名的戰略預言家。

基本介紹


利用《天文台報》這個平台,陳孝威還積極從事“國民外交”。陳氏的所謂“國民外交”,實際上就是不斷投書盟國的各國政要和軍政機關,主要陳述對二戰的戰略意見。其時,對二戰獻策的民間人士不可枚舉,獻策也五花八門,為了鼓舞民眾士氣,盟國政府機關偶或也會給這些人士回信,這些回信可以說是嘉勉,而更多的程度上只是敷衍而已。
除了投書和在報紙上對抗戰的高見外,陳孝威還喜歡聯絡一幫文士名流對諸如美國總統連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生日寫詩祝賀等等。1941年,羅斯福三屆連任總統,陳孝威賦詩七律一首,詩云:“白宮三主承明席,砥柱終廻逆水流。降此鞠凶人擾擾,閑哉元首政優優。干戈到處洶群盜,日月無私照五洲。欲膾鯨鯢濟滄海,八方風雨感同舟。”此詩高明與否,這裡不作評說,但讀來酸氣撲鼻,感覺怪得很。其譯成英文,讓人讀了更是如墜雲里霧裡。此詩一出,楊雲史作長詩和之,陳氏於此激勵之餘,遍邀國內名流作和,為數有兩百餘家,得詩三百多首,1945年印成六卷,題名為《太平洋鼓吹集》。抗戰後,此書毀版,1965年在香港重新再版。書前收集了司徒雷登胡適葉公超、梁敬錞、張其呁等人的題詞若干,胡、葉等人的題詞言不及義,全是場面話。書後附陳孝威歷年投書英美政要的函件和詩詞的英文翻譯以及這些政要隨從的簡略回函。此書宣紙排印,16開洋式仿線狀一冊,厚達300多頁,由台灣國防研究院出版,實在是書林一怪書。
陳孝威紙上談兵的另一大作是於1964年自費出版的《為什麼失去大陸》,此書上下兩冊,洋洋40萬言,但裡面可看的內容非常有限。上冊主要羅列抗戰和國共內戰的一些常見的史實,其中的偏見和歪曲事實的地方和五十年代香港常見的極右文人的回憶錄如出一轍。下冊著重分析對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失敗的原因,得出的結論有四點:俄國東擴和日本大陸政策,使中國難於應付;歐美重歐輕亞,縱容中共坐大;國府太過忠厚,為中共蒙蔽;共黨實在狡猾,成功博得智識青年和在野黨派同情和支持。這樣的結論,讓人實在不敢恭維。兩冊書翻完,簡直一無所得,感覺書名完全有現今網路上的標題黨之嫌。
《天文台報》是香港比較奇特的一份報紙,陳孝威也是報界的一個怪人。到了晚年。他依然名心甚熾,喜歡投書各國政要和社會名人,儘管從未謀面,也會不惜以諛詞去函存問,或兜售經國大計,或交接關係為自顯之道。偶或得覆,明明出於敷衍,他便視為無上榮光,欣然示人,多年樂此不倦。《天文台報》是他私家所有,他以該報為展其抱負的平台,每天在報紙上長篇累牘地登其紙上談兵的大塊文章和政要名流的來信,作精神上的陶醉,也不管讀者願不願看。長此以往,自然讓讀者生厭,報紙銷路一路下滑。儘管五十年代末有金雄白等南下文人在報上連載頗受歡迎的《春江花月痕》一類的掌故,但也只是苟延殘喘,勉強支持到1974年陳孝威去世,香港報業史上綿亘30年之久的一家私人報紙終於關門大吉。
徠香港學人王世昭在陳孝威先生辭世前一月曾去訪問過他,王在陳家見到牆上掛著一排用紅封套寫著名字的長生牌,那是陳孝威視作平生知己的人,其中就有比他歲數小很多的梁敬錞和張其呁,這樣來表達絲綉作平原之意實在讓人忍俊不禁,也許老輩文人的做法不是我輩後生小子能理解的。
2005年夏天,曾在旺角的新亞書店見到1954年復刊后全份的《天文台報》,價並不昂,但我一向不愛收藏報紙,雖然翻看到裡面有很多掌故,還是捨棄了。現在想來,確是不應該的。
談兵紙上的陳孝威將軍
在中國封建社會,文官的地位向來比武官要高,《金瓶梅》里的西門慶,得了兒子后,就曾感慨地希望:“兒,你長大來還掙個文官。不要學你家老子做個西班出身,雖有興頭,卻沒十分尊重。”可奇怪的是,許多知識分子的現實表現卻不是這樣,諸如“著書聊自適,說劍意偏雄”的表述在詩文集中隨處可見,為什麼有如此微妙的心理,很是讓人費解。學書不成,只好學劍,學書學劍兩無成,還能紙上談兵。談兵紙上要是落到實處,那可不是耍的,像戰國的趙括和三國的馬謖,就因此掉了腦袋。如果只是紙上談談,自娛自樂,倒沒什麼要緊,這樣的文人代不絕書,近代奇人陳孝威將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