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縣石羊鎮

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轄鎮

石羊鎮暨石羊古鎮,位於大姚縣城西北部35公里處,現存的文物古迹眾多,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個,是國家AAA級旅遊區,是雲南省首批命名的三個歷史文化名鎮、60個旅遊小鎮、楚雄州4個特色旅遊小鎮之一,是著名的“滇國鹽都,祭孔聖地”。常住人口20795人(2020年常住人口)。

儒家文化、鹽文化、歷史文化、彝族文化、佛教文化構成石羊古鎮的特色旅遊文化。

轄16個行政村,124個自然村,240個村民小組。

古鎮處於楚雄、大理、攀枝花三座城市之間,在昆明、大理的中程旅遊距離之內。古鎮的孔廟中有著當今保存最完好,體積最大的孔子銅像。

2015年10月,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遊局列為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2017年11月,石羊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歷史沿革


石羊追溯歷史淵源,始於漢,屬越巂郡。唐初置瀘南縣,后更名為鹽泉縣,屬姚州都督府統轄,天寶以後,設於南詔,元初設提舉司,屬姚州統轄,明屬姚州軍民府,清康熙45年改名為直隸提舉司,仍屬姚州統轄,直至清末。民國元年(1912年),始設鹽豐縣。1958年,鹽豐縣區域合併入大姚縣,今為縣轄鎮。
石羊,自西漢鑿井採鹽以來,就是雲南井鹽的盛產地,明末清初是石羊製鹽的鼎盛時期,隨手工作坊年產鹽已達九百多萬斤。南疆數省,邊陲鄰國,均以能享潔白如雪的白井鹽為榮。商賈雲集和歷代王朝官吏“直隸提舉司”的輪換,使石羊成為眾生仰慕嚮往的黃金寶地的同時,也給地處深山僻壤的石羊帶來多元文化的衝擊。“立學校以振民風,設關津以便行旅,造塔坊以培文風”。石羊方圓不越十里,明清時曾設靈源、張公、綠蘿、龍泉、龍吟五大書院及多所義學、塾館,各種文化相互激蕩、交融,孕育有了現有石羊特色的歷史文化。儘管經歷了較多的歷史滄桑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但仍保留下來了許多悠久的歷史遺存,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1995年8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三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人口民族


全鎮有農戶6905戶,常住人口20795人(2020年常住人口),有彝、白、哈尼、壯、傣、苗、僳僳、回、拉祜、基諾、土11種少數民族。

旅遊


景點

大姚縣石羊鎮
大姚縣石羊鎮
從大姚縣城出發,經過35公里的盤山公路,便可到達白草嶺下的雲南歷史文化名鎮--石羊古鎮,又名“白井”。
在這裡,重疊的山峰,古老的寶塔、整潔的街市與純樸墩厚的民俗融為一體,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禮儀之邦的感覺。
但這裡最為引人注目的還是鎮上金碧輝煌的孔廟建築群和廟內端坐了數百年的孔子銅像。
石羊孔廟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歷經600多年的風雨,以大殿為主體,另有朱子閣、誦經閣、鄉賢祠、月拱橋、大理石壁畫、石刻等,佔地面積近千平方米。
建造古雅精密,整個寺廟層頂均用黃、紅、綠三種琉璃覆蓋。門雕花草、玲瓏別緻,龍鳳獅虎,花鳥魚蟲,松柏藤葛,彩畫工整,栩栩如生。
廟內的孔子銅坐像,鑄於康熙年代,歷經9年鑄成。
高2.3米,凈重2.5噸,頭戴琉璃玉冠,手執象牙朝笏,正面端坐於大成殿正中。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最大的孔子銅像。
其體積之高大,形態之逼真,鑄工之精妙均屬當今絕無僅有。
孔廟坐落地象嶺山腳、香水河南北還有始於漢、盛於唐的古鹽井。同時,天台高眺、文殊夕照、寶岫朝煙、香河夜月、象嶺燕方、柳暗春波、西谷早梅、鹿洞天清等羊城八景可使遊客一飽眼福。
光輝燦爛的石羊歷史文化,不但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名流學者,而且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中華英傑。
封氏節井浮雕
孔廟明倫堂中,一座由六塊漢白玉直縫拼成,高2.3米,寬4.2米的巨幅浮雕居中而立,浮雕製作於清道光21年菊月(1842年9月),鐫刻了幾百年來石羊人民廣為傳誦的歷史故事和有關石羊土主的神話傳說,被稱為“封氏節井”浮雕。浮雕畫面較大,鏤刻山水人物、房屋器物、花草樹木、刀槍兵器、旗鑼傘蓋等,數量繁多、層次清晰、標識明顯、構思巧妙、布局得體,古鎮風貌耀然畫中。浮雕上部約佔整幅浮雕的六分之一畫面,講述“洞庭不波,鹺使欣逢利濟”的故事,說的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京官李衛來滇赴任,其官船行至洞庭湖遇難而被石羊土主廟土主菩薩顯聖的故事,其餘畫面則是“黎武坡前現旌旗以示異”及“森羅殿上掛佩劍而難欺”的內容,描述明末清初張獻忠部將孫可望進軍雲南,遣部將張虎兵屯石羊前殺死白鹽井武舉人席上珍,欲娶席妻封氏為妾,封氏為保貞節而投井自盡的故事。浮雕刊刻精細,栩栩如生,反映了古鎮人民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明清時期石羊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及風土人情,是石羊歷史的一個縮影。
南北二塔
在石羊古鎮入城的南門及北門各有一座南塔(又叫白塔)和北塔(又叫鎖水塔),兩塔遙遙相對,交相輝映。特別是南塔,高18米,以邊長為5.1米的四方形基座為基礎用磚砌成呈台階狀而中空的七層,塔身現有一棵古老的清香樹繞塔環狀而長,形成奇特的樹包塔景觀。而北塔雖也為方形七層塔,但卻是實心塔。兩塔始建年代均無考,現可考的只是南塔重建於康熙51年(即公元1712年),北塔重建於康熙52年(公元1713年)。
七寺八閣九座庵
石羊因“四山環拱,一水中分,引瀘脈之精,碧象鎖川源之秀”,加上元、明、清時佛、道、儒、伊斯蘭、基督教相繼融入,故寺、廟、庵、祠、閣應運而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七寺”、“八閣”、“九座庵”。現保存完好的有觀音寺、聖泉寺、文殊閣(南塔對面)、鎖水閣(寶泉街後街)、玉皇閣(糧所大橋頭東側)。
二十一座風雨橋
石羊鎮方圓不過十里,竟有橋30餘座,其中風雨橋就有21座,現保存完好的有聖泉橋(又名清水橋)、義學橋。
古鹽井
石羊歷史上因鹽而興,自漢代製鹽始,先後開闢井硐百餘口,各井硐歷代以來一直分五區:即觀音井、舊井、喬井、界井、尾井,曾有詩曰:觀舊喬界尾五井,熬滷製鹽財源開。大灶小灶雞窩灶,筒鹽盆鹽佛像鹽。車水馬龍羊城郡,萬賈雲集四方交錯。一泓綠水千年味,兩岸青山萬壽青。
時至今日、眾多井硐均已封閉或停用,保存完好的尚有兩口,其中一口位於石羊鹽廠招待所,是最古老的一口鹽井,開鑿於漢代,“蒙氏時龍女牧羊,有羝舔土,掘土得石似羊”,這美麗的傳說即出於此井,故名石羊井,又名靈羊井;另一口位於下鹽田,叫慶豐井,開鑿於漢代,井深33米,該井保存完好,現還保留有取水的軲轆。1988年,石羊鹽廠又投資5萬元建成了直徑達十餘米,深約190餘米的新挖井,石羊鹽廠之滷水均出自此井。
古騾馬驛道
石羊因鹽而興,其鹽在歷史上一度銷往邊陲鄰省鄰國,宋時成古絲綢之路的一利重要物資,以後更顯繁華,交通工具一度靠騾馬馱運,從而形成一些縱貫南北、橫貫東西的古騾馬鹽運驛道,南有姚安大道縱貫大姚、姚安,西出可至祥雲、賓川,北上渡金沙江可達永勝、華坪及四川會理等。因地處狹谷地帶,眾多鹽運驛道均用青石板鋪就,時至今日青石板上的馬蹄印仍依稀可辨,所有這些均是石羊古代鹽文化歷史的見證。
羊城八景
“龍山聳翠”:即小洞天后的回龍山山形似龍,山上林木蔥翠,半山建有魁閣,甚是壯觀的景象。
“象嶺祥雲”:即孔廟后的象嶺山(又叫天台山)山腳因鹽霧及水蒸氣上升,在晨曦之中如朵朵彩雲的景象。
“寶岫朝煙”:即大王寺后的寶關山上行人騾馬在早晨那嵐煙籠罩的茂密叢林中時隱時現的景象。
“文殊夕照”:也叫“文殊返照”,即文殊閣因其險峻地勢,只有在下午時太陽方能照到,此時所展示的奇特景象。
“谷口橫煙”:即由南關進入石羊狹谷口時所看到的縷縷輕煙在陽光下所展現的如長虹般的景象。
“香河夜月”:即夜中之月在香河中所展現出的山高月小、影投河中的奇特景象。
“龍泉晚鐘”:即龍泉寺的銅鐘在每夜雞鳴之時均響三下以警醒五井工人起身勞作。
“水亭觀瀑”:即在聖水亭中可見對面半山飛流直下、轟然有聲、使人心曠神怡的景觀。

文化


特產美食

•石羊傳統小吃別有風味,黃粉湯、小土餅、菜盒子、椒鹽餅倍受人們喜愛。
石羊鎮總人口27856人,其中城區6545人,有彝、白、哈呢、漢、回、傣、苗等多種民族。因多民族聚居,又與許多民族地區毗鄰,故石羊的民間習俗及民族文化呈多元化特色。每逢結婚喜慶,男方家均要請上嗩吶手等一行近10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又請其親朋好友一路送新娘,在一片迎親調及鑼鼓聲中,每遇過河過橋、爬坡上坎,新郎還得把新娘來背,場面甚是熱鬧,一入男方家,就在這裡大擺宴席做“三日客”,白天三個一群、五個一夥進行各種娛樂活動,每到夜間,就吹起嗩吶、笛子和葫蘆笙,彈起三弦,拉起二胡,跳起歡樂的民族舞蹈,通宵達旦,甚是歡樂。有的男女(老、中、青均有)則在眾人圍觀下聚在一起唱“曲子”、“梅葛”等民歌,有的青年男女則跑出屋外用“曲子”、“梅葛”互訴相思,即所謂的“做香火”。而每逢喪葬日,則場面莊重,禮儀習俗和漢俗極為相近。就民族服飾而言,石羊多為彝族,且屬倮倮頗支系,每逢節日男青年頭帶麥桔草帽,帽沿鑲一小圓鏡,用以照妖避邪,四周墜各色彩帶,崇拜飛禽圖騰,以整錦雞皮飾於頭頂,身穿黑藍上衣、馬褂,腰系一根紅色彩帶,足穿繡花涼鞋出行。女青年則用黑布包頭,上綉各種花鳥圖案,鑲銀質大亮泡,墜纓穗,身穿繡花大襟衣,腰系繡花圍腰,足穿繡花涼鞋,給以人熱烈、飄逸、秀麗之感。

傳統節日

石羊廟會繁多,如龍王會、土主會、太平會、祭孔會、文昌會、鹽昌會、財神會,關聖會、火神會等不勝枚舉。
龍王會:農曆正月十三,又名開井節,因這裡有“龍女牧羊”的傳說,故舉行此慶祝活動。這天,四面八方的群眾紛紛趕來,張燈結綵,耍龍舞獅,盛況空前,並請戲班來唱戲,由此也帶出了石羊的一批戲人,石羊也因此被譽為“滇戲之鄉”。
太平會:由二月的庚申日起,經辛酉、壬戊、癸亥到甲子日結束,會期五天,由觀、舊、喬、界、尾五井輪流值會,其活動內容及形式豐富多彩,甚是熱鬧。
土主會:即農曆三月二十八,又名“跑馬會”。是為紀念土主神救李衛而進行的慶祝活動。
立秋節:即楊梅節,此日楊梅山方圓數十里的各族群眾,歡聚在楊梅林中,享用楊梅,盡情歌舞,喜氣洋洋。
祭孔會:即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是為紀念孔子生日而進行的祭祀活動。

經濟


2008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37175.6萬元,比上年的33796萬元增加3379.6萬元,增長10%;糧食總產量達到1222萬公斤,比上年的1198.2萬公斤增加23.8萬公斤,增長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2元,比上年的1851元增加151元,增長8.1%;2008年末農村總人口2746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3‰。全鎮經濟社會保持了快速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

特色產業

板栗核桃產業
全鎮板栗面積達4.6萬畝,產量達3000噸,產值達1200萬元。核桃面積達3.5萬畝,產量達350噸,產值達770萬元。2007年新植核桃12000畝,認真實施核桃集約化經營600畝,產量達380噸,產值達770萬元;板栗產量達1980噸,產值792萬元。
大姚縣石羊鎮
大姚縣石羊鎮
蠶桑產業
栽桑養蠶在石羊有悠久的歷史,通過歷屆黨委、政府的努力,蠶桑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項農民群眾增加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
文化旅遊業
石羊有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眾多的文物古迹和豐富的旅遊資源,為發展文化旅遊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發展以孔廟為依託、儒家文化為核心、鹽文化為補充,保護、開發古鎮為支撐的文化旅遊業已成為全鎮人民的共識。

社會


基礎設施

全鎮已實現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公路、通電視。全鎮有108個自然村3912戶已通自來水。有142個自然村,6833戶通電,有37個自然村,2302戶通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75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952戶;有118個自然村已通路。全鎮建有沼氣池農戶130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的6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56戶。全鎮的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和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7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6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39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石羊共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10座,小壩塘15個。全鎮有效灌溉面積為12167.16畝,有效灌溉率達42.3%。進鎮公路為柏油路。2000年已實現了村村通的目標,鎮村公路為土路,125個自然村已通公路,全鎮通路里程達295公里。建有農貿市場1個。
大姚縣石羊鎮
大姚縣石羊鎮

獲得榮譽


2014年7月21日,石羊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5年7月13日,石羊鎮入選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名單。
2017年11月17日,中央文明委決定授予石羊鎮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石羊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